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美靜

熱門綜藝《披荊斬棘的哥哥》里的一次采訪引發了網絡熱議。采訪話題是關于每天的唱跳練習時長,絕大多數人都回答練習的時間很長,從8小時到15小時不等,甚至有人的回答是24小時。所有嘉賓中只有陳小春一臉淡定地說:“就是半個小時。”還反問道:“我們需要去呈現一些很勤奮很賣力?我們不需要吧,是吧。”
許多職場人表示太喜歡陳小春這種態度了。
不得不說,在“內卷”過于嚴重的當下,不論是學生還是上班族,都感到壓力很大。面對“內卷”我們似乎無處可逃,只能深陷“主動內卷”和“被動內卷”的漩渦。這個時候有人站出來說“我們不需要表現得很勤奮”,戳中了很多人的內心。
那么,既然如此,我們就不“卷”了嗎?就“躺”了嗎?好像又不行。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于1954年提出了名為“社會比較”的構思,其基本觀點是:人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想要了解自己的地位如何,自己的能力如何,自己的水平如何。而一個人只有在社會中,通過與他人進行比較,才能真正認識到自己和他人,只有“在社會的脈絡中進行比較”,才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對自己作出正確的評價。
大約400多年前,詩人約翰·鄧恩就說過:“沒有人是孤島,能夠與世隔絕。”我們每個人都深陷在眾多的社會網絡中,家庭、團隊、政黨、社區和國家等。可以說,社會比較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大眾心理現象,更是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無法避免的過程。
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人比過去更愛比較了。隨著社交媒體的逐漸豐富,我們與比較對象之間的距離在日漸縮短,過去,炫耀和比較或許只會在親戚、街坊鄰里、同事之間潛滋暗長,而現在,比較可以發生在不同的群體當中,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能成為我們比較的對象。
網絡技術的發展,加速了個人信息的傳播與反饋,人們可以隨時了解到任何階層的個體或團體,這就加劇了社會比較的產生與蔓延。
與其說,人們相比于過去更愛比較了,不如說,在信息發達的現代社會,在焦慮與緊張漸濃的社會環境當中,在媒體對內卷現象的推波助瀾下,人們難以再回到過去的“歲月靜好”。
社會比較能夠為人們帶來益處,這毋庸置疑,但同時人們也發現,自己很難從比較中獲得快樂。因為很多時候,自己并不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但你有沒有想過,別人家的孩子,可能同樣不開心呢?
我閨蜜和她兒子之間有過這樣一次對話,孩子學完線上英語課后,想看一會動畫片,閨蜜便要求他看英文動畫片,孩子不耐煩地說:“我都上了英語課了,你還讓我看英語動畫片,沒完沒了! ”閨蜜的孩子就是人們常說的別人家的孩子,5歲就已經自學完成了小學三年級的課程內容,能說一口流利的英文,可同時小小的鼻梁上也架起了厚厚的鏡片,這個年齡的孩子該有的快樂模樣,在他身上難以看到。
《非暴力溝通》一書中提到:“與別人比較,就是悲慘生活的開始。”社會比較就像一把雙刃劍,可以給人們帶來正向積極的情感體驗,成為人們不斷前進的動力,也可能是負向的,進而產生嫉妒、敵意、挫折等消極的情感體驗。人們比房子、比車子、比孩子……正是這種無處不在的比較,正不斷消耗著人們的幸福感。
對于個體而言,真正重要的,其實不是“躺”和“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更多關注自身,盡量避免比較帶來的消極影響。
如果我們把快樂寄托在持久的向往上,那么就會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越不滿足,只有當疾病、災難這種突發事件打斷我們的生活時,我們才會發現,其實快樂并不需要很多條件,更不需要與別人不停進行比較,滿足自己當下最主要的需求就是快樂。
冬日的清晨,溫暖的陽光灑在你的身上,暖洋洋的就是快樂;肚子餓的時候,吃點東西就是快樂;當你工作一天,拖著疲憊不堪的身體回到家中,躺在溫暖的床上就是快樂……快樂是我們自身的一種感受,無關乎其他。
當不可避免去做比較時,首先要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自己已有的部分上,學會自我橫向比較,從以住的成功經歷中獲取動力,將“未來的自己”當作比較參照物。
重要的是,當比較心理產生時,你是否清楚比較的核心價值是什么?是否明確你想在比較之中得到什么?思考這些問題,然后羅列出來。如果做出一些改變可以達到,那就停止抱怨,開始提升自己。如果難以達到,那就重新衡量一下目標的可行性,再從長計議。
有些人可能會疑惑,和比自己強的人比較會不幸福,那是不是該和不如自己的人比呢?這個疑惑其實很好解答,一句話:一切比較都是為你服務的。
怎么理解呢?
《曾國藩家書》中有這么一段:
君子之處順境,兢兢焉常覺天之過厚于我,我當以所余補人之不足。君子之處嗇境,亦兢兢焉常覺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為較之尤嗇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謂境地須看不如我者,此之謂也。
大意是說,順境時,多想想老天對我的好;逆境時,多想想老天對我不薄,還有那么多不如我的呢!
懶惰的時候,想想比你勤快的人在做什么,努力“卷”一下;疲憊的時候,竭盡全力卻求而不得的時候,多想想那些不如自己的,“躺”下休息休息—— 這就是讓“比較”為你服務。

“躺”和“卷”,沒有對錯之分。怎么選擇,要看你當下的目標是什么,為了達到你的目標,當下需要用什么,就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