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陽 吳玥
摘要:文化是設計的底色,設計史與人類的發展史是一同書寫的,其影響著文化的發展,又成為文化的一部分。透過不同階段的設計的特點,能夠洞悉當時文化的動向。從文化傳播的視角,梳理中國設計史的發展脈絡,從古代的繁榮、近代的沉淪、現代的追趕、如今的復興,中國設計隨著中國經濟基礎、國家軟實力一同變化。如今中華民族走在復興之路上,硬實力已經站在世界前列,而軟實力則與之不匹配。在經歷了工業時代給城市帶來的文化失落之后,文化尋根的實踐悄然興起。中國設計總是隨社會文化思潮發生轉變,而當下需要從模仿回歸到尋根之上,走具有中國特色設計道路。文章以中國設計史的變遷為研究對象,以設計文化的變遷和傳播為導向,分析古代中國設計注重實踐和儀式雙重導向的時代特點,探究近代中國設計西化的內因,剖析現代中國經歷生產力大發展后尋找設計之源的過程,以期站在文化傳播的視角下,推動中國設計依托傳統文化走上復興之路。
關鍵詞:底色;尋根;文化傳播;中國設計史
中圖分類號:J5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16-00-03
設計是社會文化的具象呈現。自人類有了物質生產生活開始,設計便圍繞生活的方方面面展開。在深入研究中國歷史,樹立文化自信的旗幟引領下,中國設計史尋根研究迅速發展[1],中國設計將承載中華文化,迎來復興前的最終準備。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與文化強國戰略的推進,對中國設計本源的探究與未來發展的思考成為愈發緊迫的問題。中國的工藝傳統、設計傳統到底是什么?對今天到底有什么價值?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國內學者基于從具體到器物的發展和工藝設計背后的文化發展兩條主線,展開深度探討[2]。祝帥聚焦20世紀以來的設計理論發展,結合文化與設計的啟蒙,梳理近當代設計研究中的機遇與挑戰[3];張黎從設計史的角度切入,借助物質文化與新文化史敘述的內核,將設計史推向設計文化史的新層級[4]。近代由國外引入的“設計”概念如今正被理性看待,并以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為底色被重新解碼。部分學者以中國引入國外設計并進入現代設計為開端,定義中國設計史,并斷言中國設計的發展短暫淺顯,筆者認為這限制了研究的對象與范圍,容易導致中國設計被封鎖在西方定義中。應著眼整個歷史長河,以具有審美屬性的、精神價值的、典型的造物活動淡化設計名詞本身的符號屬性,專注實踐本身。
1 實踐為媒:古代中國設計的歷史呈現
中國設計學之“源”,以制器的“材”“工”概念為邏輯起點,以設計原理為核心,以“辯民器”為要旨,以儒家禮樂制度為框架,以“巧”“美”的概念為功用,以“明道修齊治平”為社會目標,這構成了中國設計學的早期(早熟)形態[5]。在漫長的歷史中,中國形成了孕育于農業實踐中、依托自然、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由此誕生了以農耕文化為根基的早期設計,推動著農業社會物質水平的提升和“物”的升級。設計“物”經過勞動實踐不斷改良,推動農耕效率不斷提高,進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在此基礎上,結合封建王朝的制度、文化,形成與農耕文化對比顯著的宮廷文化,由此衍生出古代中國設計的另一面。以實用主義為內核的農耕設計文化與注重審美價值內涵的宮廷設計文化,是中國古代設計的主體。
設計物最基本的文化屬性是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品質以及提高生產效率,這是設計物的根本價值[6],與農耕生產實踐中誕生的設計不謀而合:設計需要適應地方自然條件,提高生產效率,減輕勞動負擔,優化農業生產生活實踐,其踐行著從“勞動生產中來、到勞動生產中去”的原則,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改良與升級后的設計又獲得了更廣的傳播,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在此過程中,更加適應民眾生活生產實踐的設計被進一步傳播,得到廣泛的認可與使用,推動社會發展,群體認同在此過程中被強化,并借此完成了中國古代設計文化的大一統。
由古代農耕文化發展而來的設計體現了設計文化的廣度,而與民間設計文化相對立的宮廷設計文化,則更能體現古代中國設計深度的一面。宮廷設計文化側重審美價值與制度文化的展現,因其享有民間設計不具備的資源,故能集中物力、財力盡可能地打造獨家設計。與西方宮廷不同,中國古代宮廷是綜合性的建筑群體,集城市廣場、宗教寺廟、辦公機構、休閑庭院等于一體,融合了政治、宗教和世俗生活,以皇帝與權力為核心,體現了中國古代統治者的巨大權威[7]。中國古代的建筑設計文化是中國文明高度發達的標志,不論是城市建設的設計文化,還是宮殿、壇廟、陵墓、住宅的設計文化,乃至亭臺樓閣、園林風景的設計文化都獨樹一幟[8]。以人為本、禮樂等級制度、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思想不斷碰撞、融合,最終發展形成獨特的設計理論,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的建筑設計和人文思想,造就了我國獨一無二的古典建筑理論體系[9]。
總之,中國古代設計以傳統的農耕文化為基礎,中國設計文化的產生與土地、糧食、生產工具、氣候等農業符號密不可分,其融合了儒家、道家的學說,最終鋪陳出中國設計的文化底色。
2 技術轉向:西風東漸下的嬗變
近代以來,中國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推開,受西方現代設計理念的影響,傳統設計理念幾乎被全盤否定。民間設計與官方設計之間的平衡被西方先進的設計理念打破,以“資本邏輯”“人的邏輯”“環境邏輯”為核心的西方現代設計理念向中國設計發起了挑戰。
模仿與學習成為中國設計由傳統轉向現代的主題。正如培根所言,人通過技術轉型而建立起一個面向宇宙的人類“技術王國”,最終人經由技術成為自己的上帝[10]。以農耕文化為基礎的古代設計理念遭受工業文化的沖擊,毫無招架之力。故工業文化被國人升級為“文明”,如此,以技術為內核、注重征服自然的西方設計邏輯受到渴望先進技術、力求跨越式發展的國人的全面肯定。為了迅速縮小與西方設計的差距,中國的現代設計摒棄了傳統設計文化要素,全身心地投入技術轉向,以期打造出“現代的設計”。
