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萜?/p>
柳州工學院
為全面統籌高等教育強國的建設,為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2020年11 月《新文科建設宣言》發表,標志中國高等學校新文科建設的開始,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全面提質創新高質量發展的時代。
新文科在傳統文科基礎上對學科內涵重新定義:將當代的學科技能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融入傳統的人文社科專業中,強調各學科間的優勢互補,通過創新形式下全新的教學模式及培養方案,塑造大批思想處于前沿且具備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新文科以傳統文科專業和課程建設為基礎,融合新經濟發展的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最新的科學技術,對各專業課程和實踐活動內容進行重構,實現文理交叉、跨界融合。
經管類學科無論是管理學或經濟學專業,都屬于“文科”范疇。新文科的發展是經濟社會高質量運行的必然要求。首先,隨著新科技革命和產業的升級,以制造業為主的實體經濟向數字化、高端化、智能化升級,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經管類學生實踐能力也向融合大數據、“互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多學科背景知識擴展。
隨著新發展理念在高等院校建設中的不斷深入,新文科背景和新經濟業態下就業市場與高校畢業人才供需之間關系發生明顯變化: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供給側,要緊密結合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需求,敏銳感知科技和積極發展對于人才能力的需求變化,使學校的理論教育、實踐能力培養與產業需求一致性。新文科背景下不僅要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的專才,也要全面提升畢業生的綜合素質。新文科背景下要求高校學科建設強調“學科交叉”與“產教融合”兩大機制,從縱向、橫向兩個維度展開,促進多學科以及校內外資源的整體聯動,培育交叉型高質量人才。
在此背景下,經管類專業作為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型專業,更需突破傳統文科思維模式,積極響應新文科背景下的學科建設要求,優化學科融合背景下的專業設置,將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新興產業與經管類專業有機結合,同時制定優秀復合型人才的培育方案。
經管類教師作為保證本科教育質量的重要紐帶,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教師的實踐能力水平成為推動新文科建設的關鍵環節。
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專業實踐教學具有三個明顯特點。第一,實踐教學環節設計的交互性。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實踐教學涉及多學科知識體系,綜合性較強,表現形式為專業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之間雙向互動的關系。第二,實踐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傳統經管實踐教學只針對部分專業課程,以社會實踐和校內實訓為主。校內實訓形式為實訓室各專業課程的知識點的演示,課程與課程之間單獨進行;社會實踐方式為觀摩等體驗式教學。新文科背景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要求實踐教學內容更具有綜合性、設計性和創新性。第三,實踐教學資源和方式的融合性。新文科背景下的經管類專業實驗將融合多學科的專業知識,以綜合性的模擬仿真教學為主,同時配合多種學科競賽和科研活動進行,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新文科強調跨學科、跨專業、跨領域交叉融合,但是現階段經管類教師的實踐能力還存在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經管類教師實踐經歷不豐富。新文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任務在于為國家培養經濟社會所需要的綜合性、跨學科人才,教師作為高校傳道授業的主體,教師的實踐能力高低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影響巨大。通過大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實證調查:約40%畢業生認為教師常使用的教學方法對其提高社會實踐能力的幫助作用一般,僅有約2.5%的畢業生認為作用很大。同時,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經管類院系38 歲以下教師比例達到39.8%,38-50 歲的教師占到46.2%。經管類院系教師團隊的主要構成為中青年教師,多數老師為學生畢業即授業,從教室到課堂,缺少行業的工作經歷。
第二,經管類院系對于新文科背景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不足。首先現階段高校教師的培養側重于理論教學和學術研究,對教師訪學、進修的激勵,職稱評審重點考察學歷、資歷、論文,缺乏對于新文科背景下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實踐能力的鼓勵和重視,缺少對新經濟發展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敏感性。其次,經管類院系在教師引進過程中重視碩士、博士學位,缺少對實踐經歷進行的考察。國外經濟發達區域高校對于新教師的考評要求不僅應具有高學歷,同時還須通過教育學院和相關專業實踐機構的專業培訓。同時,現階段新文科背景下大部分經管類院系對于實踐教學方面的經費投入仍相對較少,學校的實踐教學資源無法滿足教師、學生的實踐學習要求,教師缺少實踐教學環境進行研究提升。
第三,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院系教學計劃不合理。經管類學生培養計劃強調學科的系統性、完整性和理論性,現階段經管類教材與教學內容的基本統一,強調概念的灌輸,缺少對新經濟業態實際工作場景及多學科應用的溝通教學,實踐性課程的設置相對較少,專業教師因此缺少擴展提升自身實踐能力的需求。
第四,社會政策缺少對經管類教師實踐能力提升的正確導向。新文科背景下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同時需要一線企業的支持?,F階段,國家對于如何提升教師實踐能力方面還未制定相關的激勵政策,大部分企業由于日常生產經營活動的需求也無法安排教師深入一線進行鍛煉提升。
