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會景
摘要:新中國成立前后,北京城市糧食供求矛盾尖銳,已成為影響政權穩定、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問題。面對嚴峻的糧食危機,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北京市委市政府通過初步建立國營糧食機構、開展糧食征收、加強糧食儲運、開辟零售陣地以及集中力量打擊投機行為等措施,平抑了糧價,保證了首都軍需民食的糧食供應,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成功應對并有效緩解了糧食緊張局勢。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前后 北京市 糧食 供應管理
Abstract: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of grain in Beijing be? came prominent,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politi? cal regime and sustainability of the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of China. Confronting the se? vere food crisis, the Beijing Municipal Party Com? mittee and the municipal government stabilized the grain prices by establishing state-owned grain institutions, purchasing grain, strengthening the in? frastructure of grain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opening up retail channels, and cracking down on speculation. These measures not only ensured the supply of grain for the military and the people in Beijing but also consolidated the new state power, leading to the ultimate success of easing the food tension.
Keywords: Before and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eijing; Grain; Supply management
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黨和軍隊的工作重心必須放在城市,必須用極大的努力去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1],勾畫了新中國建設的藍圖。伴隨著革命進程的疾速推進,中國共產黨很快發現自己在剛剛邁入的主陣地——城市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即以糧食等物資供應為中心的財政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當時的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公開宣稱:“人民的吃飯問題是每個中國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個問題。一直到現在沒有一個政府使這個問題得到了解決。”[2]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解決城市居民的吃飯問題,將消費的城市變成生產的城市,對新生政權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和挑戰。對此,本文以北京市為考察中心,借助北京市檔案館相關檔案、北京地方志、《人民日報》報刊資料及公開出版的黨史文獻資料,對1949年至1952年北京市的糧食供應與管理工作做一梳理和歸納。
解放前夕的北平[3],由于長期遭受戰爭破壞和國民黨統治摧殘,經濟瀕于崩潰,工廠停工,商業蕭條,物價飛漲,糧食、煤炭等人民生活必需品嚴重短缺,生活極其艱苦。人民解放軍圍城期間,彭真強調“如果沒有飯吃,無論其他方面如紀律等怎樣好,群眾也不會滿意”[4],要求重點研究糧食配售和糧價穩定問題。解放后的北平是一座擁有200多萬人口的典型的消費型城市,糧食的產需、供需矛盾十分尖銳。當時,不法資本家企圖從經濟上搞垮黨的領導,乘城市糧食匱乏之機,囤積居奇,操縱市場,破壞人糧平衡,多次刮起糧價上漲風,使整個市場不斷處于劇烈動蕩之中。糧食極為短缺、糧價劇烈波動幾度引發城市居民的恐慌。在這種背景下,自然災害頻發、城市人口增加、糧食儲運設施落后以及糧食市場秩序混亂,成為造成北京市糧食供應緊張的主要原因。
(一)自然災害頻發,產糧區糧食減產