宮廷設計的符號、理念跌落神壇,西化成為潮流,中國開啟了以技術轉向為開端的現代設計史篇章。“去土存洋”觀念風靡,其中又以建筑設計的變化最為直觀。西方的設計文化率先走進日常,西式建筑在民間和官方層面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傳播,古典主義、哥特復興等各種風格的西式建筑受到追捧,不同的建筑風格和代表作品同時流行[11]。這場由技術傳導的中國設計領域的“地震”,由城市傳向農村,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推進遍及中華大地并影響至今。
自此,學習先進的現代技術成為中國大眾的目標,這樣的技術轉向快速改變了物質基礎,導致了設計及文化的突變。
3 文化反省:中國設計文化的本體之思
現代化成為中國近代設計師的標桿,通過打倒“落后”的古典設計,完成技術的全力轉向。但受制于生產力的巨大落差,強目的性、功能性的中國近代設計發展艱難,又隨著經濟基礎的完善迎來了新的變化。
西方設計文化終會遇到水土不服的問題,西化設計的空中樓閣在中國的現實基礎上越發站不住腳跟,國人開始重新探尋中國設計的文化底色。當代社會,人們熱衷于通過尋覓物品來滿足物質生活需求。在這種情境下,后現代思潮在城市里悄然興起,逐漸影響了設計者們的思想。與此同時,經歷了工業文明的迅速發展,后工業文明及信息時代悄然而至。人們開始注重技術和人文的結合,呼吁重建人類的精神家園[12],文化尋根的實踐活動在此時的中國逐漸拉開序幕。
例如,國潮風產品大量出現,并深受人們喜愛。與起初模仿和學習西方先進設計理念相似,最為顯眼而具有低語境的設計成為人們文化尋根的第一步。從虛無的理念到具體的物件,設計將目標符號化,并展現在設計品最醒目的地方,突出設計的定位和理念。但是這樣的貼牌設計缺乏民族文化的融入,無法引起民眾的共鳴。于是,代表傳統文化的圖騰被設計領域所關注。設計師們開始在古代藝術品、傳統工藝品中尋找設計靈感。同時,各領域的符號元素也開始出現在設計之中,如水墨、神話、生肖、傳統節日、傳統文化的符號元素,這些傳統符號成為設計尋根的新一輪主題。隨著文化尋根實踐的深入,流于表面的符號化設計逐漸深入,從符號到工藝的挖掘,再到傳統設計理念的回歸,中國現代設計終于開始觸及中國傳統設計文化的底層邏輯。
張岱年先生認為,創新所形成的綜合是通過改變舊事物而產生的新事物。這一過程一方面否定了舊事物,另一方面又保留舊事物的優點,并將其加以提煉、推廣;同時還有一些創新,最終事物以煥然一新的姿態出現。設計的綜合不僅僅是對舊事物的簡單綜合,更是推翻舊思維來創造全新的事物[13]。在設計層面,推進傳統文化設計創新的過程,正符合張岱年先生“綜合創新”的理念。傳統文化設計創新,是真正以中國自身的方式,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創新設計體系的過程[14]。只有立足于自身實際,才能看清民族設計真正的發展方向。
4 結語
傳統文化是中國設計的底色,是中國設計走向世界的基石。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不僅要實現技術的升級,更要實現民族文化的嵌入,必須著力打造中國設計的現代民族設計內核。當前是文化自信高漲的時期,是中國設計蓄勢待發、提升傳播維度的最佳時期。在民族復興的機遇期,中國設計需要明確自我定位,順勢加強民眾對中國設計的民族認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將中國設計推向全球。在汲取古代設計底蘊的同時,要將現實社會的工具理性注入其中,基于中國特色,以設計展現文化,以設計推動經濟發展,以設計加速民族復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4-8.
[2] 滕曉鉑.學術視野與時代精神:“中國設計理論發展百年學術研討會”綜述[J].美術觀察,2018:32-33.
[3] 祝帥.中國設計研究百年[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8:369.
[4] 張黎.設計史的寫法探析:物質文化與新文化史:以晚清民國為例[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16(3):12-17,161.
[5] 周亞東,汪瑾.宋代建盞造物思想研究[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2020(6):136-139.
[6] 王琥.設計與百年民生[M].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794-800.
[7] 劉遵明.中國古代的宮廷及其文化特征[J].文史知識,1995(11):61-65.
[8] 楊青泉.中國設計文化百年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110-118.
[9] 袁嘉敏.芻議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理念[J].大眾文藝,2022(14):70-72.
[10] 鄒其昌,陳征洋.“中國設計理論與社會變遷”關鍵詞:設計史的另類寫法(下)[J].民族藝術研究,2021,34(6):5-16.
[11] 賀海芳,鄭侃,劉偉淇,等.西方建筑思潮影響下中國近代建筑轉角設計特征探析:以天津、漢口、上海為例[J].裝飾,2022(1):133-135.
[12] 胡磊.城市底色中多元文化的狂舞[J].文化月刊,2013(2):60-67.
[13] 張岱年.張岱年全集:第一卷[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57.
[14] 張明.從“中國樣式”到“中國方式”[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16:33.
作者簡介:周陽(1999—),男,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媒介、傳播史。
吳玥(1999—),女,江蘇揚州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