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尚功 房麗婷 王敏杰
(濮陽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中心,河南濮陽 457000)
河南省濮陽市地處黃河中下游平原,夏收作物以小麥為主(占90%以上),具有豐富的麥草資源,近年來小造紙廠關停后,發展草腐食用菌雙孢蘑菇成為消耗麥草的重要途徑方向,也成為當地群眾就地創業致富的重要途徑。雙孢蘑菇是濮陽市主要草腐菌。濮陽市栽培雙孢蘑菇原材料豐富,設施投入少,技術成熟,風險較小,因而深受當地農戶歡迎。綠色食品是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生產企業環境質量、生產過程、產品質量等達到國家相關標準要求,可以向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申請,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授權。隨著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重視程度的提升,綠色食品越來越受到大眾青睞。現就雙孢蘑菇綠色生產技術總結如下。
雙孢蘑菇屬中低溫菌類,喜陰暗潮濕環境,不耐高溫,菌絲生長溫度5~33 ℃,適宜溫度24~26 ℃。出菇期適宜溫度14~18 ℃,超過20 ℃菇柄長、菇蓋薄易開傘,超過24 ℃易爛菇,低于12 ℃生長緩慢,菇體肥大產量低。夏季需人工降溫才能出菇,順季生產一般在秋冬。順季栽培雙孢蘑菇,保證出菇期室內溫度可控制在14~18 ℃情況下,宜盡早投料生產,以便入冬前多出菇多收獲。濮陽市順季栽培雙孢蘑菇一般7月下旬開始預濕草料前發酵,8月底前發酵料上床后發酵,9 月上旬播種,10 月中旬出菇,采收至入冬。
用于堆放配料及混料、前發酵,一般采用鋼架結構,高度4~4.5 m,頂上覆厚0.5~1.0 mm 彩鋼板。地面水泥硬化厚度15 cm,四周設高度15~20 cm 的護沿,每間隔3~4 m 留一排水口(排水進入污水處理池)。前發酵棚面積以菇房總面積的五分之一為宜。
菇房四周用24 cm 厚磚墻,每2 m 離地1.5 m 處設一換氣窗,或離地50 cm、150 cm、250 cm 設三個通風口,外加防蟲網??缍?~8 m,高2.8~3.0 m,鋼架頂覆帶防水膜棉被保溫。室內四周沿地表鋪設蒸汽管,水平方向每1.0~1.5 m 向內留一出氣口。菇房也可采用鋼架拱棚,拱高3.0~3.5 m,寬8~10 m,長度不超過100 m,上覆帶防水膜棉被。
3.1.1 備料
培養料主要用麥草、玉米芯、干牛糞。要求草料無蟲、無霉變、無雜物;牛糞要求干燥、無霉變;輔料過磷酸鈣、尿素選擇有生產許可的合格產品;石膏選用農用熟石膏;石灰粉要求純凈無爐渣、碎石等雜物。
按菇床面積計算,每平方米需干料50 kg。配方1:麥草1 000 kg,牛糞800 kg,過磷酸鈣20 kg,石膏10 kg,尿素10 kg,石灰粉5 kg。配方2:麥草800 kg,玉米芯200 kg,牛糞800 kg,過磷酸鈣20 kg,石膏10 kg,尿素10 kg,石灰粉5 kg。
3.1.2 預濕及預堆
首先將麥草、玉米芯預濕透,含水量70%以上,堆放2~3 d 備用;將干牛糞淋水濕透、無干心;過磷酸鈣、尿素、石膏、石灰粉,單放備用,注意防潮,第一次翻堆前按比例混勻。
3.1.3 前發酵
在前發酵棚內底層鋪20 cm 麥草或玉米芯,上覆4~5 cm 厚牛糞,如此重復堆料,堆高1.5 m 左右,寬度不超過2 m。建堆后從頂部淋水至底部有水流出為止。當料堆50 cm 深處溫度達70 ℃以上時翻堆,上層翻至下層,四周翻至中間,同時撒入混勻的輔料,翻堆時輔料繼續發酵,一般堆料5~7 d 第一次翻堆,以后翻堆頻次逐漸加快,視料堆溫度及天氣情況而定,最后一次間隔3~4 d。共翻堆4~5 次,整個前發酵期30~35 d。
