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濤 江西省地質局第九地質大隊
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單位在正常經營過程中,由于向所有類型的客戶、消費者銷售商品或提供了相應的勞動服務,從而向客戶、消費者收取的款項。
應收稅款一般情況下還包括產品或服務購買方應依法負擔的稅金、代購買方墊付的包裝費、產品運輸費用及其他費用等。總體來看,應收賬款是企業單位在銷售行為發生之后,隨之形成的“債權”。從這個角度來看,應收賬款的確認與收入的確認之間存在極大的關聯,一般要求負責對接處理應收賬款的人員在確認收入的同時還應完成應收賬款的確認。為提高對應收賬款的處理水平,應圍繞應收賬款的精細化核算展開分析。
當前,部分企業單位在應收賬款核算工作開展過程中,仍然欠缺法律意識,財務觀念守舊,無法充分利用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遇到違約行為時,寧愿選擇將其中部分轉變為壞賬,也不敢于得罪客戶,采取法律手段維護利益。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往往使得企業單位的應收賬款管理工作不夠精細,缺少嚴格的管理和規范,甚至部分單位不重視應收賬款管理工作,缺少精細化管理意識,導致企業出現應收賬款分類不合理,數目不對應等問題,造成金額增加,損害企業單位的經濟效益[1]。
針對應收賬款綜合監督力度較弱,是目前企業單位存在的普遍性問題。當前,不少企業財會工作仍缺少統一性,雖然制定了相應的控制制度,但卻難以保證其執行時效性,阻礙財會工作高效開展。在應收賬款管理過程中,呈現出管理控制松散、不一致的問題,缺少對應收賬款的嚴格監督管理,過分追求市場份額,與自身戰略發展不相符等,使得應收賬款有所增加,不利于企業穩定發展。
為了提高企業單位應收賬款核算水平,提高管理的統一性,應當首先健全專門的負責機構,重點審核管理賒銷問題,由專職人員發揮專業性,調查并收集相關客戶信息,如了解客戶的其他供應商等情況,進而綜合性把握和分析客戶企業的發展情況、產業規模、信譽程度、財務情況和運營情況等,根據不同客戶情況,制定針對性信用檔案,判斷客戶的各類相關資料,進而確定是否對其進行賒銷。通過專門機構專職人員的建立,能夠有效提高管理的一致性,使得應收賬款核算工作有序開展。
完善賒銷監察制度,是確保應收賬款核算工作規范開展的關鍵,針對賒銷發生過程、風險評估等進行綜合管理,嚴格監控相關行為,以保證企業資金安全,保證管理工作規范實施。賒銷監察制度的建立,應當以企業發展需求為基礎,保證安全可控,控制賒銷比例規模,加大力度審批賒銷客戶,對其進行綜合性考察并建立檔案信息,以確保賒銷監察到位[2]。此外,還需在賒銷過程中,要求客戶提供證明文件,并簽訂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對賒銷品種、數量等進行明確規定。在此基礎上,企業單位還應當實時監控跟蹤賒銷賬戶經營情況,做好走訪對賬,保證其資金回籠符合標準,一旦出現超出授信金額或時間的問題,要立刻向上級部門匯報,加大力度控制資金風險,避免出現賒銷風險問題。
若要提高對應收賬款的精細化核算水平,首先需要明確應收賬款的范圍。應收賬款通常由商品賒銷活動產生,資產性質為流動資產,針對的對象是購買商品及服務的客戶。需要注意,企業單位與其他單位之間的應收賠款、罰款、存出保證金、企業單位向職工收取的各類墊付款項等不屬于應收賬款。另外,需要注意的事項是,企業單位在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動服務時,如果所選擇的結算方式并非常規方式(比如,使用商業匯票,進而將應收賬款轉換成了票據化的形式),那么應收賬款便成為了應收票據,應被納入不同的分類,表層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3]。
