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曉湘
[摘 要]課本劇,就是以課本內容為腳本的話劇,表演課本劇,首先需要選定一篇課文,根據需要進行適當的改編,再以小組為單位,各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共同表演劇情。通過表演課本劇,學生不但深刻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因為表演的需要,會反復閱讀課文,推敲具體內容,也就能更加精準地掌握課文呈現的主題思想,感悟也就得到進一步的升華,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活動組織能力、創新思維能力也都得到了發展。玩轉課本劇,既是學生深入學習課文的需要,也是學生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需要。
[關鍵詞]課本劇創編;口語表達;直觀合作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13-0093-03
課本劇是針對所學課文,通過創設情景,表演角色來深化學習內容的一種話劇形式,對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創編課本劇,能夠促使學生認真閱讀課文,揣摩人物特點,設計臺詞和動作等;演繹課本劇,需要學生分析揣摩人物心理,反復推敲前后情節,排練時大家必須全身心地投入。玩轉課本劇,不但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演繹能力、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語文統編教材中選編了許多故事類文本,很多都可以改編成課本劇,根據課文內容創編課本劇,對熟悉的內容進行創造性表演,學生都樂意去做。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妨為學生提供玩轉課本劇的交流平臺,讓學生把課文內容改編成自己喜歡的方式演繹出來,在團隊通力合作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提高口語表達能力。本文以三年級上冊課本內容為例,談談學生借助表演課本劇助力口語表達的具體策略。
一、借助課本劇,樹立口語表達的勇氣
有些學生不敢在集體場所大聲發言,課堂上一站起來回答問題就會感到異常緊張,臉紅耳赤、心跳加速,把原本想要說的話全給忘了,或是結結巴巴,前言不搭后語,這些都跟膽量有關。說話的膽量需要鍛煉,課本劇的表演無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練習的平臺,學生參與課本劇的排練,就會逐漸克服膽怯的心理,逐步增強大膽說話的勇氣和樹立大膽說話的信心。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有趣的童話,講述了紅頭蟋蟀在和好朋友青頭蟋蟀捉迷藏的時候不小心被牛吞進了肚子里,后來在好朋友的幫助下成功地從牛肚子里逃脫出來的故事。這則童話故事的情節大多是在紅頭蟋蟀和青頭蟋蟀的對話中發展進行的,很適合學生開展課本劇的表演。課堂上,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練習,一位學生扮演紅頭蟋蟀,一位學生扮演青頭蟋蟀,其他學生扮演牛和旁白者。排練的時候,小組內學生根據表演內容設計對話形式、表情、動作、語氣等,大家互相參謀。比如紅頭蟋蟀在剛剛被吞進牛肚子里的時候非常驚慌,“我被牛吃了……正在它的嘴里……救命啊!救命啊!”這里的省略號表現的是紅頭蟋蟀遇到突發情況時的慌亂,表演時可以微微皺起眉頭,瞪大眼睛,嘴巴張開,手可以晃動,身子抖動,聲音尖細而短促。而青頭蟋蟀聽到好朋友的求救聲,也是非常著急,一下子蹦到牛背上,這個“蹦”的動作反映了他迫切想要知道紅頭蟋蟀的準確位置,表演的時候可以迅速地跳起來。哪知道牛尾巴一掃就把青頭蟋蟀給掃下了牛背,可以用齜牙咧嘴的表情來表現青頭蟋蟀被牛尾巴掃到地上的疼痛,然后他再一骨碌翻個跟頭爬起來站在地上,大聲提醒紅頭蟋蟀躲過牛的牙齒。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搭配,就能形象地表現出好朋友之間的友誼。當紅頭蟋蟀逃出牛口和好朋友重逢時,課文中用一個省略號表達它對好朋友的感激之情,學生就覺得應該補充一些表示感謝的話語和動作,表達的效果會更好。在推敲文本語言以后,小組內的各個成員基本對怎樣表演故事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膽子大的學生可以先扮演紅頭蟋蟀和青頭蟋蟀,膽子小的學生扮演次要角色,在表演完畢以后再互相交換角色表演,這樣膽小的學生就會“被逼梁山”而進行表演,大聲地念臺詞,適當地加入動作,在不知不覺中就鍛煉了自己開口說話的膽量。
表演課本劇的時候必須面對觀眾,展示自己的言語、形象,雖然膽小的學生一開始可能會有畏難、害怕的情緒,但是通過多次演練以后,他們就會融入集體之中,逐漸忘卻顧忌,積極地投入到表演中來,提高了在公眾場合說話的勇氣和能力。