前發酵后培養料的感官和理化指標:(1)料顏色淺褐色,可見少量放線菌;(2)手握料可滴出2~3滴水,麥草、玉米芯軟化,手搓發黏,聞有氨味;(3)料含水量70%~72%,含氮量1.5%~1.8%,pH 7.5~8.0。
3.2.1 菇房消毒
料后發酵在菇床上,主要目的是促進木質纖維進一步分解、殺滅蟲卵及雜菌。將前發酵料輸送到菇房(棚),鋪放在菇床上。菇床為3~4層,底層離地20 cm,層高50 cm,床寬1 m 左右,走道50~60 cm。上料前7 d 檢查菇房門窗、排風機,進出氣口設防蟲網,上料工具進入菇房。密閉菇房輸入蒸汽,室溫達80 ℃停止輸氣,維持70 ℃左右5 d 以上,然后自然降溫。上料前1 d 向室內空間撒生石灰100 g/m2(石灰自然降落),關門密閉。
3.2.2 上料
鋪料厚度20~30 cm,厚薄盡可能均勻,床兩邊料可鋪薄些,上料量100~120 kg/m2。料層要蓬松,切勿壓實,利于發酵。鋪料后菇房地面清理干凈后閉門升溫。
3.2.3 控溫
采用室外輸入蒸汽升溫,菇房底部設多個進氣口,均勻升溫。二層床下室溫到60 ℃減少輸氣量,穩定0.5 h 后停氣。室溫60~65 ℃保持12 h,以后逐漸降溫,每天降溫2~3 ℃,至50 ℃維持7 d 后大通風,平床抖松上層料利于排除氨氣。溫度降至30 ℃以下準備播種。也可室內地面灑水降溫,注意不可灑到料床面。
3.2.4 換氣
后發酵耗氧量大,因此需不斷補充新鮮空氣,每8~12 h通風一次,每次1 h,平時打開風機內循環。根據室外溫度高低調整風門開關時間與空氣循環量,以維持室溫穩定。降溫階段加大進風量勻速降溫,室溫30 ℃以下停止換氣,變更為內循環,此時料溫繼續下降,室溫會有所反彈。
后發酵結束后培養料的感官和生化指標:(1)料顏色為深褐色,可見少量放線菌;(2)手緊握料有水珠但不滴下,手搓不黏,有彈性,無異味;(3)料含水量65%~68%,含氮量1.6%~2.0%,pH 7.5左右。
4.1.1 播前準備
依產品銷售目標市場需求標準購買適合菌種,如As2796、As2799。一般為麥粒菌種。播種前對所使用工具高溫消毒。料體過干可噴灑1%石灰水調整,播前料溫控制在20~25 ℃。
4.1.2 播種
將菌種掰碎至花生米粒狀,稍大顆粒均勻撒播翻入上層5 cm 料內,細碎菌種撒于料表面,用種量0.8~1 kg/m2。播后將床面整平稍壓實,門封好,2 d內不通風。
發菌期控制料溫24~27 ℃為宜,超過33 ℃會導致菌種死亡。室溫為21~22 ℃,空氣相對濕度為80%~90%,視料溫調整空氣循環,料溫達27 ℃早晚低溫時段通風,料溫24 ℃要在午間高溫時段通風。播種7 d后菌絲開始加速生長,可增加通風量,14 d左右菌絲布滿料床面,用手指粗木棍從下向上在料內打孔,以增加料內氧氣量,促進菌絲向料層內生長。若料面發白(缺水分),可向空間噴霧增濕;料過濕可撬料排濕。發菌20~25 d菌絲布滿料層80%以上,覆土。
4.3.1 備土
取地表以下20 cm 干凈田土,以沙壤土為佳,粉碎過篩,顆粒直徑不超過0.5 cm,暴曬3 d。配土:在硬化地面上1 m3的田土加100 kg 的重質碳酸鈣、15 kg石灰、吡丙醚1%粉劑100 g拌勻[1],吡丙醚可與少量細土先混合后再拌入。加水拌土:邊灑水、邊翻拌,同時觀察覆土水分,以手握土成團不滴水落地即散為標準(含水量18%左右)。最后土堆覆膜悶24 h,備用。

圖1 菇房外景

圖2 菇房內景

圖3 出菇場景
4.3.2 覆土
覆土工具放入菇房與前發酵料同時高溫滅菌,覆土前再一次蒸汽消毒。將土均勻撒于料面,厚度4.5~5 cm,覆土后清理地面后封閉房門。
此期間環境條件要求與發菌期相同。
菌絲在土層生長0.5 cm 后開始噴水,每天2 次,噴水量以土不黏手為宜,7 d 后菌絲基本長滿覆土層,此時噴水至覆土最大含水量,但不可過量以免水滲入培養料層。
