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蘭
回歸教育的本真性與倫理意蘊,把黨的領導和“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貫穿教育活動與自身的發展中始終都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所在。在2020年的“五一”講話中,習主席的話深諳我心:一切勞動者,只要肯學肯干肯鉆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就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的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只有在勞動中才能不斷成就自我,只有在勞動中以身作則,才能夠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有利的貢獻。
學校是學生的成長的搖籃和溫床,學校所提供的每一個資源都以讓學生體驗學習的快樂與勞動中獲益為基礎。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加多彩的校園生活,讓學生不斷體驗勞動所傳達的深刻含義,南丹縣第四小學多年來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勞動情懷與勞動素養的培養。讓每一位學子在盈潤又充滿陽光的勞動教育活動中成長,為此學校開展了生活技能實踐類的相關比賽活動。
低年級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刻,讓學生在學習之初就意識到勞動的重要性也是活動中的理念所在。在校園文化周賞識展臺中,學校為一至三年級的學生開展了“我是生活小能手”勞動技能大比拼活動。在教學樓前的舞臺上,一年級小朋友年紀雖小,但身手不凡,動作麻利,順利完成了比賽任務。緊接著是二年級,選手們熟練地抖動被子,展開、鋪平、折疊,一折兩折三折,動作流暢,一氣呵成,每個孩子都將被子疊成整潔且美觀的豆腐塊,讓人不禁贊嘆小小年紀的他們就能夠在初次體會勞動的過程中做的如此的優秀,每個孩子的真心都在勞動中得到了更加純粹的升華。最后上場的是三年級學生,他們一手拿著盆,—手提著桶,帶著神采奕奕的精神面貌和充滿朝氣的身姿來到指定位置參加洗衣服比賽。小選手們根據老師和家長所教的洗衣步驟和技巧,擼起袖子,用小手先將衣服浸濕、抹皂、搓揉、刷洗、漂洗、晾曬等。一個個同學動作嫻熟,神情專注,變成了一位位熟能生巧的生活小能手。
轉而來到第二個比賽場地——學校食堂,在這里進行的是四至六年級的廚藝比賽,同樣也不失賽點般的熱鬧,每個人都在勞動的過程里樂在其中,身為教師的我也很是感動。此時的“小廚師”們正熱火朝天地烹飪著自己的“美食作品”,每個人都做得“像模像樣”,一旁觀看的老師和家長都驚訝于他們嫻熟的手法。從劈柴生火到洗菜、切菜及煎炒烹炸再到最后的擺盤上桌,無不井然有序。一會兒功夫,每個班的10位選手所烹飪美味的菜肴色香味俱全,讓圍觀的評委及觀眾垂涎欲滴。“四小的學生夠乖啦!”小朋友們的比賽活動,贏得了電視臺記者和家長們的嘖嘖稱贊。
南丹縣第四小學此次開展的活動,不但使同學們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合作的默契以及成功的快樂,同時也讓孩子們品嘗到親手操作的勞動成果所帶來的回甘,體會到勞動帶來的充實感和幸福感。屆時也讓孩子們養成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做的學著做”等良好習慣。
更值得一提的是,為深入貫徹“雙減”政策,全面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及自治區教育廳關于開展2022年全區中小學勞動教育主題活動的通知精神,南丹縣第四小學充分利用校園場地,打造農耕文化實踐園,讓學生在里面學著種蔬菜,同時對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和記錄,使學生進一步親近自然,與大自然接觸。通過類似勞動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使學生在教育之初就能夠參與勞動實踐,掌握勞動技能和科學的種植方法,同時也幫助他們做一個學科學、懂科學、用科學的“新型小農夫”。
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更是美麗“中國夢”的筑夢者與圓夢人。創造美好的人生,勞動不能缺失。現如今,有很多孩子難以體會到實踐勞動中的“辛酸苦辣”,盡管他們能夠學習和了解寬闊的知識面,但對于生活中的基本技巧卻是亟待提高的:不會整理自己的房間,不會煮飯,不會洗衣服……南丹縣第四小學為了彌補學生在生活實踐里的空缺,特將勞動教育定格為四小素質教育的基礎,通過設置專題培養孩子的生存技能,逐步加強對孩子的生活教育,磨練孩子的意志,使提高青少年學生綜合素質成為學子積極進取的有效途徑。
南丹縣第四小學堅信,孩子們從小通過經常勞動,在勞動中強身健體、錘煉品質、完善人格,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