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斌 王 倩 章爐軍 李欣欣
(1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北京 100732;2北京林業大學,北京 100083;3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上海 201403;4 中國食用菌協會,北京 100801)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香菇生產國和貿易國。2021 年中國香菇產量1 295.7 萬t,為棉花產量的2.3 倍(573.1 萬t)、茶葉產量的4.1 倍(316.4 萬t)、蠶繭產量的16.6 倍(78.2 萬t)[1],約占全球香菇生產總量70%;香菇出口量為55.3 萬t,雖然僅占中國香菇總產量的4.3%,但卻占全球香菇貿易量90%[2]。目前,香菇產業已經成為欠發達地區菇農重要的收入來源之一,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促進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3]。日本是中國香菇傳統的進口國,干香菇和鮮香菇進口量曾經分別占其香菇消費量的64.1%和38.5%[4]。21 世紀,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但隨著關稅壁壘逐漸降低,日本不斷提升非技術貿易壁壘門檻阻礙香菇進口。近年來,中國香菇出口企業為了繞過日本設立的各類障礙,創造性地采取“國內制棒+國外出菇”的貿易模式,即將發好菌絲的香菇菌棒出口日本,在日本出菇及上市,此模式獲得成功[5]。目前,《中國海關商品目錄》中將香菇菌棒納入HS.06029010 蘑菇菌絲,雖然此海關編碼中也包含了其他食用菌菌絲,但調研結果主要為香菇菌棒。因此,為展示香菇菌棒出口趨勢,筆者將該編碼內商品都視為香菇菌棒進行分析。近年來,中國對日香菇菌棒的出口量不斷增加,如表1所示,2020年出口量達37 494.2 t,按照出口香菇菌棒的棒均質量1.6 kg,每棒可采收鮮菇0.5 kg 計算,可以收獲11 716.9 t 鮮香菇,約占同期日本香菇總消費量8.3%。但是,大量的進口香菇菌棒影響了日本菌種制造企業和菌棒生產企業的利益,也影響了日本鄉村發展[6]。2022 年3 月30 日日本消費者廳發布《修訂食品標記問答(第13 次修訂)》(令和4 年3 月30日消食表第130)(簡稱“公告”)修訂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7]。該法令嚴重影響中國香菇菌棒對日出口,由日本財務省統計可知,2021 年日本進口中國香菇菌棒24 437 t,較2019 年減少51.3%,并且今后還有進一步減少的可能性[8]。

表1 中國蘑菇菌絲的出口量及金額
為此,筆者通過文獻精查、中國香菇菌棒出口企業電話調查、采用中國香菇菌棒的11位日本菇農(以下簡稱“樣本”)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在詳細介紹中國香菇菌棒對日出口貿易發展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闡明日本新修香菇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的特征,分析該制度存在的問題及生產影響,就中國應對日本不公平貿易壁壘提出對策建議。
香菇菌棒是接種后生長香菇菌絲體及培養基質的棒狀菌體[9]。與一般農作物生產不同,香菇生產沒有明顯的地理區域障礙,可以采取接種地點、采收地點分離的栽培模式。20世紀80年代末,已有部分菇農采取在浙江省麗水市接種培養香菇菌棒,然后將長滿菌絲的香菇菌棒運輸到上海市郊區出菇的栽培模式。之后,這種模式逐漸被應用到對日菌棒出口,至今已經經歷了三個時期。
20世紀90年代,中國企業開始嘗試對日出口香菇菌棒。這時期的交易方式較為簡單,中國香菇出口企業向日方出口菌棒,并提供必要的技術咨詢,但由于香菇菌種未經當地馴化,環境適應性較差,加上中日兩國香菇栽培模式存在較大差異,經常出現不出菇、出菇不齊、出畸形菇等諸多問題,引起貿易糾紛,導致香菇菌棒對日出口增長較為緩慢。由表1可知,1992年中國對日香菇菌棒出口量為零,歷經8 年,2000 年僅增加至304.8 t,占同期出口總量13.2%。