4.3.3 搔菌
當菌絲基本布滿土面后搔菌。同樣搔菌所需工具同覆土工具一樣消毒。搔菌要均勻一致,將表土全部扒松搗碎混勻,使菌絲在土中均勻生長,搔菌后地面清理干凈,落地土不可再上床。
搔菌后環境調控同覆土期,2 d后菌絲重新恢復生長,準備降溫使菌絲營養生長轉為生殖生長。
料溫24 h 內降低到16~18 ℃,空間溫度降低到16 ℃,保持空氣相對濕度為90%~92%,二氧化碳體積分數0.08%。降溫的同時視覆土含水量噴水1~3 kg/㎡[2]。視外界溫度調整空氣循環量,晴天外界氣溫高、濕度低,宜早晚換氣降溫,陰雨天外界氣溫低,可全天換氣。
保持降溫階段菇房環境直到菇蕾長至花生米狀,此后隨著子實體的長大降低菇房相對濕度至80%~85%,保持溫度不變。菇蕾長至黃豆粒狀時開始噴水,并視覆土水分決定噴水量,一般是隨著菇生長而增加噴水量[3]。一般每出1 kg 鮮菇噴水1.6~2.2 kg。一般每潮菇采摘期3~4 d,采完一潮菇后,清理菇床,補土后,依覆土水分適量噴水養菌,菇蕾出土后長至黃豆粒狀再補水。
第二潮出菇管理同第一潮。隨著外界氣溫逐漸降低,要調整通風換氣時段,晚秋高溫天氣早晚通風,以保濕為主;初冬、早春低溫季節選中午時段通風,以保溫為主。深冬溫度過低不適宜出菇,若無增溫設施或增溫成本過高,可通風降溫降濕使菌絲進入越冬休眠狀態(環境溫度低于5 ℃菌絲停止生長)。待春天氣溫回升至10 ℃以上后,再噴水進入出菇管理,有人工增溫條件的可適當提前。
出土后雙孢蘑菇生長極快,晚秋高溫季節一般早晚采收各一次,初冬、早春低溫季節每天采一次。采菇時要戴乳膠或塑料手套,手指輕捏菇蓋旋轉,使部分菇根斷入土中。用利刃削去菇根0.5~1 cm,輕放筐中,不可擠壓弄傷或泥土污染菇蓋。
雙孢蘑菇適宜低溫貯存,溫度高易開傘影響品質。采后應盡快出售。0~4 ℃可貯存7 d。
雙孢蘑菇蟲害主要是菇蠅、菇蚊、菇蛆,病害分病理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由于采取菇床后發酵,覆土藥劑處理,有效殺滅菇房及原料中蟲卵及病原菌,病理性病害和蟲害極少發生。但管理不當易發生生理性病害。
主要有菌蠅、菌蚊,室外懸掛滅蚊燈,室內懸掛黏蟲板。門口掛紗簾,勤檢查換氣窗紗網。
(1)軟腐病、鬼傘,挖出基部料土帶出室外,撒石灰滅菌。菇房撒石灰、料后發酵高溫滅菌、覆土藥劑處理能有效降低發病率。(2)銹斑?。簼穸冗^高或水直接噴于菇蓋引起,要加大通風,避免菇蓋積水超過1 h。
(1)死菇:覆土過干、幼菇過密,營養不足引起子實體萎蔫、黃化,可采取補水、疏菇,增加營養。對于土層含水過多,引起菇體水腫、潰爛,可以加強通風降濕,并剔除爛菇,土表撒石灰粉。(2)開傘:子實體生長階段適宜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為0.03%~0.1%,當二氧化碳體積分數1%以上時,會出現雙孢蘑菇蓋小,菌柄長,早開傘,菇體嚴重畸形或死亡。應在保證溫度條件下加強通風換氣。(3)紅根菇:一次性補水過量,空氣相對濕度超過90%,料pH 小于6 均可引起紅根菇。要避免單次用水過量,加強通風,采菇后噴施1%石灰水調整料pH 至7.5左右。
綠色食品生產要求建立完善的生產記錄檔案,保留3年。
廢料及菇根、廢菇充分腐熟后作有機肥。塑料袋由定點機構回收利用。
綠色食品生產使用農藥既要在使用作物上登記,又要符合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 393—2020 的規定。目前在食用菌(雙孢蘑菇)登記使用,又符合NYT 393—2020規定的僅有吡丙醚、噻菌靈。噻菌靈拌料安全間隔期65 d,噴霧安全間隔期55 d,存在安全風險,不建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