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敏

海口“五公祠”是眾所周知的海南歷史文化景點,目的是紀念為海南歷史發展作出貢獻的先賢。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歷史上其實還有一座位于三亞崖城的“五賢祠”。二者曾經南北呼應,都是海南歷史文化的縮影。
五公祠人物簡介
提起海南的歷史文化,人們都會想到“五公祠”。五公祠位于海口市,是一組古建筑群的統稱,它由觀稼堂、學圃堂、東齋組成,并和蘇公祠、兩伏波祠以及拜亭、洞酌亭、粟泉亭、洗心軒、游仙洞等連成一片,人們習慣上統稱其為“五公祠”。五公祠為該建筑群的主體建筑,是一座兩層木質結構,樓高10米,人稱“海南第一樓”。五公祠始建于明萬歷年間(1573—1620),清光緒十五年(1889)重修,是為紀念唐宋兩代被貶謫來瓊的“五公”——李德裕、李綱、趙鼎、李光和胡銓五位歷史名臣而建。而蘇公祠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五年(1617),是為紀念被貶謫來瓊的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而建。此后又修建了兩伏波將軍祠,是為紀念西漢前伏波將軍路博德、東漢后伏波將軍馬援平定海疆,將海南正式納入中國版圖而建。
李德裕是唐代最著名的貶臣,他精于學術,兩度為相,一生經歷了唐代的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和宣宗六朝皇帝的統治,外征內治,出將入相,功績卓著,彪炳史冊。宋代范仲淹稱贊他“獨立不懼,經制四方,有相之功,雖奸黨營陷,而義不朽矣”。宣宗即位后,牛黨掌權,將李德裕貶往海南崖州。他在當地積極興辦學校,親自講學明道,育民以德,并在當地著書立說,對海南文化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海南“五公祠”中,李德裕名列首位。
宋代文化昌盛(宋代理學就是其重要代表),但軍事政治孱弱,皇帝被擄去作人質客死他鄉,繼任者則偏安一隅不思進取,這是當時“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的儒者們不愿見到的,他們激烈地表達自己的不滿和愿望,而這時流放就成為他們的人生宿命。李綱、趙鼎、李光、胡銓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在五公祠的庭院里,“五公”雕像栩栩如生,其中四位皆為文官打扮。唯有宋代宰相李綱像,儼然是一位威武將軍。李綱曾在靖康元年(1126)成功組織汴京保衛戰,大敗金軍,建立奇功。“五公”之中,李綱在海南的時間最短,但也最具傳奇性。李綱被流放至海南只有三天時間,在海南待的時間也不過十多天,因此只具有象征意義,甚至《宋史》李綱本傳中都沒有提及。但是他作為宋朝因堅持抗金而被流貶海南的第一人,在海南給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響,海南民眾抱著對忠賢的無比崇敬之情,將其供奉在“五公祠”進行祭奠。
南宋宰相趙鼎以拳拳愛國之心,受命與金和談,在歲幣、劃界以及禮節等諸多問題上與金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執,這使急于求和的宋高宗產生了強烈的不滿,再加上秦檜的大力排擠,趙鼎最終被流放崖州。趙鼎以死明志,他給自己書寫了墓志銘:“身騎箕尾歸天上,氣作山河壯本朝。”不久,絕食而死,天下為之悲痛。趙鼎卓越的政治才干、忠貞的愛國情懷以及悲壯的人生際遇具有感召力,海南人民為他設置衣冠冢,每逢清明時節,當地百姓還紛紛到墓地緬懷“趙鼎公”。
李光敢于直諫力求抗金,當著高宗和秦檜的面痛斥秦檜茍且偷安。秦檜將其貶謫流放。秦檜任相十八年,李光被貶謫十八年。在唐宋時期被貶謫海南的五公中,李光貶謫海南的時間最長,達十二年之久,直至秦檜死后,才得以北返,客死返途中。李光非常關心海南的教育,他認為“學校,王政之本也。自唐(唐堯)舜(虞舜)三代之世,未嘗無學,所以明人倫,崇教化,長育人材而化成天下也”。在昌化軍時,當他看到“舊學卑陋”,十分慨嘆,給予遷建儋州郡學積極的支持。新郡學落成之日,他不顧年邁多病,陪郡同往,且常與士子杖策相從。在《昌化軍學記》中,李光以孔子要在東方的魯國建立一個西周式的社會為喻,表達他支持郡學,傳播中原文化,以振興海南文化的愿望。
