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萍
患者,女,71 歲,身高153 cm,體重59 kg。患者1 個月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畏寒、發熱,以夜間較明顯,體溫未測,稍有咳嗽,無明顯咳痰,活動耐力下降,于2020 年8 月10 日來我院就診,查胸部CT:兩肺間質性改變,左肺舌葉、右肺中葉及兩肺下葉炎癥改變,兩肺多發小結節,擬“肺部感染”收入我院呼吸科。患者發病前14 天內否認疫區旅居史,否認與新冠病毒感染者(核酸檢測陽性)接觸史,否認聚集性暴發病。患者既往存在高血壓及糖尿病病史,但未規律服用相應藥物。患者兩個月前因腹瀉在江蘇省中醫院住院治療,診斷為慢性胃炎、慢性結直腸炎,治愈后出院。患者有腰椎壓縮性骨折病史及子宮切除手術史。否認肝炎、結核等傳染病病史。否認藥物和食物過敏史。入院后,給予鹽酸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海南愛科制藥有限公司,250 mL,包含莫西沙星0.4 g、氯化鈉2.0 g)250 mL 靜脈滴注,每天1 次抗感染治療。輸注3 分鐘后患者突發意識不清,呼之不應,大汗淋漓,小便失禁,血壓73/45 mm Hg,臨床考慮過敏性休克,同時進行擴容、地塞米松5 mg 靜脈推注、腎上腺素1.0 mg 皮下注射、甲潑尼龍40 mg 靜脈滴注,多功能監護提示心率180 ~205 次/min,心律不齊,脈搏短促,血壓升至210/120 mm Hg。患者20 分鐘后心率100 次/min,血壓150/85 mm Hg,呼吸19 次/min,此后未再使用鹽酸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生命體征平穩。
該患者否認藥物及食物過敏史,輸注鹽酸莫西沙星氯化鈉注射液3 分鐘后即出現過敏性休克癥狀,同時用藥前并未使用其他任何藥物,也無合并用藥。采用諾氏(Naranjo’s)評估量表進行不良反應相關性分析,評分為7 分,為很可能。
抗感染藥物主要有青霉素類、頭孢菌素類及喹諾酮類,其中頭孢菌素類占主要市場地位,其次是喹諾酮類[1]。莫西沙星是一種人工合成的第四代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生物利用度可達90%,有良好的藥代動力學特性,半衰期更長、抗菌活性更強等優點,治療社區獲得性肺炎、細菌性鼻竇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抗腫瘤領域也有一定研究[2]。
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的臨床安全性一直備受關注,如一項2019 年發表的1 篇大型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使用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與主動脈瘤或主動脈夾層的風險增加有關;且發現口服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更容易產生這些不良事件[3]。2016 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警示標簽的設立與2017 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設立的黑框警示,內容包括肌腱炎、肌腱斷裂,周圍神經病變、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重癥肌無力加劇、過敏性休克等嚴重不良反應。
臨床醫師應注意,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可能并不存在交叉過敏反應,故即使詢問氟喹諾酮類某一抗菌藥物過敏史,也并不能作為預測所有氟喹諾酮類是否產生過敏反應的依據。有報道顯示,患者對環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反應均為陰性,但使用莫西沙星后出現過敏性休克[4]。因此,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在使用中應特別注意過敏反應的發生,即便發生輕度的過敏反應,如皮疹、瘙癢等,也應立即停止輸液。
實際上,莫西沙星致過敏性休克反應的報道并不少見[5-6]。筆者通過查閱文獻分析發現,發生過敏性休克與劑型、是否全身用藥均無關,不僅靜脈制劑易發生過敏性休克,莫西沙星口服制劑也有過敏性休克的報道[5,7]。因此,對于門診患者口服莫西沙星制劑應關注用藥安全問題。不僅如此,還有莫西沙星局部使用(滴眼)發生過敏性休克的報道[8]。
綜上所述,臨床在推薦使用莫西沙星時應特別關注適應證,且使用中注意過敏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