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彬娥,陳衍堯,范偉鋒,呂燕碧,何敏峰,招少環(huán),關露娟,孫平秀,林舒婷
(廣東省佛山市中醫(y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是一種病因不明確,排除已知疾病或病理改變導致的腰骶部、臀部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肢癥狀的慢性疼痛綜合征[1]。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應用,以及現(xiàn)代人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變,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該病病因復雜,治療方法雖多樣,但目前并無特效治療方法。因此,如何有效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具有重要意義。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發(fā)生在很大程度上與腰椎穩(wěn)定性失衡有關,而核心肌群訓練對于穩(wěn)定脊柱、提高機體協(xié)調性及改善腰痛具有明顯作用[2]。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歸屬于中醫(yī)“腰痛”范疇,拔罐療法作為中醫(yī)傳統(tǒng)特色療法之一,常應用于治療腰腿痛。平衡罐源于拔罐療法,融合各種罐法,可充分帶動腰背部肌肉運動,有效改善腰背部軟組織緊張度,協(xié)調肌肉,強化脊柱穩(wěn)定性[3]。本研究主要觀察核心肌群訓練聯(lián)合平衡罐對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疼痛、活動功能及肌耐力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佛山市中醫(yī)院收治的120例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訓練組、平衡罐組與聯(lián)合組,每組40例。訓練組男19例,女21例,平均年齡(37.03±3.56)歲,平均病程(8.25±2.54)個月。平衡罐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齡(37.65±4.20)歲,平均病程(8.74±2.40)個月。聯(lián)合組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齡(37.70±4.36)歲,平均病程(9.16±2.36)個月。3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要求[4]。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考《診斷和治療下腰痛的臨床指南》擬定診斷標準[5]。腰骶部、臀部疼痛,伴或不伴有下肢癥狀,病程3個月以上;下肢肌力、反射功能無異常;影像學檢查未見明顯異常。②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氣滯血瘀型腰痛的診斷標準[6]。腰痛刺痛或酸痛,固定不移,夜間加重,局部壓痛明顯,痛處拒按,活動不利,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緊或沉澀。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18~50歲;患者對本研究方案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由骨質疏松、泌尿系統(tǒng)結石、腰椎滑脫、椎體感染、結核等原因引起的腰痛者;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參與研究前兩周接受過相關治療,影響療效觀察者;認知或精神障礙者;有明確手術指征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2.1 訓練組 接受核心肌群訓練。由專門的康復師指導患者進行核心肌群訓練,借助瑞士球(直徑65cm)進行訓練,按照端坐、雙橋、屈膝雙橋、反橋、俯臥撐等順序進行訓練。端坐:患者端坐于瑞士球上,身體自然放松,垂直放于身體兩側,肩部與髖部成一直線,保持30s。雙橋: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抱于胸前,雙足跟置于瑞士球上,抬起骨盆,使骨盆、肩部、足部成一直線,保持30s。屈膝雙橋:患者取仰臥位,雙手抱于胸前,雙足置于瑞士球上,屈膝關節(jié),使骨盆、肩部成一直線,保持30s。反橋:患者取仰臥位,雙肩置于瑞士球上,膝關節(jié)屈膝成直角,雙足平放于地面,使膝部、骨盆、成一直線,保持30s。俯臥撐:患者取俯臥位,雙肘尖置于瑞士球,使肩部、髖部、膝部、足部成一直線,保持30s。每個動作練1次,連續(xù)練3個循環(huán)為1組,每日1組。連續(xù)訓練3周。
2.2 平衡罐組 接受平衡罐治療。平衡罐操作按照閃罐、走罐、留罐順序進行。閃罐:患者取俯臥位,醫(yī)者在患者膀胱經及督脈所在部位,按經脈循行路線進行閃罐,動作迅速輕巧,閃罐范圍由肩胛間區(qū)至腰骶部,上下往返1次計1個來回,重復3個來回。走罐:閃罐后,醫(yī)者在施術部位均勻涂抹陳渭良傷科油(佛山市中醫(yī)院院內制劑,粵藥制字Z20070486),沿膀胱經走行進行走罐,動作輕柔,走罐范圍由肩胛間區(qū)至腰骶部,上下往返1次計1個來回,重復3個來回。留罐:走罐后,醫(yī)者在患者膀胱經及督脈上留罐,留罐過程中施以搖、抖、振、提等手法,時間5~10 min,其間注意觀察患者皮膚顏色的改變,若皮膚顏色呈深黑色,立即取罐,避免產生水泡。間隔3日治療1 次。連續(xù)治療3周。
2.3 聯(lián)合組 接受核心肌群訓練聯(lián)合平衡罐干預。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及治療時間與訓練組、平衡罐組相同。連續(xù)干預3周。