1.應收賬款的確認
針對應收賬款進行確認是精細化核算應收賬款的首項重要工作。要求負責人員做到:其一,必須嚴格把控應收賬款的確認時間。最佳時機便是“收入”實現的同一時刻,完成對應收賬款的確認。其二,有效辨別應收賬款。一般包括在賒銷商品的過程中應該向客戶收取的貨款以及銷貨方、代購貨方墊付的費用、商品包裝費用、運輸費用等。需要注意,其中的一部分費用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款”,但按照規定應該計入應收賬款的范圍[4]。
2.應收賬款的計量
針對應收賬款進行計量時,負責人員需要按照交易雙方成交時的實際金額,完成入賬計量。具體的內容包括發票的金額(其中應包含商品或服務的出售價格以及對應的增值稅)、銷貨方或代購貨方墊付的商品包裝費用、運輸費用、其他雜費等。該環節是對“直接交易費用”進行總體入賬處理,款額是否準確會從根本上影響后續應收賬款的核算、處理正確率,故負責人員必須予以重視。
3.應收賬款的財務處理
進入應收賬款財務處理環節,實際上便開始應收賬款的精細化核算處理作業。一般情況下針對應收賬款進行的核算標準模式如下:
案例一:某企業(下文以“甲企業”指代)向另一家企業(乙企業)收買了一批貨品,銷售總額達到3 萬元人民幣。對應的產品增值稅稅費為5 100 元。在交易過程中,雙方約定以銀行存款代購貨企業進行墊付,該批產品對應的運雜費用為500 元。截至甲企業派遣專人負責處理這筆應收賬款時,尚未收到乙企業的任何款項。在這種情況下,甲企業針對這筆應收賬款進行“發生”相關的財務處理時,相關內容記錄如下:
(1)借:應收賬款(按照上文所述,除了基本貨款之外,增值稅等商品相關費用由購買方承擔),3 萬元貨款+5 100元增值稅+500 元運雜費=35 600 元。
(2)貸:主營業務收入(即為貨款收入),3 萬元。
(3)應繳稅費——應繳增值稅(銷項稅),5 100 元。
(4)銀行存款,500 元。
該案例下的甲企業針對應收賬款進行“收回”相關賬務處理的流程如下:
(1)借:銀行存款,35 600 元。
(2)貸:應收賬款,35 600 元。
由此可知,針對同一筆應收賬款,進行“發生”與“收回”處理時,具體記錄的內容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賬款總額度是不變的。
上文還提到,可以基于票據對應收賬款的性質進行變更,進而將之轉換為“應收票據”。比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乙企業向甲企業簽發并承兌了基于該筆交易的商業匯票之后,那么甲企業負責該筆應收賬款的人員在處理時,只需將有關字樣從“賬款”改成“票據”即可,記錄各項數值的流程與上述“發生”相關處理過程完全一致[5]。
應收賬款核算處理人員還需充分考慮一種情況,即本企業(銷售方)向其他企業出售商品或服務時,會對客戶的資質、信譽、與本單位的合作歷史等情況進行評估,之后可能會為某些客戶提供一定的商業折扣,以達到促銷商品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應收賬款核算處理人員需要按照商品銷售過程中產生的發票中所顯示的商品實際銷售的價格完成對應收賬款的處理。銷售企業向客戶企業提供的商業折扣形式不止一種,其中最常見的模式為現金折扣模式。具體來說,當發票價格確定之后,銷售企業為了促進客戶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消費并盡早支付貨款,會從發票價格方面向客戶企業讓渡一部分利益,實質上便是折扣。針對這種情況,進行應收賬款精細化核算處理的方法有兩種,分別為總價法和凈價法。由于篇幅有限,本段只圍繞總價法展開分析。
