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卓,段 政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河南 南陽 473000)
過敏性鼻炎(allergicrhinitis,AR)是以鼻塞、鼻癢、流鼻涕、打噴嚏為主要表現的一種兒科疾病,是易感患兒因接觸相應變應原以后,誘發多種炎癥介質釋放,導致發生在鼻腔黏膜部位的慢性炎癥性疾病[1]。家庭遺傳、生活方式、社會環境、心理壓力等因素均可影響本病的預后。AR 歸屬于中醫“鼻鼽”范疇,其發病與正氣虧虛及外邪侵襲有關。《溫病條辨》曰:“鼻為肺竅。”《靈樞·本神》曰:“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張氏醫通》曰:“營運之氣不能上升,邪塞孔竅,故鼻不利而不聞香臭也。”若肺脾不足、鼻竅不充,則鼻癢;水谷精微不能輸布、濕濁犯鼻,則鼻竅不利;風寒之邪乘虛而入,肺氣失宣、津液停聚,則流涕、打噴嚏、鼻塞。西醫將糖皮質激素作為治療AR 的一線藥物,其可以緩解鼻部癥狀,但長期服藥存在不良反應,且停藥后易復發,遠期療效不佳。筆者在中醫整體觀及辨證論治指導下,根據“塞因塞用,以補開塞”的治療原則,采用益氣建中通竅方治療小兒肺脾氣虛型AR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9—12月在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就診的84例肺脾氣虛型AR患兒,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兒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男23例,女19例;病程1~24個月,平均(12.16±3.76)個月;年齡3~12歲,平均(6.46±1.82)歲;體質量14~47kg,平均(30.15±4.87)kg。觀察組男25例,女17例;病程1~22個月,平均(10.34±2.26)個月;年齡3~12歲,平均(5.64±1.71)歲;體質量13~48kg,平均(30.18±5.23)kg。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中的相關倫理要求[2]。
1.2 診斷標準 ①西醫診斷標準。參考《變應性鼻炎的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制定:結合病史及家族史;出現鼻癢、打噴嚏、鼻塞及流清水樣涕中的至少兩項癥狀,且每日持續或累計發作1h以上;鼻內鏡檢查見鼻黏膜蒼白、水腫及水樣分泌物;黏膜變應原檢測可見至少1種變應原皮膚點刺試驗和/或血清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陽性[3]。②中醫診斷標準。參考《中醫耳鼻喉科常見病診療指南》及《中醫兒科臨床診療指南·小兒鼻鼽》中肺脾氣虛型鼻鼽的辨證標準制定:以發作性鼻癢、噴嚏連作、清涕量多、鼻塞為主癥,以鼻黏膜色淡紅或蒼白,下鼻甲腫大為體征,伴有語聲低怯、易感、畏寒、咳嗽等癥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弱[4-5]。
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年齡3~12歲;患兒監護人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書面聲明。
1.4 排除標準 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出現類似AR癥狀的患兒;合并肺炎或處于哮喘發作期的患兒;合并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損害、惡性腫瘤、造血及免疫系統原發病等疾病的患兒;對本研究治療藥物過敏的患兒;參與治療前1個月使用過激素、抗組胺藥及接受過免疫治療的患兒;存在精神性疾病的患兒。
2.1 對照組 接受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海南普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018,1g∶5mg)及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481,50μg/撳)治療。地氯雷他定干混懸劑口服,每日1次,3~5歲患兒每次1.25mg,6~12歲患兒每次2.5mg。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外用,每日1次,每側鼻孔1撳。兩周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兩個療程。
2.2 觀察組 接受益氣建中通竅方口服治療。處方:黃芪15g,茯苓12g,黃芩片、檳榔、連翹各10g,白術、姜半夏、防風、辛夷各6g,甘草片3g。顆粒劑,每日兩劑,早晚飯后溫水沖服,3~6歲患兒藥量為以上藥量的2/3,7~12歲為以上藥物原量。兩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藥兩個療程。
3.1 觀察指標 ①癥狀及體征評分。分別于治療前后對兩組患兒的癥狀及體征進行評分。癥狀評分:將鼻癢、打噴嚏、流涕、鼻塞分為無、輕度、中度、重度4個等級,依次計0、1、2、3分。體征評分:正常,計0分;下鼻甲輕微腫脹,可見鼻中隔及中鼻甲,計1分;下鼻甲與鼻中隔靠近,下鼻甲與鼻中隔間有小縫隙,計2分;下鼻甲與鼻中隔或鼻底緊靠,見不到中鼻甲或中鼻甲黏膜息肉樣變,計3分[6]。②血清IgE 水平。分別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兒的外周靜脈血3mL,離心分離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IgE水平,試劑盒由深圳晶美公司提供,檢測儀器購于芬蘭Wellscan MK3酶標儀器公司。③治療結束后3個月時進行隨訪,記錄兩組患兒復發情況。④記錄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以評價其安全性。
3.2 療效評定標準 參考《中醫耳鼻喉科常見病診療指南》制定[4]。根據患兒癥狀和體征評分評定療效。顯效:癥狀、體征消失,療效指數≥66%;有效:癥狀、體征較治療前好轉,療效指數26%~<66%;無效:癥狀、體征均未改善,療效指數<26%。療效指數=[(治療前癥狀及體征評分之和-治療后癥狀及體征評分之和)/治療前癥狀及體征評分之和]×100%。總有效=顯效+有效。
3.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3.4 結果