二、借助課本劇,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表演課本劇并不是朗讀課文,而是需要通過創編對話的形式來表現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因而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就要對課文中的內容進行分析、創編,尋找適合舞臺表演的口語形式進行表達,在反復的推敲和探索中,學生對語言的組織能力、表現能力、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也就得到了。
例如,《一塊奶酪》講述了螞蟻隊長如何戰勝自己想偷嘴的心理的故事,故事懸念迭起,很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課本中出現的大多是螞蟻隊長說的話以及心理活動,為了把故事內容呈現在觀眾面前,在表演這個課本劇時,除了螞蟻隊長說話以外,學生就想到還可以加入其他螞蟻的話語,使得課本劇的表演變成集體的作品。比如,一開始集合隊伍時,螞蟻隊長宣布:“集合!”眾螞蟻馬上站隊、立正、報數,然后螞蟻隊長交代本次任務:“今天我們要去農莊搬運糧食。”一聽到要搬運糧食,大伙兒都紛紛來了勁,有的用舌頭舔舔嘴巴,有的流下了口水,有的搓了搓自己癟癟的肚皮,螞蟻隊長看了以后有點生氣,就提高嗓門說:“大家要齊心協力,只需出力,不許偷嘴。”一只小螞蟻非常調皮,忍不住要跟螞蟻隊長頂嘴,書上用了一個詞“嘀咕”,學生認為“嘀咕”表示的意思是小聲地說,在表演的時候不容易被螞蟻隊長聽到,不適合在舞臺上表演,于是就把這個場景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改為舉手發言:“隊長,要是偷嘴的是您呢?”這樣改動以后,學生都覺得非常好,既能夠被螞蟻隊長聽到,也能夠被現場觀眾聽到,這樣就增加了表演效果。文中有一句“奶酪多誘人啊”,什么是“誘人”?學生從自己吃過的蛋糕引發聯想,用語言來表述眾螞蟻的表現:“這塊奶酪可真香,我只要聞一聞就流口水了。”“要是我能夠咬上一大口,那肯定是今天最快樂的事情了。”“這塊奶酪含在嘴里肯定又軟又糯,我真想馬上就吃了它。”在這個故事中,螞蟻隊長的心理活動也非常豐富,他也想趁機吃掉拽下來的奶酪,但是又想到自己一開始發布的命令——不許偷嘴,可不能帶頭違反規定呀!為了表現螞蟻隊長的這種矛盾心理,學生就給它設計了自言自語的情節,用“要是……要是……”的句式表達它此刻內心的糾結,然后用“怎么辦呢?”來表現它在急速思考對策,最后決定把奶酪讓給最小的螞蟻吃以后,用“跺腳”的動作表達了它的決定,用響亮地語言召集大伙兒集合,大聲宣布:“為了不浪費糧食,我決定把奶酪渣獎勵給年齡最小的螞蟻吃。”
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語言的重要時期,學生的思維又處于直觀形象為主的階段,課本劇中涉及很多對話,在表演中學生就會從各個角色出發,設計合適的語言進行表演,在學習實踐中發展語言,效果就非常好。
三、借助課本劇,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優秀的口語表達離不開強大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小學階段,學生在口語表達時很容易出現表述不清,顛三倒四,答非所問,啰唆重復的情況,無法清晰明了地將想法或問題表述清楚。這是因為他們的思維能力還不強,很多時候說話都是想到哪里講到哪里,想到什么講什么,缺乏邏輯思維加工后的理性思考,沒有在腦海中構建大致的框架和清晰的條理。而編寫課本劇就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疏通脈絡,架構框架,鍛煉思維能力的過程。
例如,《去年的樹》講述了樹和小鳥是一對好朋友,天氣冷了,小鳥不得不離開,它和樹約定明年再回來繼續唱歌給它聽。可是當小鳥再回來的時候,樹卻不在了,于是小鳥到處尋找樹,最終找到了被做成火柴的樹,并唱歌給它聽,實現了朋友間約定的故事。整個故事邏輯嚴謹,條理性強,十分講究故事發生的順序和故事脈絡,小鳥找尋的過程暗含了樹被制作成火柴的過程,一步也不能出錯,順序也不能顛倒,因此在編寫課本劇的過程中,十分考驗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開始的時候,學生編寫課本劇十分順利,學生討論得很熱烈。“開始第一幕需要交代清楚故事的背景”“之后是小鳥和樹的對話,這里要體現他們感情十分要好,小鳥愛唱歌,樹愛聽歌,可是寒冬就要來了,小鳥要飛到很遠的地方去了,它和樹約定明年再回來唱歌給它聽。”但是,接下來的內容他們卻犯了難:“小鳥回來了,樹卻不見了,只剩下樹根,這里怎么來呈現呢?”在課文中,小鳥回來之后發現樹不見了,于是詢問樹根,得知是伐木工人將樹砍倒運走了。如果按照文中的順序,第二幕就應該是小鳥回來詢問樹根,通過樹根的回答再去演樹被砍伐的場景。這時候,有學生就提出了,如果用這樣的順序,劇情就會不連貫,因為樹被砍伐是小鳥飛走以后發生的,并不是小鳥回來以后的事,這樣呈現順序就顛倒了,應該把樹被砍伐的場景放到小鳥回來之前。