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乾義 胡才科 吳厚圣 姜建新
(1河北省科學院,河北保定 071000;2德興市農業農村局,江西上饒 334200;3江西圣蓮朵朵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上饒 344900;4上饒市農林水科學研究中心,江西上饒 334000)
廣昌縣地處江西省東南部、武夷山西麓,全域森林覆蓋率達70.24%,具有發展白蓮、食用菌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曾獲“中國優質白蓮之鄉”“中國茶樹菇之鄉”等多項榮譽稱號。廣昌縣頭陂鎮橫田崗,地處北緯26°44′56″,東經116°11′49″,屬典型南方氣候,擁有27 hm2羊肚菌生產基地。該地江西圣蓮朵朵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羊肚菌生產基地羊肚菌平均產量達500 kg/667 m2以上,最高達750 kg/667 m2以上,刷新同緯度地區的高產紀錄。廣昌縣羊肚菌高產栽培技術打破以往南方羊肚菌栽培思維定勢,創新發展栽培技術,為南方羊肚菌栽培者樹立典范。現將南方羊肚菌高產栽培技術介紹如下,僅供類似地區發展羊肚菌生產參考。
栽培地要求為土質疏松、土地肥沃的沙壤土、壤土[1],且排灌方便、氣候涼爽、交通便利,多年種植水稻的稻田。
栽培棚為內外雙棚鋼架結構(圖1),內棚為高3.5 m,寬8 m,長不超過50 m 的塑料大棚,兩側開寬80 cm、頂部開寬50 cm 的窗,由卷膜器控制通風量,內棚上方設置三路吊噴,吊噴噴頭間距2 m。外棚為遮陽網大棚,比內棚高0.5 m,寬1 m,遮陽網為6針加密。如此大棚當外界氣溫20 ℃以上,棚內溫度可降至14~15 ℃,降溫效果非常明顯。當年12 月25日播種羊肚菌,翌年3月5日氣溫達23 ℃,棚內羊肚菌幼菇仍能正常生長(圖2)。

圖1 大棚內景

圖2 棚外較高溫度(23 ℃)棚內正常生長的羊肚菌
原種生產時間為9 月20—27 日,引進母種為羊肚菌六妹系列菌株。原種培養料配方:小麥60%,發酵玉米芯35%,麩皮3%,菜籽餅1%,石灰1%。料含水量為60%[2]。用規格為750 mL 原種瓶裝料,原種培養溫度為11~14 ℃,培養20 d 菌絲長滿瓶后于4 ℃保藏。
栽培種生產時間為10月20日—11月15日。培養料配方:小麥60%,發酵玉米芯35%,麩皮3%,菜籽餅1%,石灰1%。料含水量為60%[2],裝料袋規格為15 cm×30 cm。栽培種培養溫度為11~14 ℃,接種后培養25 d菌絲長滿袋。
營養(料)包配方:小麥50%,玉米芯35%,麩皮3%,菜籽餅3%,谷殼8%,石灰1%。將小麥提前24~48 h(視氣溫而定)浸泡,泡發后濾干水與其他原料調濕混拌均勻即可裝袋(玉米芯須提前5 d 發酵,培養料應寧干勿濕)。用營養包專用裝袋機裝袋,每袋裝濕料400~500 g,料不可裝太緊。營養包常壓滅菌105 ℃保持16 h,高壓滅菌0.15 MPa 保持3 h。滅菌后營養包料顏色為淺褐色或褐色。
用碎草機去除稻田稻兜,清除雜草等,調整土壤含水量為65%~70%,沙壤土含水量就高,黏壤土含水量就低。田埂噴施殺蟲藥殺蟲,用旋耕機翻地1次。播種前,土壤含水量為60%左右,均勻撒施熟石灰粉150 kg/667 m2,再旋耕1 次,按廂面1 m 寬拉線后用石灰粉打線。
播種適期為以播種后未來連續一周最高溫度16 ℃以下,地表溫度18 ℃以下為宜。廣昌縣11 月中下旬至12月中旬,選擇早晚或陰天播種。羊肚菌播種時,應選擇陰涼處或樹蔭暫放菌種。播種前將菌種放入分離機中粉碎后及時裝袋運至田間播種,以免袋內菌種發熱燒菌。播種時,將菌種均勻撒播在廂面上,播種量為200~250 kg/667 m2。播種量大有利于形成菌絲生長優勢,縮短發菌時間,抑制雜菌,降低不利因素的干擾,為穩產高產打下基礎。播種后需及時覆土并耙平畦面。采用開溝覆土機覆土,溝寬30 cm,溝深20~25 cm,覆土厚度2~4 cm。
采用厚0.1 mm 不添加除草劑的黑地膜。覆膜前先將膜卷圓筒上用電鉆每隔10~15 cm 打孔,鉆頭直徑為1.5~2 cm,鉆孔后的膜直接鋪在廂面上即可。覆膜要注意,如果土壤為沙性較強沙質土,則黑地膜不需打孔。若土壤含水量適宜,覆土后應立即覆膜;若土壤含水量較高或土質黏性較強,應在放營養包后再覆膜。覆蓋黑地膜的作用:一是保濕,保持土壤含水量及土表的濕潤,滿足羊肚菌菌絲生長對濕度的要求;二是防止長草,以免雜草與羊肚菌爭奪養分;三是防止形成過量的分生孢子,以免消耗過多養分;四是遮光作用,有利于菌絲的生長發育;五是創造一個適合羊肚菌原基形成及發育的高濕(85%~95%)與避風的小氣候環境,有利于出菇;六是保持相對穩定的溫濕度,避免出現較大溫度波動傷害幼菇[3]。
羊肚菌菌絲生長速度較快,播種幾天后就會萌發出大量菌絲,10 d 左右就會在土壤表面出現大量分生孢子(菌霜)。如果菌霜旺盛,出菇前又能自然消退,且退霜越快,出菇會越多且整齊。如果菌霜遲遲不退,則應提高地面溫度,加速退霜,帶霜出菇會影響羊肚菌產量。如果廂面上沒有產生菌霜,則出菇較少。一般而言,播種4~15 d,大量菌絲長出土壤表面,產生分生孢子(菌霜),此時是放置營養包的最佳時期。營養包放置前應噴一次高效氯氰菊酯+阿維菌素殺蟲。營養包一面用小刀割三角口(圖3),然后25 cm 等距離放置廂面后用手輕按,相鄰的一行營養包則品字形放置。營養包投放量為3 800 包/667 m2,平均6 包/m2(圖4)。發菌期要在廂面橫置、插入土壤深度5 cm 各一溫度計,隨時查看和掌握棚內、土層溫度。