進入21 世紀,日本段木資源緊缺問題日趨嚴峻[10],迫切需要進口香菇菌棒補充其自身菌棒生產缺口。這時期出現了兩種貿易模式,一是協作型貿易模式,即菌棒出口企業派遣技術人員赴日本常駐,就地指導生產,通過言傳身教方式改變日本菇農的傳統栽培習慣提升良品率;二是合作型貿易模式,中國菌棒出口企業派技術人員常駐日本托管菇場負責生產,日本企業負責銷售,此模式可發揮中國企業的技術優勢、成本優勢、日本企業的信息優勢,迅速打開日本市場。這時期,中國香菇菌棒對日出口量增速加快,2012年達7 257.9 t,占總出口量29.4%。
2013 年9 月、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鼓勵中國企業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農業合作,農業對外投資逐年增加。中國香菇菌棒出口企業開始探索在日本投資建立獨資菇場可能性。這種模式既可以直接了解到日本消費市場變化,及時按需調整供給模式,產品也可以根據WTO 等國際通行規則獲得當地原產地標記,銷售收益更高,還可以滿足日本菇農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的要求。2022 年10 月對日本11 位菇農樣本的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日本菇農對這種模式的認可度高。對于“為什么要購買進口香菇菌棒”的設問,有9 個樣本選擇了“價格便宜”,占調查樣本總數的81.8%,說明中國香菇菌棒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對于“進口菌棒與日本菌棒生產的香菇品質對比”的設問,選擇“非常好”的樣本有2 個,“略好”的2 個、“無差別”的5 個,即有36.4%的調查樣本認為中國香菇菌棒生產的香菇質量超過日本,有45.5%的調查樣本認為進口香菇菌棒生產的香菇質量達到了日本產品的同等水平,可見有81.9%的調查樣本認可中國香菇菌棒的質量。在此背景下,中國香菇菌棒對日出口量顯著增加,2014 年突破1 萬t,2018 年突破2 萬t,2020 年達歷史最高紀錄的37 494.2 t,但占總出口量比降至25.5%。
截至2022年底,中國香菇菌棒已經遠銷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重要的食用菌出口創匯商品。由表1 可知,中國對大部分國家的香菇菌棒出口都呈現間歇性、非持續性的臨時貿易特征,只有對美國、日本、韓國三個國家出口菌棒呈長期性、穩定性的發展趨勢;其中,美國、韓國等較多國家代料栽培香菇起步較晚,菌棒生產技術較為落后,不具備技術優勢及成本優勢。而日本是香菇生產大國,歷史悠久,尤其在育種、菌棒生產和農藝技術方面具有絕對競爭優勢。日本進口中國菌棒逐漸侵蝕了日本菌種、菌棒市場,且中國菌棒出口企業與日本香菇菌種制造企業和菌棒生產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來,日本行業協會出于保護本國香菇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表現出阻礙中國香菇菌棒進口的強烈意愿,不斷制造摩擦、調動幾乎所有的行業資源阻礙進口中國香菇菌棒。在此背景下,2022 年3 月30 日日本政府修改香菇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導致當年中國對日本香菇菌棒出口量銳減至21 700.6 t,較前年下降41.7%,今后還有進一步減少的可能性。
2022 年3 月30 日日本消費廳頒布《修訂食品標記問答》,以質詢和問答的方式對包括香菇在內的幾乎所有生鮮食品的產品標記制度進行解答,全文共有61頁,其中將鮮香菇列為“生鮮-36”,干香菇列為“原原-67”。由于內容較為分散,日本農林水產省林野廳于同日發布了《修訂食品標記問答中有關香菇原產地問題的解答》[11],對修訂后的日本香菇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以下稱新規)進行了系統、全面的歸納和梳理。筆者結合日本政府和民間團體相關資料,將其主要特征梳理如下。