3.1 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定3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疼痛程度,VAS評分范圍為0~10分,分值越高則表明疼痛越嚴重。②腰椎功能。采用 Roland-Morris 功能障礙調查表(RMDQ)評定3組患者干預前后的腰椎功能,RMDQ評分范圍為0~24 分,分值越高則腰椎功能越差[7]。③指地距離(FFD)。患者取站立位,雙足并攏,膝關節(jié)伸直,軀干向前彎曲,上肢伸直垂直地面,測量患者指尖與地面的距離。干預前后各測量3 次,取平均值。④靜態(tài)肌耐力。患者下半身俯臥于器材上,上半身懸空,以雙側髂前上棘連線為界,雙手抱頭,將上半身抬起,使脊柱成直線與地面平行,用秒表記錄堅持時間,分別于干預前后進行測量[8]。⑤動態(tài)肌耐力。干預前后,患者臥于30°斜板上,雙腿并攏固定,以雙側髂前上棘連線為界,雙手環(huán)抱于胸前,背部伸直成一條直線,再次復位,以每分鐘25次的頻率進行,記錄動作完成次數(shù)。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制定[9]。治愈:腰痛基本消失,腰部活動自如;好轉:腰痛改善,腰部活動功能改善;未愈:癥狀未改善??傆行?(治愈例數(shù)+好轉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3.3 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6]。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3組患者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事后兩兩分析用SNK法;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4 結果
(1)VAS評分比較 干預前,3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組患者VAS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聯(lián)合組低于訓練組及平衡罐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干預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表1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干預前后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訓練組干預后比較,▲P<0.05;與平衡罐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評分 干預后評分聯(lián)合組 40 6.33±1.09 3.40±0.67△▲#訓練組 40 6.00±1.57 5.10±1.37△平衡罐組 40 6.50±1.28 4.15±1.12△
(2)RMDQ評分比較 干預前,3組患者RMD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組患者RMDQ 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且聯(lián)合組低于訓練組及平衡罐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干預前后Roland-Morris功能障礙調查表評分比較(分,±s)
表2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干預前后Roland-Morris功能障礙調查表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訓練組干預后比較,▲P<0.05;與平衡罐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評分 干預后評分聯(lián)合組 40 16.35±2.27 5.48±1.41△▲#訓練組 40 16.88±2.72 9.70±1.73△平衡罐組 40 17.03±2.15 6.60±1.50△
(3)FFD 比較 干預前,3組患者FFD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組患者FFD 均較干預前縮小,且聯(lián)合組小于訓練組及平衡罐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干預前后指地距離比較(cm,±s)
表3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干預前后指地距離比較(cm,±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訓練組干預后比較,▲P<0.05;與平衡罐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指地距離 干預后指地距離聯(lián)合組 40 24.05±3.64 11.33±1.59△▲#訓練組 40 25.20±3.86 16.85±2.56△平衡罐組 40 24.05±3.05 13.78±2.45△
(4)靜態(tài)肌耐力比較 干預前,3組患者靜態(tài)肌耐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組患者靜態(tài)肌耐力均較干預前提高,且聯(lián)合組高于訓練組及平衡罐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干預前后靜態(tài)肌耐力比較(s,±s)
表4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干預前后靜態(tài)肌耐力比較(s,±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訓練組干預后比較,▲P<0.05;與平衡罐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堅持時間 干預后堅持時間聯(lián)合組 40 54.24±12.28 87.80±16.76△▲#訓練組 40 55.68±12.19 72.37±15.05△平衡罐組 40 58.93±13.32 82.08±15.56△
(5)動態(tài)肌耐力比較 干預前,3組患者動態(tài)肌耐力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組患者動態(tài)肌耐力均較干預前提高,且聯(lián)合組高于訓練組及平衡罐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干預前后動態(tài)肌耐力比較(次,±s)
表5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干預前后動態(tài)肌耐力比較(次,±s)
