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瑩

這天傍晚,小林下班回家,一進門就聽到小美問:“老公,牛奶呢? ”
原來早上出門前,小美特意提醒他下班買些牛奶帶回來,小林答應了,卻把這事忘得一干二凈。
這樣的生活小事在你和伴侶之間有過嗎?如果出現了,你們倆接下來會出現下面的場景嗎?
小美:老公,牛奶呢?
小林:哎呀,我忘記了!
小美:忘了?家里都幾天沒有牛奶喝了,你是看不見嗎?我早上出門是不是還專門提醒了你一次?!你還記得啥?每次都這樣,讓你給家里買個東西咋就這么難!
小林:張小美,這家只是我一個人的家嗎?你早都知道沒有牛奶喝了你為啥不買?兩瓶牛奶你是提不動還是你沒錢?我最近這么忙,天天加班,什么都指望著我來干,你有手有腳能不能好歹承擔一點!
小美:我指望你?!我指望得上嗎!你自己答應的事情沒做,你還有理了?上次我出差一周,冰箱里面的菜就爛個精光,天天回來衣服鞋襪亂扔一氣,都是誰給你收拾的?我就讓你買個牛奶,你不買就算了,誰給你的自信說我不承擔家里的責任?!我看你才是心里早就沒這個家了!
小林:不就忘買個牛奶,上綱上線,你至于嗎?你今天給我說清楚,我心里咋就沒有家了?
這種對話方式叫作“揪出壞蛋”,兩人都在努力向對方證明“問題不在我,在你”。為了“贏”,兩人常常會在這種模式下不斷地列舉更多的細節來指出對方的錯誤。這樣的對話模式很容易話趕話,讓兩人情緒失控、安全感盡失。這好像兩人在舞池跳舞,每個人都在關注“你剛才踩到了我的腳”,而沒辦法體驗到雙人舞的整個過程。
小美:老公,牛奶呢?
小林:哦,我忘了。
小美:忘了?我早上出門是不是還專門提醒了你一次?你還記得啥?每次都這樣,讓你給家里買個東西咋就這么難!
小林:樓下就是商店,我現在去買兩包不就完了嗎。
小美:你這是什么態度?什么叫“買兩包就完了”?你承諾的事情不應該放在心上嗎?是不是我說的話對你從來都不重要!
小林:(沉默)
小美:你看!你看!每次和你說什么你就不吭氣,每天下班回來除了吃飯就是看電視看手機,我看網上說的對,你就是我睡在上鋪的兄弟!
小林:(穿衣服出門)
這樣的對話叫作“抗議之舞”,即一方不斷前進,一方不斷后退。這種模式沒有“揪出壞蛋”那么容易發現,在這個例子里,可能小美會被大家認為太強勢,或者小題大做,小林把牛奶買回來就好,為什么小美就是不依不饒呢?其實,這個模式之所以叫作“抗議之舞”,就是兩人都對關系不滿而提出了不同形式的抗議。關系的強勢方小美抗議的是對方的不回應,那是一種情感的疏離,所以她帶著憤怒通過批評、指責不斷地向前索要;小林抗議的正是對方的批評指責,所以會封閉情感,只在事情層面回應或者通過沉默、干點別的不斷地防御、后退和回避。這樣的雙人舞可能會進入互動循環:一方不斷前進,一方不斷后退?;乇芗ぐl憤怒,而憤怒又進一步導致回避。
小美:老公,牛奶呢?
