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燕
(四川省成都康福腎臟病醫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血液透析是臨床治療慢性腎衰竭的有效方法,自體動靜脈內瘺則是血液透析的理想血管通路之一。由于慢性腎衰竭患者每周需要透析2~3次,頻繁進行穿刺、按壓等操作會增加內瘺并發癥,導致動靜脈內瘺失功。為了確保血液透析能長期、順利進行,需要加強動靜脈內瘺的維護,延長其使用時間,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多磺酸黏多糖軟膏具有抗炎、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對動靜脈內瘺有較強的保護功能,可明顯減少動靜脈內瘺的血管并發癥[2],但長期用藥的效果不理想,影響患者恢復。馬鈴薯有清熱解毒、消腫化瘀的功效,民間常用于治療燙、燒傷。相關研究表明,新鮮馬鈴薯片濕敷能減輕化療患者血管內膜損傷,延長血管化療時限,預防化療性靜脈炎[3]。基于此,本研究主要觀察多磺酸黏多糖軟膏聯合馬鈴薯片熱敷方案在動靜脈內瘺維護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成都康福腎臟病醫院腎內科收治的80例血液透析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瘺患者,按數字隨機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30~68歲,平均(49.52±5.28)歲;內瘺成熟時間18~52d,平均(29.89±4.24)d;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24例,糖尿病腎病10例,高血壓腎病5例,多囊腎1例;病程6~36 個月,平均(12.89±3.52)個月。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30~68歲,平均(50.12±5.31)歲;內瘺成熟時間18~55d,平均(30.12±4.31)d;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20例,糖尿病腎病12例,高血壓腎病6例,多囊腎兩例;病程6~38 個月,平均(13.12±3.60)個月。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倫理審批號:20180624)。
1.2 納入標準 符合《腎臟疾病基礎與臨床》中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小球腎炎、高血壓腎病、多囊腎的診斷標準[4];患者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采用橈動脈背支與頭靜脈分支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瘺;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書面聲明。
1.3 排除標準 合并精神及認知障礙者;合并肢體損傷者;合并各類急、慢性感染者;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凝血功能異常、免疫缺陷性疾病及惡性腫瘤者;接受放、化療治療者。
2.1 常規干預 兩組患者建立動靜脈內瘺后,醫者通過發放健康指南或口頭宣教等方法對患者進行教育,教育內容包括注意事項、肢體活動方法、清潔衛生、日常飲食等。
2.2 對照組 接受多磺酸黏多糖軟膏(Mobilat ProduktionsGmbH,H20160602,40g/支)外涂。將3~5g軟膏均勻涂抹在內瘺處及周圍皮膚,注意避開穿刺針眼5.0mm 范圍及皮膚破損處,涂抹時順著動靜脈內瘺走行方向,用大魚際緩慢、順時針地輕柔按摩5min,待軟膏從白色轉為無色并附著在皮膚表面時停止,每日3次。連續干預3個月。
2.3 觀察組 在對照組干預基礎上加用馬鈴薯片熱敷。先涂抹多磺酸黏多糖軟膏,涂抹1h后選取干凈、新鮮的馬鈴薯,洗凈并切成厚2.0~3.0mm、長8.0cm、寬5.0cm 的薄片,將馬鈴薯片覆蓋在內瘺血管的體表投影處,注意避開穿刺點,用紗布包裹馬鈴薯片后,將40~50 ℃熱毛巾覆蓋于其上,毛巾冷卻后更換并重新濕敷,持續1h,馬鈴薯干燥、發黑后需及時更換,每日2~3次。連續干預3個月。
3.1 觀察指標 ①并發癥發生情況。隨訪12個月,記錄患者動靜脈內瘺發生血管狹窄、血管栓塞、血管硬化等并發癥發生情況。②內瘺功能。分為良好、部分喪失、完全喪失3個級別。良好:血管彈性好,走形清晰,血管雜音響亮,血流量≥200 mL/min;部分喪失:血管彈性及血管雜音有所減弱,血流量<200mL/min;完全喪失:血管雜音消失,穿刺內瘺無血液循環。③內瘺血管彈性情況。分為良好、輕型、中型及重型4個級別。良好:內瘺血管彈性好,無壓痛,實際血流量超過設定的血流量;輕型:內瘺血管彈性較低,有輕微壓痛,實際血流量低于設定的血流量;中型:觸摸內瘺血管周圍出現直徑≤1.0cm 的硬結,有壓痛;實際血流量不足設定血流量的5.0%;重型:觸摸內瘺血管周圍出現直徑>1.0cm 的硬結,觸痛顯著,實際血流量不足設定血流量的5.0%~10.0%。④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內瘺血流量。
3.2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符合正態性及方差齊性時,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性及方差齊性時,以中位數(下四分位數,上四分位數)[M(Q1,Q3)]表示,采用非參數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3 結果