于是大家又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覺得這樣改編更加有條理,故事也更加連貫,于是便把第二幕變成樹被伐木工人砍走運到工廠的場景,而小鳥與樹根的對話則放到了第三幕。通過改編課本劇,學生積極思考,理順了事件發生的順序,發現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場景,更容易讓人理解,反之則會讓人混亂和迷惑,學生也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邏輯思維能力。解決了這個難題,接下來的編寫就變得十分順利。最后有學生提出:“我們可以加入一些改編,小女孩被小鳥和樹的故事感動了,于是便種下了一顆新的樹苗,或者我們還可以加入一些保護樹木的內容,告訴大家不要亂砍伐樹木。”在學生奇妙思維的拓展下,整個劇本的立意立馬深刻了許多。
課本劇很多都是由課本中的故事改編而來,鑒于寫作的需要,作者在寫作中會把原本的故事線打亂,采用倒敘或者插敘的手法進行創作。而學生在改編課本劇的過程中,則需要重新將故事線進行整理,整個串聯起來,讓表演變得順暢,清晰明了,生動有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到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去重現整個故事情節,進行合理編排,將故事講清楚,講明白,還要兼顧故事的趣味性,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提升。
四、借助課本劇,多角度發展口語能力
課本劇的表演還需要融合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如恰當的背景布置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提高表演興趣;加入合適的音樂,可以增加故事的表達效果;根據內容編入一段舞蹈,能使故事的情節顯得更加精彩。學生把自己的特長“嵌”入課本劇中,使課本劇的表演更加引人注意,而多元化的練習也會促進學生口語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動手制作老屋、小貓、母雞、蜘蛛的頭飾。老屋的頭飾該怎樣設計呢?學生就要去尋找課文中的關鍵詞語,如“一百多歲”說明老屋的年齡很大,臉上肯定布滿了皺紋,“老花的眼睛”說明老屋的眼睛不再是清澈明亮的。這樣,再加入想象,給老屋畫上胡子、嘴巴,老屋的形象就創作出來了。學生還可以參考書上的插圖,給故事中的各個角色設計出相應的頭飾。戴上頭飾表演,學生表演起來就更帶勁了。光是嘴巴上說,難免顯得單調了一點,如果插入一些“花樣”,就會使劇情顯得生動活潑起來。比如小貓在老屋里安心睡了一大覺以后,心里很高興,當它從門上的破洞里跳出來時,可以插入一段歡快的音樂,讓小貓隨著音樂跳一段簡短的舞蹈,表達它此時快樂的心情;當母雞在老屋里孵出了九只小雞以后,為了表現老母雞高興的心情,可以讓老母雞即興唱一首歌,而小雞們就在歌聲中一起做游戲,歡樂的場面能給人帶來很多美的享受;當小蜘蛛為了不讓老屋倒下去,就給老屋講故事,此時就讓喜歡朗誦的學生在劇本中聲情并茂地講述故事。為了演好課本劇,學生都會充分調動自己的繪畫、舞蹈、演唱、朗誦等多方面的能力,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就會感到自己在某個方面的不足,意識到要學的內容還有很多,然后就會主動地去學習。比如為了使自己口齒伶俐,課外就練起了繞口令;看動畫片時,不再只關心情節,還會主動留心動畫片中的角色是如何讀臺詞,背景是怎么布置的,音樂起到了什么效果等。在積極地探究學習中,學生的口語能力就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課本劇融旁白、朗誦、美術、舞蹈、音樂、游戲于一體,開展的是跨學科的學習,將多種學習元素有效地整合在一起,使得課本劇在語文學習中發揮了巨大的優勢,從多角度發展了學生的口語能力。
課本劇的表演需要說說唱唱、跳跳蹦蹦,而這些都非常貼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因而課本劇的演出也受到了學生的歡迎,他們帶著巨大的熱忱去詮釋課文,表達自己的感悟,因而他們在表演中的情緒是積極的、歡快的,在表演后的收獲是深刻的、難忘的。課本劇的開展使學生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盡情地表現自己,放飛自己,鍛煉自己,從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 參 考 文 獻 ]
[1] 徐曉曉.小學語文高段教學中課本劇編演的實踐研究[J].教育界,2020(41):50-51.
[2] 沈霞.課本劇,讓小學語文課堂更精彩[J].新課程導學,2021(12):47-48.
[3] 惠琰.課本劇編演——為小學語文教學著色[J].求知導刊,2021(25):35-36.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