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倩 謝美珊 王懷文 郭煒杰 李林燊



摘要:2019年版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金屬的腐蝕與防護”章節新增了犧牲陽極法實驗,為提升該實驗的教學功能,將其改進為“金屬的腐蝕與防護”系列微型實驗,探究不同條件下鐵的電化學腐蝕速率大小關系。改進后的實驗不僅保留了教材實驗趣味性強的優點,還補充了外加電流法的實驗,操作簡單,裝置微型化,現象明顯,大大縮短了實驗所需的時間,便于設計為學生分組實驗。
關鍵詞:金屬的防護與腐蝕;實驗改進;犧牲陽極法;外加電流法
文章編號:1008-0546(2023)12-0091-04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3.12.0020
一、問題的提出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提出,“能利用電化學原理解釋金屬腐蝕現象,選擇并設計防腐措施”的學業要求,[1]因此在2019年版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的教材中,在“金屬的腐蝕與防護”章節中新增了一個犧牲陽極法的趣味實驗,使得金屬的腐蝕過程更加可視化,即在培養皿中倒入食鹽瓊脂溶液,滴入5~6滴酚酞溶液和 K3[Fe(CN)6]溶液,將裹有鋅皮和纏有銅絲的鐵釘分別放入培養皿中,如圖1所示,一段時間后,(a)中的鐵釘附近瓊脂出現紅色,鋅皮附近無明顯現象,(b)中的鐵釘附近瓊脂出現藍色,銅絲附近瓊脂出現紅色。
按照教材指引完成實驗后,發現以下兩點有待改進:
1.產生實驗現象較慢
教材中未對K3[Fe(CN)6]的濃度進行說明,若選擇飽和的K3[Fe(CN)6]溶液,按照教材指引完成實驗時,發現出現教材實驗拍攝圖的現象大概需要4 h,不適合在課堂上開展學生分組實驗,且實驗使用的是直徑10 cm 的培養皿,若開展分組學生實驗,實驗藥品消耗量較大。
2. Fe2+可能會與K3[Fe(CN)6]反應
若按照教材的指引配制食鹽瓊脂,即使是使用6滴飽和的 K3[Fe(CN)6]溶液,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明顯看到瓊脂呈藍色。但是若選擇滴加更多的 K3[Fe(CN)6]溶液,又會加速 K3[Fe(CN)6]與鐵的反應,K3[Fe(CN)6]會將鐵氧化成 Fe2+,[2]而 Fe2+會與 K3[Fe(CN)6]繼續反應生成藍色的沉淀,對負極產物Fe2+的檢驗造成干擾。
二、文獻追蹤
對比新舊教材的實驗,可以發現新教材新增的“犧牲陽極法實驗”進步之處可概括為以下三點:第一,補充了鐵與較不活潑金屬構成原電池時,鐵充當負極被腐蝕的實驗;第二,采用鐵釘、鋅皮、銅絲,裝置簡單,現象美觀,有一定的趣味性;第三,將 NaCl、酚酞、K3[Fe(CN)6]與瓊脂混合,減小了Fe2+的擴散程度,縮短了藍色沉淀產生的時間。
以“金屬的防護與腐蝕”“實驗改進”“犧牲陽極法”等為關鍵詞,在知網上搜索到相關文獻有22篇。由于該實驗是新教材新增的實驗,而大部分文獻研究的是舊教材中已有的吸氧腐蝕(鐵與碳粉混合)實驗,以及鋅片與鐵片構成原電池的實驗,只有少數文獻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比如,鄭曉紅的實驗中,[3]設置了空白鐵釘組作為鋅鐵原電池組的對照,如圖2所示,在酸化的飽和NaCl溶液中,1 min 內鐵片腐蝕便會使滴有K3[Fe(CN)6]溶液的濾紙呈現藍色,而在鋅片的保護下,鐵片上的濾紙無藍色出現。該實驗中濾紙的使用能使 Fe2+更為集中,現象更明顯。由于在溶液中進行實驗,Fe2+的擴散會使得藍色不明顯或出現得較慢,于是,也有較多的文獻采用了U型管、小套管等措施來減慢Fe2+的擴散,但都出現了K3[Fe(CN)6]與鐵電極直接接觸的問題。清華附中的朱式玉的實驗中除了使用鐵與鋅兩種金屬作電極,[4]還增設了鐵與銅兩種金屬的對比實驗組,如圖3所示,將鐵釘與鋅片用銅線相連放入有鹽酸、H2O2、 KSCN 的混合溶液中,通過銅絲的剪斷與否,體現鐵釘作陰極被保護,作陽極被腐蝕的效果。但上述文獻中的實驗都是在酸化的溶液中進行,鐵的化學腐蝕不容忽略,而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條件下的鐵的電化學腐蝕速率。史文杰為了使現象出現的時間更短,[5]在新教材的基礎上,將銅絲纏繞鐵釘改為鐵釘鍍銅,然后浸泡在 NaCl、酚酞、K3[Fe(CN)6]的熱瓊脂溶液,可較快觀察到明顯現象。相比于纏繞銅絲,電鍍法可使得銅覆蓋得更為致密,但是“熱溶液”的形式不便在課堂開展小組實驗。
三、實驗設計
1.實驗用品
瓊脂粉、飽和NaCl溶液、酚酞、K3[Fe(CN)6]溶液、蒸餾水、6孔井穴板、6根鐵絲、銅絲、銅片、錫絲、鋅皮、9 V 電池。