1949年前后,全國水旱災害頻仍,京糧的主要來源地華北、江淮一帶遭遇水旱災害,致大面積良田和糧食受損。除此之外,京郊在麥收時,水、旱、雹、風四災齊至,以水災較重。1949年7—9月3個月內降雨達839毫米,春旱秋澇,是近50年來最嚴重的雨澇年。據統計,該年北京市受災土地342237畝(占全郊耕地1099925畝的31%)。其中,重災2204866畝,輕災237372畝,受災人口123520人,受災作物主要是玉米、高梁、豆、谷。通縣、大興、順義三縣即達195萬畝,糧食大量減產。重災的十三區、十四區不少村已吃光籽種。典型如南宮村,69戶290人,1673畝地澇1500畝(占92%),僅5戶有些糧。外來災民因凍餓致病而死,因生活無法自殺者5人。[5]災區農民的生活無著落,形勢相當嚴峻。
(二)城市人口增加,糧食需求量加大
隨著城市性質和職能的變化,建政和濟民等工作的全面開展,解放后的北平需要由國家供應糧食的軍政人員以及救濟的貧困人口越來越多,糧食的需求量猛增。當時在糧食收購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國家掌握的糧源非常有限,使糧食的供求矛盾更加尖銳。截至1949年底,北京市總人口為2030986人,除農民外全市人數為1676084人,全市生活無著落的人口數為173938人。[6]到195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達248.80萬人,比1949年增加45.75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5.23萬人。[7]城市人口不斷增加,糧食需求激增,給新生政權帶來了巨大壓力。基于這種情況,要維護首都北京的穩定,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人民政權,首要是解決吃飯問題,也就是糧食問題。
(三)基礎設施落后,糧食儲運受阻
在糧食儲運方面,北平解放之初也遭遇了不少新問題。一是北平市倉儲系統有待健全,制度尚需完善,存在比較多的漏洞。1949年2月,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了國民黨政府民食調配委員會所屬的永定門、西直門、廣安門等倉庫,占地面積229畝,可儲存糧食8.5萬噸。其中倉房15幢,容量為1.5萬噸;鐵路專用線3條,全長1660米,一次可接卸糧食90車。[8]但由于倉房多土木結構,設施簡陋,倉儲糧食數量有限,80%左右的糧食存放于露天,受著風吹、雨淋、日曬的威脅,存糧蝕耗程度大,儲糧安全沒有保障。隨著糧食調入量增加,儲糧場所十分緊張,原有糧庫不能滿足儲糧的需要。二是交通運輸尚未暢通,地區間的余糧調劑有時也不能及時奏效。1949年下半年,因各地水災,收成不佳,仰賴西北、東北各地來糧接濟,而西北各地始而受車皮滯澀,繼而發現瘟疫。防疫后,運輸上仍不十分通暢,其他如東北禁糧出境,平漢、京浦等地因糧價及產量關系,均不能大量輸入,直至年終,尚未能有好轉,因之各糧棧均無法活動,影響本年度業務之進行。[9]小米的供應商“因遭受以往匪幫一切的變更幣制及軍事行動,私商受到無數的破壞,以致存糧耗盡,外地不能輸入,民食問題非常嚴重”[10]。因此,儲運條件的落后,使區際間糧食的存儲和調劑出現困難。
(四)糧食市場秩序混亂,投機行為猖獗
北平解放之初,由于全國解放戰爭仍在進行,工農業生產尚未完全恢復,物資還不充裕,群眾的生活必需品大都由私營商店經營,不法資本家乘城市糧食匱乏之機,囤積居奇,操縱市場,多次刮起糧價上漲風。1949年4月19日,市場上每袋面粉售價為1.8萬元(舊人民幣),至4月30日漲到2.8萬元。11月10日,京津各貿易公司減少了糧食在市場上的銷售量,北京各糧食公司面粉在市場每次限售5袋,于是,奸商趁機哄抬,11日和12日糧價大為波動。大米10日每斤價為580元,11日700元,12日1000元;通粉10日每袋12500元,11日23500元,12日25000元;小麥10日每斤400元,11日480元,12日640元……糧價隨意抬價拒售,群眾及工商業者均為恐慌。[11]此輪糧價上漲,形勢十分嚴峻。1950年春節期間,由于擔心物價的波動,北京市糧食公司特在小市場加以供應糧食,雖起到了穩定物價的一定作用,終因糧種不全,仍給了不法商人可乘之機,使天壇粉漲到每袋16萬元,超出原材料價格將近一倍。[12]9月至10月,在物價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個別商人,殘存著不合理的類似取巧行為,就是在賣方是貨樣不符,在買方是買貨不取,這兩項含有聯系性的不正確的行為,相互為用,時常發現,各執片面理由,強調爭辯”[13],擾亂了市場秩序,造成全市人心不安。
面對糧食供應緊張的情況,黨和政府能否有效地加以解決,關系到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關系到首都社會的穩定和新生人民政權的執政地位。1949年11月1日和5日,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的陳云先后主持召開中財委第一和第二次常務會議,討論如何穩定物價、加強市場管理等具體辦法。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北京市政府有針對性地采取了措施,積極開展城市的糧食供應與管理工作。
(一)初步建立國營糧食機構