(1)癥狀、體征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癥狀、體征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癥狀、體征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脾氣虛型過敏性鼻炎患兒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肺脾氣虛型過敏性鼻炎患兒治療前后癥狀、體征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癥狀評分 體征評分觀察組 42 治療前 6.80±1.32 2.87±0.47治療后 1.66±0.37△▲ 1.12±0.23△▲對照組 42 治療前 6.74±1.43 2.93±0.38治療后 2.85±1.28△ 1.46±0.26△
(2)血清IgE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IgE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兒血清IgE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血清IgE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肺脾氣虛型過敏性鼻炎患兒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比較(μg/L,±s)
表2 兩組肺脾氣虛型過敏性鼻炎患兒治療前后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比較(μg/L,±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治療前水平 治療后水平觀察組 42 426.32±108.57 90.34±23.62△▲對照組 42 419.67±115.78 145.16±37.29△
(3)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24%(40/42),高于對照組的78.57%(33/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肺脾氣虛型過敏性鼻炎患兒臨床療效比較[例(%)]
(4)復發情況比較 觀察組復發率為19.05%(8/42),低于對照組的35.71%(15/4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肺脾氣虛型過敏性鼻炎患兒復發情況比較
(5)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期間,兩組患兒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西醫認為,AR 的發生為機體接觸變應原后,通過IgE介導,引起炎癥介質釋放和炎癥細胞聚集,造成鼻黏膜對上述各種刺激因子的過度反應[7]。治療上,西醫提倡在使用鼻用糖皮質激素基礎上進行早期、綜合、多模式的干預,以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8],但在臨床治療中,鼻用激素、抗組胺藥及免疫療法等治療的短期效果尚可,遠期收效均不理想,停藥后多有復發。小兒AR 遷延不愈,不僅影響患兒的日常生活、情緒及心理健康,更易誘發支氣管哮喘。
AR 歸屬于中醫“鼻鼽”范疇。中醫認為,鼻為肺竅,肺在液為涕,肺通過宣發運動將精微物質輸送至人體頭面諸竅,故肺氣宣暢則鼻竅通利,肺失宣肅則鼻塞、流涕。脾將自身化生的水谷精微輸布于肺,借助肺氣將精微物質布散于鼻竅,濡養鼻竅而化生鼻涕,若脾氣虛則無以化生津液濡養鼻竅,同時不能輸布水谷精微于肺。所以,肺脾氣虛、衛表不固為本病的發病之本。小兒肺脾皆不足,若喂養不當,會損傷脾胃,脾虛日久則“土不生金”,導致肺氣虛弱,則衛外失固,風寒之邪乘虛而入,出現鼻癢、打噴嚏,肺氣失宣、津液停聚、鼻竅失養則流鼻涕、鼻塞。另外,小兒乃“純陽”之體,外邪易入里化熱,或因患兒喜食肥甘、痰熱內生,均易上犯于鼻,致流鼻涕、鼻癢、打噴嚏。小兒AR 雖表現為氣機阻滯、鼻竅不通,但應治本溯源,若只攻其實、不補其虛,雖癥狀減輕,但藥效一過,其塞仍在;若只補其虛,不知疏通,則其塞難去。故治療本病應以補虛為主、辛通為輔,通過“塞因塞用,以補開塞”的治療原則,可有效治療本病。
益氣建中通竅方中,黃芪補脾肺之氣,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祛濕,健脾可助黃芪固表、祛濕,可斷生痰之源,此三藥“以補開塞”。防風祛風走表,與黃芪一補一散,使補而不壅、散而不疏。此外,黃芪、白術、防風聯用有玉屏風散之意,有補氣固表、祛風解表之效。黃芩苦寒,助上焦肅降,姜半夏辛溫,助中焦升清,兩者稟陰陽之性而順陰陽之用,以達辛開通陽、苦降泄濁的作用。小兒脾常虛,加之飲食不節,易導致食滯中焦、濕熱內生,久病熱郁,故用連翹清上、中二焦之熱,用檳榔消中焦之積。風盛則癢,薄荷辛涼疏風以止癢。辛夷辛溫散寒以通竅。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補肺固表、清熱祛濕、疏風通竅之效。藥理學研究顯示,黃芪的有效成分黃芪甲苷可顯著抑制氣道炎癥,具有免疫調節功能[9-10]。防風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防風多糖,可雙向調節淋巴細胞亞群平衡,減輕鼻黏膜充血和炎癥[11]。辛夷可抑制組胺、炎癥介質的釋放,辛夷二氯甲烷可促進炎癥吸收,收縮鼻黏膜血管,達到通利鼻竅的作用[12]。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患兒癥狀、體征評分及血清IgE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復發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兒治療期間均未出現不良反應,表明益氣建中通竅方和西藥治療均對肺脾氣虛型小兒AR 安全有效,但益氣建中通竅方的治療效果優于西藥,可以更有效地緩解患兒的癥狀、體征,降低復發率。AR 屬免疫系統疾病,發病多與患兒體質相關,益氣建中通竅方通過補中氣、實衛氣,可以有效改善患兒肺脾氣虛的體質特點,提高機體防病能力,同時輔以祛邪通竅之法,緩解患兒鼻癢、打噴嚏、流鼻涕等癥狀。
綜上所述,“以補開塞”法治療肺脾氣虛型小兒AR 療效確切,體現了中醫“以人為本”“因人制宜”的個體化診療思想;其將治療與預防相結合,旨在提高患兒免疫力,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本研究由于時間和地域的限制,選取樣本較單一,同時很多中藥的藥理作用機制尚不明確,仍需進行大量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本研究結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