核算處理人員針對相應的應收款項進行計入處理時,可以暫時“無視”現金折扣。但客戶企業以現金折扣優惠價格買入商品或服務之后,核算處理人員可以按照“理財費用增加”的方式,將對應的金額計入“財務費用借方”之中。另一個注意事項是,當客戶企業享受現金折扣且交易行為已經實際發生時,核算處理人員需要立刻將相關款項計入企業當期的“財務費用”之中。
比如,A 企業作為銷售企業,向B 企業銷售了一批貨款總價為5 萬元的商品,對應的增值稅為6 000 元。按照A、B 兩家企業共同擬定并簽署的交易合同,付款條件(現金折扣)為2/10,1/20,n/30。需要注意,上述三個“數值”是一種“享收到的具體現金折扣與A 企業實際收到貨款所用時間的對應關系”,并不是“分數”。具體來說,2/10 是指如果B 企業在合同簽署后10 天內向A 企業足額支付貨款且A 企業在10 天內(含第10 天)切實收到該筆貨款,那么B 企業可以享受貨款總價2%的價格優惠;同理,1/20是指B 企業如果在合同簽署后11—20 天內(含第20 天)向A 企業足額支付貨款且A 企業如期收到,則B 企業享受貨款總額1%的價格優惠。n/30 的含義是:“30”指代“超出20 天后的所有時限”,即B 企業在合同簽署后20 天內未能及時全額支付A 企業貨款,那么即使在第21 天的0 點0 分0 秒向A 企業支付貨款且即時到賬,那么B 企業也不會享受任何價格優惠,需要足額向A 企業支付貨款。另一個注意事項是,2/10,1/20,n/30 三種價格優惠說明均不考慮增值稅的影響。基于此,A 企業應收賬款核算處理人員基于總價法處理該筆應收賬款時,常規記錄如下:
(1)銷售商品時
①應收賬款為5 萬元+6 000 元=56 000 元。②貸:主營業務收入為5萬元。③應繳稅費——應繳增值稅(銷項稅)6 000元。
(2)如果B 企業在10 天內向A 企業足額支付貨款且A企業在該時段內全部收到,則B 企業享受2%貨款總額的折扣,具體記錄如表1 所示。

表1 10 天內足額支付貨款的現金折扣對應應收賬款處理記錄
(3)如果B 企業在11—20 天內向A 企業足額支付貨款且A 企業在該時段內全部收到,則B 企業享受1%貨款總額的折扣,具體記錄如表2 所示。

表2 10—20 天內足額支付貨款的現金折扣對應應收賬款處理記錄
(4)如果B 企業在20 天后(從第21 天0 點0 分0 秒開始算起)向A企業足額支付貨款且A企業在該時段內全部收到,則B 企業不享受任何貨款總額的折扣,具體記錄表3 所示。

表3 21 天(含)后足額支付貨款的現金折扣對應應收賬款處理記錄
4.應收賬款的壞賬準備
上文提到,受各種原因影響,一部分應收賬款可能永遠無法收到,從而形成呆賬、壞賬。以壞賬為例,應收賬款、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長期應收款、已經到期的應收票據在理論層面全部存在發生壞賬的可能性,且所有企業理論上都存在產生壞賬的風險[6]。當壞賬發生后,尚未收到應收賬款的企業必定會蒙受損失,此時應收賬款核算處理人員可采用直接轉銷法、備抵法進行處理。我國會計準則的規定是,應采用備抵法進行處理。具體來說,按期估計壞賬,之后作為壞賬所示計入當期資產減值損失,此即為做好壞賬準備。此外,當某一應收賬款部分或全部成為壞賬之后,可將金額沖減壞賬準備[7]。
總體來看,若要提高對應收賬款的精細化核算水平,負責人員首先需要明確應收賬款的范圍。在此基礎上,從賬款確認、賬款計量、賬款財務相關財務處理方面,做好對應收賬款的總體核算工作。其中的注意事項是,受多種原因的影響,一部分應收賬款無法收回,由此便產生了呆賬、壞賬,從而對企業單位的經濟收益造成影響。因此,負責處理應收賬款之人應對此有充分的了解和預估,在真正出現呆賬、壞賬時做好準備及處理。通過不斷提高認識、完善管理制度、對應收賬款從行程開始組織專門力量進行全過程控制,盡量做好對應收賬款的處理工作,降低呆賬壞賬的出現率,最終幫助企業單位保障應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