小林:忘買了。
小美內心:(算了,反正一直也都指望不上,以后家里這些事還是自己操心自己干吧。)
小美什么話也沒說繼續輔導孩子功課,小林感覺氣氛不太對,就去了書房加班工作。
這種模式叫作“凍結與逃離”。在這個模式出現之前,兩人極有可能有過長期激烈的爭斗,或者一方始終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種情感聯結,所以產生了“反正也指望不上”的無助感。這時,兩人都會放棄給對方回應,進入自我封閉??雌饋肀砻嫠坪躏L平浪靜,其實兩人內心都鎖著很多的痛苦感受。這好像是在關系里共舞的兩人,雙雙退出了舞池,沒有人再去跳舞了。
“揪出壞蛋”“抗議之舞”“凍結與逃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三種互動模式,我們統稱為“魔鬼式對話”。很多時候,在和另一半相處中,我們要么像“揪出壞蛋”那樣,兩個人非要爭出個輸贏對錯,最后導致兩人對關系越來越不滿意,失去安全感而距離越走越遠;要么像“抗議之舞”那樣,一個人因為對方的疏離不斷提出要求,另一人又因為逃避對方的批評指責而不斷退縮,慢慢關系陷入死循環,越來越充滿痛苦和疏離;要么像“凍結與逃離”那樣,兩個人充滿絕望,進入冷酷的封閉與否定狀態,彼此之間越來越疏遠。
壓力情境下,有時候我們和伴侶的互動會是其中某一種或兩種模式,有時候也許會經歷從“揪出壞蛋”到“抗議之舞”再到“凍結與逃離”,最后走向關系結束的過程。
但不管身處其中哪一種“魔鬼式對話”,我們都會體驗到憤怒、悲傷、痛苦、孤單、無助、絕望甚至是恐懼。太多時候我們卷入事情和情緒中,來不及按下暫停鍵,看看那些脫口而出的話和內心翻滾著的情緒背后是什么。
回到一開始的小情境中,在“揪出壞蛋”的互動下,小美看起來是在指責小林沒有買牛奶回來,可實際上是在表達“我現在需要你的幫助,你會幫助我嗎?我可以依靠你嗎? ”小林看起來在指責小美翻舊賬,上綱上線,可實際上是在表達“我又忘記了答應你的事情,我是不好的,你還會接納我,愛我嗎? ”
敞開心扉給對方表達自己的脆弱和需要,勢必會面臨著完全相反的兩種可能性:要么我被滿足,要么我被拒絕或者被否認。對于我們來說,這其實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這意味著對方的回應不受我的控制。萬一我被拒絕、被嘲笑、被攻擊怎么辦?那我會覺得自己不重要、不夠好,我會感覺到挫敗和沮喪。
忘記某件事情很常見,忘記好像意味著沒有履行自己的承諾,在社會觀念的教導下,男人從小被教育“要成為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人”,當“忘記”某件事情被妻子指責的時候,可能會激發一個男人對自己非常不好的體驗—— 我是不好的,不完美的,以及一個不完美的人就不值得被愛嗎?
當我們的內心還不能面對這種不完美時,或者像場景一中的小林一樣憤怒、指責對方,或者像場景二中的小林退縮和冷淡,這是我們選擇保護自己內心不受傷害的應對方式,但同時這樣的選擇是會損壞伴侶間的關系的。
小美不可以自己買牛奶嗎?相信生活中也會有很多這樣的時候,這件事可以自己做,可就是想讓對方幫自己、替自己或者陪自己一起做,表面上看起來是在偷懶,實際上是我們需要通過獲得幫助體驗“我是被愛的”。這是我們作為人出于本能的對愛(依戀和情感聯結)的需求和渴望,并且每個人都有。
如果是像場景三,為了避免沖突壓抑自己的失望、憤怒等情緒,并且不去表達需求,其實就是在掐斷對愛的需求和渴望的本能。對自己而言,內心將會陷入理性和本能的對抗撕扯,對親密關系來說,“凍結和逃離”是最危險的時刻,許多伴侶由此開始進入了關系的結束。
在和伴侶的關系中,我們的“敵人”從來都不是對方這個人,而是在一次次互動中會重復出現的那些“魔鬼式對話”。如果我們能在與伴侶意見不合、發生爭吵時,按下暫停鍵,看看彼此又在重復哪一種“魔鬼式對話”,就會有機會看見彼此內心真正對愛和被愛的呼喚,而不是被“魔鬼式對話”控制,卷入事情和情緒的漩渦。
當看清楚彼此內心對愛和被愛的需求時,就給了我們一個更高的視角,從而能夠更全面地看待日常生活瑣事,就可以不糾結于這一件事情中對方有沒有滿足到我,就有機會看到其他一些時候對方給過自己什么樣的支持、幫助;就有機會向另一半平靜地表達出自己在爭吵或沉默時的真實感受;就有機會看到爭吵或冷戰發生時,自己如何塑造了另一半的感受,承擔起親密關系中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
從這個角度上說,按下暫停鍵,從事情和情緒中跳脫出來,看到彼此的互動模式,把注意力關注在彼此心靈的渴望和需求上,是我們改善親密關系非常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