面對糧食短缺、糧價飛漲的嚴峻形勢,北京市政府重視加強國家糧食機構和隊伍的建設,保證軍需民食。1949年2月,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糧食接管組接管國民黨政府在北平的糧食機構。3月15日,北平市貿易公司糧食分公司成立。其中,部分解放區進城的干部、新中國成立前的北平地下工作者以及被接管的原國民黨政府糧食機構留用人員成為北平市國營糧食隊伍的主體,多數人后來成為各級領導骨干。同年12月,北京市設立零售公司,負責管轄糧食公司所屬零售機構及業務。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條件下,國營糧食商業逐漸發展壯大,占領了批發陣地,取得了糧食市場的主導地位,成為糧食供應的主渠道。當時,分布于全市的糧食零售網點共有1647個,其中零售公司領導的國營糧店118個,合作社營糧店211個,私營糧店1318個(包括代加工點)。[14]1950年4月,中國糧食公司成立,華北糧食公司撤銷。華北糧食公司北京分公司改稱中國糧食公司北京市公司。國營糧食公司主要是以批發為主,其任務是在進行糧食吞吐的同時,參與市場經營和管理,支持發展糧食零售業務,減少私商中間盤剝,做好對市民的糧食供應等。1952年11月,原貿易部中國糧食公司北京市公司與原財政部糧食管理總局北京供應局合并,改稱為北京市糧食公司。
北京市國營糧食管理機構的初步建立,有利于掌握和控制糧食來源,從而保證市場供給,使糧價不至于受市場環境的變動發生劇烈的變化,為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有序進行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開展糧食征收,掌握更多的糧源
糧食征收是城市糧食供給中的關鍵和緊迫問題。為了保證城市糧食供給,北京市政府全力以赴加強京郊糧食的收購工作,最大限度地掌握更多的糧源。其中,政府把郊區每年的夏季征收工作作為重要環節。一方面,重視宣傳與動員工作,爭取更多的農民按照政府有關方針、政策規定,足額交公糧,將富余的糧食按公平交易的原則賣給國家。另一方面,組織干部下鄉助征,為交糧農民創造便利條件,以保證糧食檢斤檢質和曬干入庫等各環節的工作順利進行。如南苑區“在工作進行上首先是訓練了干部,并召開了農代會,進行動員,貫徹政策等工作,征收當中從登記土地至征糧入庫始終貫徹了充分發揚民主、依靠群眾的方針,并在村內利用各種形式如群眾會、小組會、黨團會、農會會員會,貫徹了新區農業稅暫行辦法,動員教育了群眾,合理地進行了評減”[15]。與此同時,為增加糧食貨源,團結私營糧商,1949年北京市政府即鼓勵私營糧商深入產區販運糧食到市內銷售。在面粉原料不足的情況下,還組織一部分私商分三路到外地采購小麥,一路去津浦線,一路去平漢線,一路去平綏線。1949年2月至12月,從前門西站、永定門、西直門、廣安門4個來糧車站輸入的糧食總量中約有50%左右是由私商運來的,[16]為增加北京市的糧食庫存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加強糧食儲運建設,確保糧食儲運安全
面對糧食儲運之困難,黨和政府非常重視,制定并逐步落實了糧食儲存和運輸政策。1950年3月和4月,政務院先后發出《關于統一國家公糧收支、保管、調度的決定》《關于加強公糧保管工作的指示》,提倡科學保管糧食的方法,進行檢查糧庫和存糧的工作。為了解決儲糧場所不足的問題,增加存糧,保證供應,糧食公司重視加強倉儲建設和管理,臨時租用場地和新建糧庫。1950年至1951年,先后在天壇公園南部、廣安門火車站北貨場、馬甸、史家花園等地臨時租用場地共290畝,可容量8.2萬噸。1952年,新建東郊糧庫,占地228畝,容量6.25萬噸。1952年11月,原中央財政部糧食管理總局北京供應局所屬豐臺、大紅門、安定門3個糧庫合并到糧食公司統一管理。這3個糧庫的總面積為253畝,容量為4.9萬噸,其中倉房22幢倉容量為2.65萬噸。[17]為確保糧食安全儲存,減少損耗,北京市糧食倉儲系統的廣大職工逐步改善和提升儲藏糧食的條件和水平,大力處理高水分糧,不定期檢查倉庫,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條“晾曬、烘干、整理”的6字處理方針。
此外,由于北平郊區農村生產的糧食較少,城市供應所需的糧食主要依靠冀中區、冀東區、東北區、西北區或綏蒙區、華中區、華東區等地調入,大多通過鐵路或公路運輸至京。1949年11月,為充裕華北糧源,保證京津等地糧食供應,東北糧食總公司與華北糧食公司簽訂供糧合同。11月16—24日8天內,經由北寧線運入關內的糧食達1319輛車,約合39570噸;經由京綏線運入京津地區的糧食達290輛車,約合8700噸。兩項共計48270噸,其中以高粱米和小米為主,大米、小麥次之。[18]據統計,1949年2—12月,北京西站、永定門、廣安門、西直門4個鐵路車站共輸入糧食10.41億斤,其中國家糧食部門輸入4.65億斤,占44%,加上合作社等部門的輸入,已占輸入總數的一半以上。從輸入品種看,小麥占24.6%,小米占17.3%,玉米占18%,紅糧占30%,大米很少,僅占0.85%。[19] 1950年,北京市積極貫徹全國財經統一政策,又從東北、西北和華中各地調運糧食5.6億多斤。這些糧食對加強國營企業的領導地位,穩定北京糧食市場,保證供應起了重要作用。
(四)開辟零售陣地,實行自由購銷政策