日本公告對修訂香菇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的原因進行了簡略的說明,即修法是為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為消費者提供自主合理的食品選擇機會和避免錯誤選擇”。然而,公告同時顯示推動修法的社團組織是日本農協、日本香菇協同組合、日本食用菌菌種協會等,并沒有出現消費者團體的蹤影。對此,日本公告中說明“是在生產者團體的推動下與消費廳協調進行的修法活動”,也從側面證實了沒有消費者團體的參加。通常消費者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升食品衛生水平會主動要求生產者公開生產信息,然而在消費者毫無意愿的前提下,以生產者團體推動修法,無疑暴露了該法是為了保護生產者自身利益的真實目的。公告開篇第一句話明確指出“由于近年來,使用國外進口菌棒生產的香菇產量急劇增加”。由此可見,日本修法是為了阻礙香菇菌棒進口,保護消費者利益只不過是個噱頭。
日本長期采用WTO原產地標注規則,將中國出口至日本的香菇菌棒生產出的香菇通常按照收獲地點標注原產地,例如在東京收獲的香菇,銷售時要在外包裝上標注為“東京產”,而日本新規打破慣例,要求按照“接種地”標注原產地。公告說明,蔬菜和果樹等作物,通常采取種植地和收獲地同一地點的認證原則,農產品收獲地即為原產地。但是,作為香菇栽培地的“田”是菌棒或段木,而菌棒或段木可以不同于農地是可以移動的“田”,因此會出現栽培地和收獲地不一致的情況。近年來,日本國內采用國外進口菌棒栽培香菇,并將其作為日本產香菇銷售的情況越來越突出,而消費者又無法區分所食用的香菇產自進口菌棒還是日本原產菌棒。一方面出于消費者提供自主合理的食品選擇機會和避免錯誤選擇的角度,另一方面專家認為香菇接種、菌絲延伸和培養基形成初期的環境對子實體的形成影響重大,因此公告將香菇原產地由香菇收獲地點修改為香菇菌種的接種地。
日本菇農大多采取多品種周年供給的栽培模式,經常出現同時從不同企業購入菌棒或段木生產香菇的情況,導致收獲的香菇來源繁雜,無法精準確定原產地。因此,日本公告規定代料香菇的原產地要根據所購買不同產區菌棒產出的香菇質量進行排序,并按照質量的多少在包裝上明確標記出不同產地香菇的順序和占比。例如某公司分別從A地公司、B 地公司、C 地公司購買香菇菌棒1 萬棒、6 000 棒和4 000 棒,包裝上的原產地應按質量注明A 地50%、B 地30%、C 地20%。段木香菇的原產地要根據分散在不同山場的段木數量產出的香菇質量進行排序,并在包裝上明確標記出不同原產地香菇順序和占比。
日本公告同時涉及各類香菇加工品,首先,定義香菇加工品,即質量比最高的原材料是香菇的加工食品,例如香菇切片、香菇醬等;其次,日本要求香菇加工品同樣按照公告要求執行原產地標記。考慮到食品加工企業往往是前一年備貨,之后按計劃使用庫藏香菇,而企業庫存很難在短期內完全用完,因此,公告中設置了緩沖期,規定2022 年3 月末到2023 年3 月末的1 年內,日本香菇加工企業生產的香菇加工品仍可按照原規定銷售,緩沖期結束后,必須遵照修訂后的《食品標記法》標記原產地。
日本是香菇傳統的出口國,歷史上曾長期占據東南亞市場。目前,雖然日本香菇出口大幅萎縮,但仍有少量高品質干香菇出口到中國香港、中國臺灣。對出口采用中國大陸菌棒生產的香菇,日本并未要求嚴格遵循新修香菇原產地標記管理規定,而是專門發布了《關于出口到中國臺灣的香菇原產地標記規定》[12],要求出口至中國臺灣的香菇,無論鮮香菇還是干香菇都要在各地工商所出具的原產地證明中標注“日本生產”。雖然該文件中解釋之所以采取這種方式是為了遵守中國臺灣的進口規定,但實際是采取雙重標準。
日本為督促市場主體落實香菇原產地規則,公告要求消費廳、農林水產省、都道府縣政府和大城市相關部門基于《食品標記法》切實加強市場監督管理,對零售商開展定期檢查、對市面上流通的香菇采樣進行科學分析、建立全民監督舉報制度。同時,日本規定流通銷售環節的市場主體如果不監督生產者不執行新規,銷售違反標記規則的香菇,也將會遭受同樣的懲罰。另外,日本還在公告中公布了消費廳食品標記法非法投訴窗口、農林水產省食品標記110 窗口以及各都道府縣的投訴電話和網站,便于消費者舉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