2.實驗裝置圖(見圖4)
3.實驗步驟
(1)實驗準備
稱取1g 瓊脂粉,與150 mL 蒸餾水和50 mL 飽和 NaCl溶液煮沸,然后加入10滴酚酞溶液(酚酞溶液濃度可適當大一點,便于現象明顯),注入6孔井穴板中,待其凝固。
準備1根鐵絲,將一端纏繞在銅絲上,另一端螺旋旋轉10圈左右,可增大電極與電解質溶液的接觸面積,如圖4中組①所示。其他5根鐵絲(其中一端也纏繞10圈,保證反應時鐵絲與瓊脂的接觸面積相同)分別做以下處理:纏繞在錫絲上、纏繞在鋅皮上、連接電源正極、連接電源負極、不做處理。
(2)發生反應,檢驗電極產物
將鐵絲與銅絲纏繞組、鐵絲與錫絲纏繞組、鐵絲(空白組)、鐵絲與鋅皮纏繞組、鐵絲與銅片外加電源(鐵作陰極)組、鐵絲與銅片外加電源(鐵作陽極)組依次插入到6組瓊脂中,如圖4中組①~⑥所示,電池選用9 V 電池。1~2 min后,取出金屬,在鐵附近的瓊脂處滴1滴0.25 mol ·L-1的K3[Fe(CN)6]溶液,觀察現象。
4.實驗結果
6組實驗的現象及分析如表1所示。原電池組(①、②、③、④)1~2 min 即可觀察到現象,外加電源的⑤和⑥組10 s 即可觀察到明顯現象。從圖5可以觀察到,①、②、③、⑥組中鐵電極附近均出現藍色,且由深至淺為:⑥>①>②>③ , 鐵電極附近紅色由深至淺為⑤>④>③ , 可以證明腐蝕速率的大小為:電解池的陽極>原電池的負極>吸氧腐蝕>原電池的正極>電解池的陰極,且構成原電池的正負極活潑性之差越大,負極腐蝕速率越快。
5.其他現象說明
學生發現,空白鐵絲組(組③)會同時出現紅色和藍色,若將鐵絲插入較深,還可觀察到紅色主要集中于瓊脂表面處,藍色集中于瓊脂深處。此現象可解釋為鐵在該情況中發生了吸氧腐蝕,在瓊脂表面處氧氣濃度大,發生反應:O2+4e-+2H2O=4OH-,瓊脂深處氧氣含量相對較少,鐵絲發生反應:Fe=Fe2++2e-,因此藍色沉淀主要在瓊脂深處,而這其實也就是金屬構件在海水中會發生的氧濃差腐蝕。海水表面氧濃度高于深處,所以金屬上部的腐蝕電位要高于下部,產生了電位差,從而引起電子的傳輸,導致金屬產生腐蝕。[6]
四、改進后實驗的創新
1.實驗更微型
使用孔徑為2 cm 或3 cm 的井穴板代替10 cm 直徑的生物培養皿,大大減少了瓊脂的用量和實驗準備的工作量,也可同時進行多組對比實驗,也便于學生開展小組實驗。
2.實驗現象明顯且快速
改進后的實驗可以在2 min 內就看到較為明顯的現象,借助特征試劑的顯色深淺及范圍,學生可以親眼見證金屬的腐蝕過程并比較速率快慢。
3. Fe2+的檢驗方式更科學
由于鐵釘可能與K3[Fe(CN)6]溶液發生反應,因此在配制瓊脂溶液時,不加入 K3[Fe(CN)6]溶液,當鐵釘放入瓊脂反應一段時間后,取出鐵釘再局部滴加 K3[Fe(CN)6]溶液,這樣可以避免了鐵與K3[Fe(CN)6]直接接觸,使得 Fe2+的檢驗方式更嚴謹。
4.開發成系列實驗
改進后的實驗是在教材“犧牲陽極法”實驗的基礎上,加入了“外加電流法”實驗,與犧牲陽極法、化學腐蝕(以及吸氧腐蝕)構成電化學系列實驗。另外,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也可以根據課堂的需要,利用改進后的裝置繼續探究外加電流時電壓的大小、陰陽極材料的選擇等因素對金屬腐蝕速率的影響,實驗的可開發空間大。
五、結語
在課堂的最后,通過電化學腐蝕速率比較的典型例題(如圖6)進行即時鞏固,學生答題效果非常理想,說明通過實驗探究,學生已經成功構建了金屬腐蝕與防護的思維模型。在課后的訪談中,學生表示“現象非常好看”“原來外加電源腐蝕速率快這么多”,說明學生們通過親手實驗,體會到了化學之精髓。
本實驗在教材的基礎上,進一步實現了實驗微型化,做到了現象快且對比明顯,不僅便于教師的演示,也有助于課堂分組實驗的開展,培養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等化學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房壽高.鐵氰化鉀溶液與鐵反應的實驗探究[J].化學教學,2014(10):59-61.
[3]鄭曉紅.金屬的腐蝕與防護實驗設計[J].化學教育(中英文),2015,36(3):69-72.
[4]朱式玉.金屬防腐蝕的實驗——犧牲陽極的陰極保護法[J].教學儀器與實驗,1986(1):21-24.
[5]史文杰,李冉,郭玉林,田巧云.提升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教學——以“金屬的防護”為例[J].化學教育(中英文),2022,43(5):34-39.
[6]劉英偉,張洋.海水管路氧濃差腐蝕數值分析[J].天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2020,53(10):101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