1949年1月北平解放時,全市很多市民家中已斷炊。面對緊張的糧食局勢,在經濟條件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北平市政府實行在國營商業領導下自由購銷的政策,逐步解決城市居民的吃飯問題。從2月開始,為確實保證產業工人及一般公私營企業、機關、學校職工暨中等學校以上住宿生以及一般勞動市民食糧之最低需要,免受糧價波動影響,[20]北平市糧食公司根據上級指示實行重點配售。每人每月供給40斤,其中細糧四分之一,粗糧四分之三;職工家屬每人每月35斤,計細糧10斤,粗糧25斤。6月,北平市糧食公司在12個城區共建了33個糧食零售店。11月,為減少商人由中間剝削,使糧食公司糧食能直接供應市民,北京市繼續增加糧食零售店。零售對象以勞動人民及貧苦人民為主,購糧數量以每人每天一斤計算(不論粗、細糧),每五天購買一次。[21]在此基礎上,12月,北京市政府即普遍向市民發放購糧證,每人每月可憑證購買糧食30斤。
1950年3月,全國實行財經統一后,國營糧食公司已在糧食市場占主導地位,不但糧食批發價以國營公司的牌價為準,零售價格也圍繞批發價格逐步穩定下來。1950年,北京市由國家直接供應市場的糧食,占全市總銷量的64%,基本保證廣大市民能夠按國營零售牌價買到糧食。此外,北京市政府增設糧食零售店,其糧食由糧食分公司供給。供應對象大約三分之二為市民,三分之一為機關、團體、學校、合作社員。每個零售店平均每日售出5000斤糧食,全部每日需糧100萬斤左右。[22]截至1952年,隨著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市的細糧銷售占總銷售的70.55%。
(五)集中力量打擊投機行為,平抑糧價
為了掌握市場領導權,控制糧價漲勢,安定人民生活,北京市政府除了多種形式逐步擴大零售陣地外,還與囤積居奇、哄抬糧價的不法糧商進行堅決的斗爭。從1949年5月底起,北平市一律停止加工代銷業務,并同時迅速籌建國營零售網點,進一步發展合作社經營的糧食零售網點。截至12月,零售糧食的合作社已發展到211個,社員增加到32萬多人,在平抑糧價、保障糧食供應方面起到顯著作用。同時,運用行政手段,加強市場管理,打擊投機活動,對猖狂的投機奸商給予逮捕,并沒收其全部物資,狠狠地打擊了投機商的氣焰。1950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發布布告并頒布《北京市糧食交易所交易管理暫行規則》和《取締非法商業行為暫行辦法》。市糧食部門根據《北京市糧食交易所交易管理暫時規則》及有關規定,在經營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區別購糧對象、購貨手冊等,使北京市的糧食交易活動日趨規范,國營糧食部門逐步控制了糧食批發陣地。此外,“三反”“五反”運動的展開,徹底揭露了資產階級唯利是圖、投機取巧的本質。到1952年,不法糧商唯利是圖、坑害消費者的行為有所收斂,北京市糧食公司的糧食批發量,占整個北京糧食市場批發交易量的90%以上。
截至1952年,北京市國營公司掌握了大部分主糧,行政方面加強了對私商的業務指導,并合理地掌握了產銷差價,因此全年供求甚為正常,但個別糧因產地貨缺,需要量大,又因國營公司沒有供應,曾一度發生過供求脫節,但脫節情況為時不久,經行政采取適當措施,很快得到解決。[23]可見,在黨和政府的正確方針指導下,北京市的糧食價格日趨穩定,糧食供應得到保障。
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糧食短缺、糧價飛漲、物價不穩的情況下,中共北京市委為保障城市糧食供給,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努力,穩定糧食價格,整頓糧食市場,從而改善了人民生活,安定了社會秩序,為抗美援朝的勝利提供了后勤保障,夯實了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基礎。
首先,保證了糧食供應,初步改善了人民生活,促進了物價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市政府對糧食供應和管理工作卓有成效的領導,開展糧食征收以獲取糧源,打擊市場投機行為以穩定糧價,使市民從長期糧價飛漲的惶恐中解脫出來。值得一提的是,面對當時民眾生活困苦、失業眾多等社會現實,北京市政府從當地的實際出發,關注失業工人、城市貧民、外來災民等群體,積極成立冬令救濟委員會,“根據不同情況,每個被救濟者可領到救濟糧或生產補助糧二十五斤至四十五斤不等。”[24]這不僅使得貧困群體逐漸擺脫了食不果腹的苦日子,生活質量得到了改善和提升,也緩解了社會的就業壓力,維護了新政權和社會的穩定。
其次,為抗美援朝的勝利提供了后勤保障。“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供應對抗美援朝的勝利發揮著至為關鍵的作用。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爭的需要,1950年11月,陳云在第一次全國財經會議上明確提出“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25],并將其作為1951年的財經方針。面對保證志愿軍和穩定后方糧食市場的雙重任務,北京市政府號召“必須貢獻一切力量,積極支援前線,以爭取抗美援朝的最后勝利”[26]。隨后,各界紛紛響應,以各種方式參加捐獻活動。譬如,1951年6月14日,市婦聯為響應抗美援朝總會的三大號召(愛國公約運動、捐獻飛機大炮、優撫工作),召集北京市各界婦女代表1300余人舉行集會,通過一項決議,號召全市婦女為“北京婦女號”飛機捐獻。13個單位和270人當場捐獻9000萬元、2000余斤小米……[27]北京各界掀起了參軍、參戰、支前的熱潮,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戰爭,為抗美援朝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后,為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夯實了基礎。