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謇生于江蘇通州(今南通市)海門長樂鎮,1894年,他41歲時參加殿試并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這一時期,正是西方列強目視清政府腐朽,意圖瓜分蠶食中國之時。在內憂外患之下,張謇產生了實業救國的想法。1895年,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之后,張謇代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起草《條陳立國自強疏》,明確把發展近代工業作為富民強國的重要內容。后張之洞向朝廷請示,委派張謇在江蘇通州興辦紗廠,張謇思考后答應。
幾經奔走后,1899年,擁有2.04萬紗錠的大生紗廠建成投產。
隨著紗廠規模的不斷擴大,為保證原棉供應,張謇在通州、海門交界處圍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十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為了確保棉花的收成,墾區進行了大規模的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工程,使得原本荒蕪不堪的南黃海之濱逐漸成了一塊肥水寶地。
公司勢頭正盛,張謇又一鼓作氣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面粉廠、資生冶廠等;為了便于機器和貨物的運輸,張謇還興建了天生港,并修建了一座發電廠。
張謇一直非常重視引進國外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他曾說:“一個人辦一個縣的事情,就要有一個省的眼光,辦一個省的事情,就要有全國的眼光,辦一個國家的事情,要有世界的眼光。”
張謇還聘請了荷蘭水利工程師亨利克·特來克從事江岸保坍以及橋梁測量設計等工作。1919 年,年僅29歲的特來克在勘測墾區遙望港工程中因病去世,張謇哀痛不已,將他葬在了南通劍山之麓。
隨著南通的日益繁榮,金融業也隨之得到發展。1920 年,南通淮海實業銀行宣告成立,并在揚州、南京、上海、鎮江、蘇州等地設立了分行。在張謇的建設下,南通從一個封閉落后的小城發展成一個積極學習吸收世界先進技術的模范城市。
(摘自《環球人物》 李璐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