經管類學科是新經濟業態下應用性很強的專業。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經管實踐呈現出技術化、綜合化、微觀化和實證化的需求。傳統以學科化、專業化、精細化為主的經管類專業教育無法適應新經濟發展的教學內容,缺少深度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無法滿足數字經濟、商業數據分析等新經濟活動對于海量數據、場景分析的需求。新文科背景下的經管類教師必須緊跟經管實踐活動的新發展需求,主動適應學習新經濟活動的實踐發展變化,加強對企業工作場景研究,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科研能力。
第一,新文科背景下學校轉型的關鍵因素:新文科發展背景下學校要緊跟新經濟的發展持續轉型,不斷更新各學科教學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的提升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使得學校能夠適應新業態經濟發展的需求,幫助學生提升適應新文科背景下各類經管工作的能力。
第二,新文科背景下提升教學質量的第一因素: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共享經濟等新經濟模式的出現促進了人們經濟活動思維的轉變。經管類教師作為新經濟社會人才培育的主要領路人,對學校教學目標及人才的培養實現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經管類教師只有本身具有高綜合性學科知識、較強的實際工作實踐能力,才能對新文科背景下經管類專業知識在工作中運用融會貫通,有效進行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結合,培養出新經濟發展下的經管類人才。
第三,新文科背景下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必要條件:教師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對于抽象的專業理論知識,可以場景化再現知識點在工作中的實際運用,帶動學生深入理解,讓學生在思考過程中歸納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進而持續更新對新文科背景下的經管類專業的理解和創新。
經管類教師實踐能力提升是一個跨專業、跨部門協調合作的系統工程。根據新文科的內涵,新經管的建設理念,是在立德樹人為根本的前提下,樹立“融入地方、多元協同、交叉互補、守正創新、跨域融合”的理念,充分發揮政校企多元協同育人優勢,打破院系學科專業之間、跨界跨校之間壁壘,使得學生能夠適應新經濟業態下復雜工作場景,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課程體系創新是為實現人才培養的精準定位,通過建立新經濟發展與經管專業知識之間深層次的內在關聯,強化交叉融合以重構專業課程體系。經管類課程優化設計,有機地融入數字經濟(數據+智能)元素,可以建立經管類院系教師與其他學科教師之間形了跨學科合作研究關系,如經管類院系與工科學院、文科學院的教師科研創新和學科競賽。通過多學科融合,對專業課程體系實現有效的數智化轉型與升級。
第一,經管類院系應當引入多元化的教育投資來源,通過社會政府、校友會等組織機構吸引企業合作,合理利用學校教育經費,增加對實踐教學軟件、硬件的投入比例,通過相關的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基地的建立,為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提供模擬化訓練場景,為學生提供工作場景化的訓練。
第二,學校在維持正常工資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鼓勵教師在寒暑假期間參與外部企業實習,通過實習的方式使得教師能夠不斷優化自身知識與實踐工作的匹配程度,提高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經管類院系應推動教師隊伍整體合理化構建,通過專業知識理論和實踐能力的多元化人才考察方案,可以通過企業、科研單位等機構多角度引進人員,充實教師隊伍,從而在整體上不斷提高高校教師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建立院系內教師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雙軌培訓機制,讓教師在教學平臺上就實踐教學進行溝通,互相取經,推動院系具有高質量實踐能力教師隊伍的發展。
學校應當構建合理完善的考核評價機制,并將教師課堂實踐教學效果和實踐教學能力列入考核評價范圍,教師升職、獎勵等依靠考核評價機制進行,提升教師對實踐教學的重視。一是嚴格考核機制,給教師“壓擔子”,要求新教師要有行業工作經歷,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人事制度的指揮棒作用,在考核制度中提高教師實踐要求,在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文件中明確應用型專業教師晉升中高級職稱需參加社會實踐累計6-12 個月等。二是優化激勵機制,給教師“搭橋梁”制定提升社會實踐能力、培養“雙師型”教師等系列文件,從經費、政策上幫助教師參加實踐,逐步實現“重理論”“唯論文”向“重實踐”“看應用”轉變。在績效工資方案中,增設多項應用型相關的業績指標,提高教師實踐成果指標的占比與分值,進一步增強教師參加實踐的積極性。
作為實踐教學的主體,學院承擔著實踐教學的最基本任務。政府是高校實踐教學的重要政策提供者和引導者。政府通過制定政策有效引導區域內企業主動參與校企合作,為高校提供辦學資金、政策、市場信息等支持校企合作,保證校政企合作平臺聯盟和產教融合的有效運行。企業是高校實踐教學的關鍵支撐者。企業與高校在互惠共贏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企業參與高校實踐教學內容的設計,提供實踐教學基地,與高校共同完成橫向課題的研究,支持企業的高管和高技術人員參與校外導師制。
經濟管理學院應高度重視與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等多部門協同,形成多維度的實踐教學體系。經濟管理學院定期對培養方案進行修訂,組織人員到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規格,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納入實踐教學體系,進一步構筑適合高校的產學研合作體系,不斷提升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新文科背景下,教育的實現需要歷代教育工作者不斷去探索,不斷去實踐,建設一支既有扎實理論功底,又有較強專業實踐能力,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提升高校教師師資力量,是必行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