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市糧食部門不僅積極扶植糧食加工業恢復和發展生產,幫助釀酒業解決原料不足問題,而且也為支援農業生產,賑災渡荒做出了貢獻。如1949年,為扶植釀酒工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北京市糧食部門幫助華北酒業公司解決原料(紅高粱)120萬斤,使其在原料供應困難的情況下,繼續維持生產發展特產商品、出口換匯。再如,1950年,北京市糧食部門通過北京4個糧棧,向京東、京南地區災民出售價格較低的粗糧6142萬斤,解決了136萬災民3個月的口糧。[28]這為爭取糧食局勢的持續穩定,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總之,盡管新中國成立前后北京城市糧食問題空前嚴重,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北京市委市政府采取多種措施,有效緩解了糧食緊張問題,穩定了社會秩序,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在中國糧食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
注釋及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6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60.
[2]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10.
[3]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本文在行文中以當時的實際名稱為準。
[4]北京市檔案館,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北京市重要文獻選編(1948.12-1949年)[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1:47.
[5]關于郊區生產救災防旱工作情況報告,檔號: 009-001-00091,北京市檔案館藏。
[6]1949年北京市失業人口估計,檔號:001-009- 00047,北京市檔案館藏。
[7]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綜合卷人口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31.
[8][16][17]北京市糧食局.北京糧食工作40年[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1:186-187,23,187.
[9][10]北京市工商局關于本市米面糧業情況調查報告及有關文件,檔號:022-010-00179,北京市檔案館藏。
[11][22]市府關于處理糧價問題的報告和糧食市場等調查材料,檔號:009-002-00306,北京市檔案館藏。
[12]北京市糧食公司1950年業務、儲運工作總結,檔號:145-001-00030,北京市檔案館藏。
[13]北京市糧食交易所擬定市場公約和處理違約辦法的請示及商業局指示,檔號:022-010-000136,北京市檔案館藏。
[14][19]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北京志商業卷糧油商業志[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366,45.
[15]北京市南苑區人民委員會關于農業、救災、民主建政工作的總結、報告和意見,檔號:037-001-00008,北京市檔案館藏。
[18]近五萬噸糧食運抵京津地區[N].人民日報, 1949-11-26(001).
[20]北京市糧食重點配售辦法及有關文件,檔號: 004-016-00013,北京市檔案館藏。
[21]保證勞動人民生活打擊奸商京市擴大糧食零售西北交通將恢復大量糧食可來京[N].人民日報, 1949-11-13(001).
[23]北京市糧食交易所1952年度工作總結,檔號: 022-010-00447,北京市檔案館藏。
[24]京冬令救濟委員會撥糧五十五萬余斤扶助貧苦市民生產[N].人民日報,1949-12-11(002).
[2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傳(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729.
[26]北京工商界抗美援朝大會寫信給彭真市長保證做好抗美援朝工作[N].人民日報,1951-4-12(001).
[27][28]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社會主義時期中共北京黨史紀事:第1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93,100.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