圖3 割口后營養包

圖4 廂面擺放的營養包
如果發現黑地膜下土壤表面或營養包表面氣生菌絲生長過于旺盛,應及時掀開黑地膜降濕,促使菌絲向土壤內生長,有利于提高羊肚菌產量。羊肚菌菌絲生長需要氧氣,因此大棚要不定期地通風換氣,提高棚內的氧氣含量,促進菌絲生長。寒冷天,選擇中午外界氣溫高時段通風,每次2 h,數天通風一次,刮風天不通風。
催菇時間非常重要。催菇過早,菌絲未達生理成熟影響出菇,或因氣溫太低,即使形成原基也會被凍死;催菇太晚,則菌絲自身消耗營養太多,菌絲老化,出菇少,或因后期氣溫高,導致羊肚菌原基死亡。
催菇適時的判定標準:①播種后60 d 左右;②分生孢子(菌霜)消退;③廂面及營養包外菌絲變成鐵銹色;④營養包變輕變軟,呈褐色或黑褐色;⑤廂面上出現大量的原基,有的原基開始分化幼菇,或整棚的廂面出現原基[4]。
催菇的時機:天氣預報未來15 d 最低氣溫4 ℃以上,地表溫度5 ℃以上。
一是揭地膜。提前1~2 d 揭去黑地膜,然后強通風,使土壤表面稍微干燥。其作用:降低廂面及土壤濕度,形成濕差;拉大晝夜溫差;有利于增強光照刺激;有利于排除廂面廢氣。
二是澆水。無論土壤是否缺水都要澆催菇水。用吊噴頭噴水(圖5),要求水滴要小且要澆透,保證土表以下20 cm 有水,有水流入溝內。土質為沙壤土澆水多,黏性土澆水少。澆水時始終要強通風。第2天田溝內無水后,應重新覆蓋黑地膜。