注:與本組干預前比較,△P<0.05;與訓練組干預后比較,▲P<0.05;與平衡罐組干預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shù) 干預前動作次數(shù) 干預后動作次數(shù)聯(lián)合組 40 53.45±13.62 85.55±16.39△▲#訓練組 40 55.43±10.82 76.30±15.03△平衡罐組 40 55.10±14.42 79.70±13.46△
(6)臨床療效比較 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為97.50%(39/40),高于訓練組的75.00%(30/40)及平衡罐組的82.50%(33/4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3組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脊柱是人體的中軸骨骼,是身體的支柱,有負重、減震、保護和運動等功能。腰椎是連接胸腔和骨盆的唯一骨性結構,是人體負重最大、活動最多的部位。腰椎的穩(wěn)定性依靠脊柱本身及附著于脊柱周圍的軟組織共同維持。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是非明確原因引起的腰痛癥狀,臨床對于其發(fā)病原因未達成共識,主要認為與腰椎間盤、小關節(jié)退變,肌肉因素,韌帶損傷,骶髂關節(jié)因素,心理因素,免疫因素等有關[9]。研究表明,下腰痛與腰部肌力下降有關[10]。因此,如何有效提高腰部肌力,恢復脊柱內、外源性穩(wěn)定,對于改善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患者腰痛、腰部功能重建及避免復發(fā)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對于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主要干預包括教育與安慰、臥床休息、康復訓練、手法治療、藥物治療、消融術等[11]??祻陀柧氈饾u受到臨床醫(yī)師的重視。歐洲慢性腰背痛管理指南推薦使用運動療法,認為該療法可有效緩解腰痛,促進腰椎功能恢復[12]。本研究采用的核心肌群訓練方法主要針對腹直肌、腹橫肌、背闊肌、腰大肌、豎脊肌、多裂肌等肌肉。其中腹直肌、腹橫肌對于核心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發(fā)現(xiàn),腰痛患者腹橫肌收縮明顯延遲,且收縮方向改變?yōu)榉较蛐蕴禺愂湛s模式[13]。背闊肌在人體活動、功能鍛煉及脊柱支撐方面均發(fā)揮重要作用。腰大肌是深層核心肌群的一部分,其位置非常接近腰椎和髖關節(jié)的運動軸,因此有助于維持腰椎和髖關節(jié)的穩(wěn)定和共軸。豎脊肌、多裂肌均為椎旁肌,其對脊柱穩(wěn)定性起主導作用。本研究借助瑞士球進行核心肌群訓練,使機體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突出運動感覺綜合訓練,可激發(fā)軀干肌肉與周圍各大肌肉群間的神經肌肉的協(xié)調收縮能力,增加人體本體感覺的神經適應性反應,該反應利于產生更高效的神經招募模式,促進機體激活、募集更多的核心肌群運動單位,使肌肉功能不斷調整,以提高機體的協(xié)調性和穩(wěn)定性[14-15]。郭湄[16]在藥物及推拿治療基礎上予以非特異性腰痛患者核心穩(wěn)定性訓練,發(fā)現(xiàn)其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癥狀,降低復發(fā)率。
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屬于中醫(yī)“腰痛”范疇。中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生無非外邪侵襲、跌仆損傷、勞欲過度等,引發(fā)氣血失和,經脈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正如《外科證治全書》所言:“諸痛皆由氣血瘀滯不通所致?!惫手委煯斠孕袣饣钛?、疏通經絡為主。拔罐療法具有祛除外邪、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的作用。拔罐產生的負壓效應引起局部組織結構特異性改變是拔罐產生療效的基礎。目前,臨床對于拔罐療法的具體作用機制尚未明確,一方面認為拔罐時可使緊張的肌肉被動拉長,同時局部痙攣組織血液灌注增加,提高局部痛閾及耐痛閾;另一方面認為拔罐過程中產生的吸附力及火罐的溫熱刺激,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機體氧合血紅蛋白及脫氧血紅蛋白含量均增加,且前者增加多于后者,使機體處于高供氧、低消耗的狀態(tài),利于加速新陳代謝和代謝廢物排出[17]。平衡罐融合閃罐、走罐、留罐等多種拔罐方式,閃罐功專溫寒補虛、祛瘀通絡。此外,通過閃罐時的反復吸拔,皮膚一緊一松,形成機械刺激,可興奮神經血管,增加細胞通透性,改善局部循環(huán)及營養(yǎng)供應。走罐時對局部組織進行牽拉,可有效放松緊張的肌肉。留罐時的持續(xù)吸附力刺激,同時配合閃、搖、抖、振、提等手法,可激發(fā)經氣,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劉保新等[18]將平衡罐應用于非特異性下腰痛,可有效降低疼痛評分及Oswestry指數(shù),提高臨床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3組患者VAS、RMDQ評分均較干預前降低(P<0.05),FFD均較干預前縮小(P<0.05),靜態(tài)、動態(tài)肌耐力均較干預前提高(P<0.05);聯(lián)合組VAS、RMDQ 評分均低于訓練組及平衡罐組(P<0.05),FFD 均小于訓練組及平衡罐組(P<0.05),靜態(tài)、動態(tài)肌耐力均高于訓練組及平衡罐組(P<0.05);聯(lián)合組總有效率高于訓練組及平衡罐組(P<0.05),說明核心肌群訓練聯(lián)合平衡罐治療氣滯血瘀型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療效確切,可有效緩解患者腰部疼痛,改善其腰部活動功能,提高靜態(tài)、動態(tài)肌耐力,療效優(yōu)于單純核心肌群訓練或平衡罐治療。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今后將完善試驗設計方案,進一步深入探討核心肌群訓練聯(lián)合平衡罐治療慢性非特異性下腰痛的作用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