“儲蓄”的概念,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那么,古人的錢都存在什么地方呢?
古人存錢,約等于藏錢。
有點錢,但又不是那么有錢的人,會選擇把錢放在一些容器里,如莊子所說的篋——箱子、囊——袋子、匱——柜子等。而富有的人會想出一些新的辦法來保證財產的安全——挖錢窖。大多數時候,錢并不會被直接埋在坑里,而是先裝入某種容器。除了壇壇罐罐之外,比較精巧的一般有兩種——撲滿和多層錢窖。
撲滿相當于存錢罐,只能進不能出,最后要用錢的時候簡單粗暴,直接砸爛。而多層錢窖是一種很細膩的巧思,財主先將裝有大量錢財的壇子埋在最深處,接著用石板、磚塊等鋪一層隔層,然后再將相對少一些的錢放入下一個壇子,以此類推,你有多少錢,就蓋多少層。
但如此一來,相較于衣柜、箱子等,裝有萬貫家財的錢窖被賊人發現后會帶來更大損失,所以如何巧妙地隱蔽錢窖,又是一個問題。
眾所周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做法一般不會被采納,怎么辦?一些人會設計一些天然帶有“生人勿近”屬性的構造,比如在錢窖上方修茅廁、建豬圈等。
雖然大家藏錢的時候都會小心翼翼地把錢一分一分埋好,但這并不代表每個人都會原封不動地把自己藏的錢挖出來帶走。在古代,有時由于頻繁的戰亂、政治變故等,人們有可能會來不及或沒有精力將錢財帶走。
這群人的傷悲會給另一群人帶來驚喜。據說宋代時,洛陽地區常有一家人搬入新家、在地底下挖到巨額財產的事例。
隨著同類事件的增多,法律條款中出現了“掘屋錢”這個名詞。怎么理解?簡單來講,就是買房的人在支付房款時,還要再給賣方交一筆錢,當買方入住后挖出意外財產,這筆錢就可以象征性地慰藉一下賣方的落寞心靈。
這也可以證明,當時人們存錢的主要方式就是藏在自己家里的某個地方。
如果自己穿越回古代,該怎么合理藏錢?那么,你很可能想多了,因為大多數百姓只有一點微薄家底,不妨把這些錢串起來,直接掛在房梁上即可。
摘自《今日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