(1)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2/40),低于對照組的27.50%(1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血液透析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瘺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2)內瘺功能比較 觀察組內瘺功能良好率為85.00%(34/40),高于對照組的52.50%(21/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透析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瘺患者內瘺功能比較
(3)內瘺血管彈性比較 觀察組內瘺血管彈性良好率為87.50%(35/40),高于對照組的57.50%(23/4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液透析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瘺患者內瘺血管彈性比較
(4)內瘺血流量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內瘺血流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內瘺血流量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血液透析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瘺患者干預前后內瘺血流量比較(mL/min)
自體動靜脈內瘺是血液透析的主要血管通路,具備維持時間長、并發癥少等優勢。患者在行維持性血液透析時,反復透析、穿刺操作,透析抗凝藥劑量過大,內瘺保護不當等因素會引起內瘺狹窄、栓塞,導致動靜脈內瘺失功[5]。多磺酸黏多糖軟膏是維護自體動靜脈內瘺的臨床常用藥物,可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血流量,修復受損細胞,預防血栓形成;可增加細胞間水分,修復受損的結締組織,提高補體系統的抗炎能力,減輕肢體紅腫、炎性反應;可在短時間內透過皮膚,抑制蛋白質分解酶活性,減弱透明質酸酶活性,延長機體凝血時間,促使已有血栓溶解[6]。雖然多磺酸黏多糖軟膏抗炎、消腫效果較好,但軟化血管、消除血管硬結的效果不太理想。
動靜脈內瘺失功可歸屬于中醫“惡脈”“血瘀”等范疇,《素問·痹論》言:“在于脈則血凝而不流。”中醫認為動靜脈內瘺失功存在“本虛標實”的病理表現,本虛指腎脾氣虛,后期陰陽俱傷;標實指濕濁、瘀血。根據動靜脈內瘺失功病機,治宜活血化瘀、消腫散結。馬鈴薯為茄科植物馬鈴薯的塊莖,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癰腫、濕疹、燙傷病證有顯著效果。劉娟[7]研究表明,馬鈴薯外敷治療內瘺穿刺血腫的總有效率為92.86%,在改善疼痛、腫脹方面均優于硫酸鎂濕敷(P<0.05)。張衡[8]將馬鈴薯外敷、多磺酸黏多糖軟膏外涂及遠紅外線理療聯合應用于糖尿病腎病動靜脈內瘺血腫的治療中,亦取得顯著療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內瘺功能良好率、內瘺血管彈性良好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內瘺血流量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多磺酸黏多糖軟膏聯合馬鈴薯片熱敷可有效維護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維持血管彈性及內瘺血流量。分析其原因為:馬鈴薯片熱敷可擴張肢體局部血管,促進血管血液循環;馬鈴薯含有膽甾烷衍生物及龍葵堿成分,可提高平滑肌興奮性,降低組織滲透性,進而軟化血管,提高血管彈性,從而維持良好的內瘺功能;馬鈴薯可減少炎性物質的釋放,改善局部微炎狀態,藥物成分直接通過皮膚吸收,達到內病外治的作用[9]。此外,患者長期血液透析,血管內容量減小,組織間隙內液體無法及時回輸至血管,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導致血管狹窄或血栓形成[10]。內瘺經反復穿刺后血管內皮細胞會產生損傷,同樣可導致血栓形成。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多磺酸黏多糖軟膏聯合馬鈴薯片熱敷可減少患者透析期間血管硬化、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多磺酸黏多糖軟膏聯合馬鈴薯片熱敷方案可維持血液透析建立自體動靜脈內瘺患者內瘺功能及血管彈性,減少并發癥發生,且操作簡單、可行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本研究尚有不足之處,如研究樣本量少等,受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研究結果可能存在偏倚,故未來需要進一步開展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試驗,以此明確多磺酸黏多糖軟膏聯合馬鈴薯片熱敷方案在血液透析動靜脈內瘺維護中的應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