圖5 用吊噴頭澆催菇水
一般來說,澆水后5~10 d,菌絲就可分化成大量原基和幼菇。羊肚菌原基發育成幼菇較難。這一時期管理應以提地溫、保濕度、不通風為主。原基數量是羊肚菌高產基礎。原基形成的越早,生長發育成幼菇的可能性就越大,產量就會越高。
羊肚菌原基形成的最佳溫度為5~12 ℃,5 ℃以下雖然能形成大量原基,但不能發育成幼菇。催菇后應將土溫快速提高至5~12 ℃,這是冷棚栽培羊肚菌的關鍵。白天要充分利用太陽光增溫,晚上利用覆蓋物保溫。羊肚菌形成原基的最佳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澆水后,仍將黑地膜覆蓋在(營養包作支撐)廂面上,其目的就是在廂面與地膜之間形成一個高濕的小環境,以利于形成原基及其生長發育。如果只在土縫中長出稀少的小菇,說明空氣相對濕度低;如果地表濕度高于95%,則不蓋黑地膜。通常情況下,幼菇長至3~5 cm 前不通風,以保溫保濕為主。微弱的散射光有助于形成原基及幼菇的生長發育,應避免陽光直射,以免對幼菇造成傷害。
這一階段管理工作以控溫、保濕、通風為主。氣溫低,不通風,保溫、保濕;氣溫高,應加大通風,低溫時增濕;氣溫適宜,應適時通風,適量噴水保濕(以人走進大棚感覺涼爽舒服為宜)。
幼菇生長發育溫度為6~18 ℃,溫度較高,幼菇生長快,但菇質差;溫度較低,幼菇生長慢,但菇質好;溫度超過18 ℃幼菇易死亡。降溫辦法有棚頂外噴水、開天窗、田溝放水等。當幼菇長至3~5 cm 時即可掀掉黑地膜,掀膜前應噴水幾分鐘,提高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此后,根據土壤表層含水量及棚內空氣相對濕度,每天噴水1 次,以廂面不積水為宜。隨著幼菇的逐漸長大,可以適當通風換氣。溫度高加大通風以降低棚溫,溫度低選擇中午通風以提高棚溫。為避免通風時棚內相對濕度降幅過大,可以邊通風邊噴水或先噴水(小雨天可整天通風)。通風不良、高溫高濕、蚊癭叮咬,會導致羊肚菌易得白斑病。幼菇期應避免陽光直射。
當羊肚菌顏色變深變黑,子囊果表面褶皺完全展開,孢子未散發時即可采收(圖6)。如果采收前羊肚菌顏色較淺,可增強光照,使其迅速變黑(上色)。采收前1 d 不噴水。采菇時采大留小,帶2 cm菇柄,左手捏住子囊果,右手用刀垂直菇柄切割后,放入筐中(割口圓形而不是馬蹄形)。注意輕拿輕放,以免傷及菇體。采收的羊肚菌應及時烘干,不可放置筐中時間過長,以免變質。

圖6 生長成熟的羊肚菌
羊肚菌既可以曬干,也可以烘干。南方多雨,以烘干為主。烘干多采用柴火烘干機(3 000 元/臺)或生物質顆粒烘干機(7 500 元/臺),前者價格便宜,后者省工省力。
羊肚菌不可堆疊烘干,以免變形,起烘溫度35~40 ℃,2 h 后升至50~55 ℃,直至菇體堅硬。烘干羊肚菌回潮10 min 后,裝入密封袋(長60 cm×寬45 cm×高1.1 m)密封,于低溫陰涼處貯存待售。
①白斑病。羊肚菌菌蓋常出現白色斑塊。防治措施:通風降溫降濕,催菇前噴藥滅蚊蟲。②蛛網病。在出菇時廂面上常會蔓延一種白色像蜘蛛絲一樣粗的菌絲,會迅速擴散吞噬整個菇體。防治措施:避免出現高溫,加強通風,挖除病患部,撒石灰粉。③灰腿病。生理性病害,5 ℃以下低溫易發生該病。防治措施:提高溫度即轉為正常。④紅腿病。土壤含水量高,透氣性差,溫度高,造成細菌侵染。防治措施:選用疏松透氣的沙壤土,控制土壤含水量。
①老鼠。防治措施:投放鼠藥,布置黏鼠板、鼠籠鼠夾,老鼠半燒灰沿棚四周抖灰,剩下部分竹簽插棚中間,或潑灑木醋液驅鼠。②跳蟲。防治措施:土壤翻耕撒辛硫磷殺蟲,營養包放防蟲靈,擺放營養包前噴高效氯氰菊酯。③螨蟲。防治措施:土壤翻耕撒辛硫磷殺蟲,營養包放防蟲靈,擺放營養包前噴阿維菌素、螨死凈等,也可以用糖醋誘殺。④蛞蝓。防治措施:出菇前撒四聚乙醛。⑤菇蚊。防治措施:催菇前噴高效氯氰菊酯,或出菇后廂面上插夾黃板紙竹簽,高度20~30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