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美平
“雙減”背景下,作業和考試是兩個重要的突破口,以此來撬動整個“雙減”工作。作業作為“教-學-評”中的“評價”環節之一,是解決好教與學問題的關鍵。但是我們數學作業布置還存在以下問題:1、作業目的不清晰;2、作業量過大;3、作業形式單一,以書面作業為核心;4、作業質量低,教輔簡單使用。
因此,我們亟需改變傳統的作業布置方法,作業形式等,創新作業內容和形式,利用少而精的作業來達到減負提質的目標。我們要立足學校,基于學生,設計符合學校學生學情的作業,減少機械重復性的作業,多設計實踐性作業,邊做邊學,從實踐中學習。筆者結合近年來自己的教學,以及在小學數學實踐作業方面做的一些探索,與大家交流。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22版)》中,把核心素養設定為義務教育課程的統領性目標,并具體表述為“三會”,其中之一就是“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數學是抽象的,需要我們利用數學的圖形、符號、文字等形式進行表達。實踐作業指的是根據學習的內容,老師布置相應任務的實踐作業,學生需要以書面、圖片等形式進行提交的實踐性作業。根據作業內容,我們把這類實踐作業分成以下幾類:
1、預學調查類。
布置時機:二上《購物》單元學習之前。
作業內容:在A4紙上做主題為“人民幣小講堂“的手抄報。可以介紹人民幣的歷史知識、文化,人類最初的貨幣,現代國家的貨幣,貨幣與商品的關系等,可以百度,查閱資料(視頻、文字)手抄報圖文結合,回校進行交流展示。
學生在課前利用多種方式進行人民幣相關知識的收集,通過畫一畫、貼一貼、寫一寫等形式進行呈現。內容豐富,對書本的人民幣知識作了很好的補充和拓展。這樣的預學,是學生真正發揮主動性,喜歡去做的,因而對后續知識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
2、實驗操作類。
2022版課標提出了基于核心素養的數學課程目標體系。伴隨著“三會”的提出,原來在2011版課標中作為重要數學課程內容提出的10個核心概念,新增了“量感”。量感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一個需要不斷“悟”的過程。學生需要在學習、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逐步形成和發展量感。
在第一學段,學生學習了長度的測量,從厘米、米→毫米、千米,學生在螺旋上升式的教材內容安排下,完成了長度單位的認識和測量經驗的積累。在此過程中,可以多次組織進行實踐作業。
(1)布置時機:二上第六單元《課桌有多長》教學之后。
作業內容:①回家多利用身邊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物品的長度(高度、寬度),看看自己估的準不準;②利用一件已經知道長度的物品,來估計其他的物品的長度。
(2)布置時機:二上數學好玩《尋找身體上的數學“秘密”》之后
作業內容:我們的身體上藏著這么多數學的秘密,請你利用軟尺,直尺,測量以下長度。①關于你的身體,頭圍,腰圍,臀圍,大腿圍,腳長。②關于你的學習用品,書桌、鉛筆等。③關于你的家,你的床有多長?有多高?你家的門由多高?有多寬?量一量,畫個草圖標一標。
量感對應的課程內容首先是測量。其中長度的測量是學生最先接觸到的。學生只有在真實情境下的數學活動中親歷度量,才能逐步形成量感。通過一系列的測量活動,學生對于長度的感知,對于單位的選擇越來越清晰。
3、科學探究類
布置時機:二上第四單元《玩一玩,做一做》學習之后。
作業內容:我們學習了圖形的旋轉,請你分別用正方形、圓形、三角形三種硬紙板和火柴棍制作陀螺。在制作時思考:①火柴棍扎在什么位置時,陀螺轉得最穩?②哪種形狀的陀螺轉得最穩?并在制作完后,根據陀螺的旋轉情況,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檢驗,并把結果記錄下來。
通過學生的動手制作,對三種不同形狀硬紙板制作而成的陀螺進行比較,發現圓形的轉得最穩,火柴棒扎在圖形的中心轉得最穩。這樣的結論不是由教師告知的,而是學生經過自己的研究得出的。這樣的實踐作業凸顯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凸顯了科學研究的精神。
4、問題辨析類。
布置時機:二下《除法》單元結束
作業內容:在A4紙上完成探究作業,主題是“有余數除法的應用”,通過舉例說明什么余數是怎么處理的,什么時候要進一,什么時候要去尾。
作業效果:學生通過自己尋找生活中的素材,對不同情境中的“余數”進行分析,對“進一法”和“去尾法”進行說理辨析,加深了對有余數除法應用的理解。
5、實際應用類。
布置時機:二年級寒假
作業內容:一起抗“疫”,為了抗擊疫情,你們家一定準備了不少抗疫物資吧!口罩、消毒液、各類藥品等。請你了解一下這些物品的價格,結合”購物“的知識,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也可以去找找藥品包裝和使用中的數學信息,并提出一些數學問題。請你在A4紙上完成此次實踐作業。
新冠疫情后,每一個家庭,包括孩子都一起抗疫。大數據的推送,物資藥品的準備,都跟數學息息相關。通過布置這樣的實踐作業,讓孩子從數學的角度參與到對疫情的思考中,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記錄這一段特殊的日子。
總之,實踐性作業的設計要結合學生實際,密切聯系學生的學習、生活,以活動、探索為主線,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獲得對數學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對數學知識的體會和理解,發展應用意識,感受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提高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