南宋紹興八年(1138)十一月,秦檜使王倫入金講和,金使隨王倫歸,高宗下詔欲和,胡銓堅決反對,上書近萬言,慷慨激蕩:“臣備員樞屬,義不與秦檜等共戴天。區區之心,愿斷三人頭,竿之高街,……不然,臣有赴東海而死耳,寧能處小朝廷而茍活耶?”朝野為之震動。秦檜嫉恨,將其一貶再貶,最后流放到崖州,謫居崖城長達8年。《崖州志》記載,胡銓謫居崖州水南村時,緣結鄉民,興建學堂,親自執教,“日以訓傳經書為事”,為黎漢民族培養了大批學子。北歸臨別之時,胡銓為所客居八載的裴氏大宅題匾“盛德堂”,并作文以銘志。
“五公祠”中的李德裕、李綱、趙鼎、胡銓、李光,在流放期間興辦教育,培育生徒,開化民風,其本身的愛國情操與高風亮節對當地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也正是這些有志于教育與文化傳播的知識分子,懷抱著文人的文化使命感,在偏遠的海島傳道授業解惑,播撒中華文化的火種,使得明清兩代海南的文化教育逐漸普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為明清海南文化的繁榮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使海南從海外孤島成為與中華文化渾然一體的禮儀之鄉。
五賢祠的由來
在上述五位歷史名臣中,有三位謫居于海南的南端——崖州(今三亞市崖城)。崖州擁有悠久的歷史,隋文帝為表彰冼夫人忠于朝廷、安治嶺南的功績,曾將此地賜予她作為湯沐之地,冼夫人及其后人精心開發崖州,積極引入中原先進文化,使得崖州成為海南島較為先進的地區;唐宋時期,大量朝廷重臣被貶逐到此地,其中先后貶逐到崖州水南村的朝廷官員就有40多人,皇子、宰相和內閣大臣多達14人。著名的有唐高祖第十九子李靈夔、唐相韋執誼、李德裕、宋相盧多遜、趙鼎、丁謂和名臣胡銓、元代參政王仕熙等。其所接受的貶逐官員之多,官階之高,名氣之重,在國內歷史上十分罕見。這些文人往往有著強大的文化背景和獨特的文化品格,他們在失去廟堂的話語權后,就把傳承文化當作人生抱負與精神依托,在偏遠的崖州傳道授業解惑,客觀上促進了海南文化的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崖州涌現出一批極具名望的學者,進一步帶動了海南文化的發展。因此,可以說,這里曾是海南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基地,是中華文化進入海南的見證者,也是中華文化自發進入海南的容納者,更是海南文化煥發光彩、反哺中華文化的參與者。
歷史上,崖州人民為了紀念曾居于此的先賢,建立了一座“紀念堂”——五賢祠。
《崖州志》記載:“五賢祠,在州城西門外,祀唐李德裕、宋趙鼎、胡銓、元王仕熙、明王倬。康熙十一年,知州張擢士修。久圮。乾隆十九年,知州宋錦重建。道光八年,知州袁斯熊遷建鰲山書院左。”
《崖州志》中明確提到“五賢祠”的坐落地址、修建時間、主修人以及后世的遷移情況。其中所提到的張擢士,是一位有所作為的地方官員,具有弘揚地方傳統文化的強烈使命感。順治十八年(1661),他任湖北孝感知縣時,倡導重建“二程祠”,弘揚“程門立雪”精神,造就了孝感古八景之一的“程臺望月”。他還經過一番考究,證實孝感就是董永的第二故鄉,于清康熙三年(1664)倡建了紀念董永的孝子祠,倡導弘揚中華孝道。
康熙七年(1668),張擢士出任崖州知州,義命自安,多所作為。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活動之一就是主持編修《崖州志》。張擢士到任后,即廣訪博采,按志書體例,著手修纂《崖州志》。康熙三十三年(1694),繼任知州李如柏對其進行增補,作總序后正式刻印,這才有了現存最早版本的《崖州志》,現行版《崖州志》稱之為《舊志》,并從中摘錄不少條目。
康熙十一年(1672),張擢士主持修建了五賢祠,并依據崖州傳統文化狀況選擇了“五賢”——李德裕、趙鼎、胡銓、王仕熙、王倬,對他們進行紀念。
五賢祠修建之后,由于長年未加修葺,早已垮塌,但舊址仍在,五賢的精神仍在,崖州人民對他們敬仰之情也仍在。八十二年后即乾隆十九年(1754),時任崖州知州的宋錦,再一次重建了五賢祠。宋錦一如張擢士,既具地方官員造福一方的出世情懷,又有儒者的文化使命感。《崖州志》記載:“宋錦,河南武陟人。雍正癸丑進士。乾隆十八年,任崖州知州。慈惠清廉。修《州志》,社書院,立義學會,以育多士。”崖州著名的學堂鰲山書院(原名珠崖書院),就是由宋錦于乾隆二十年(1755)所創立的。宋錦還親自捐銀二百兩,延師授課,培育生徒。道光八年(1828),齊元發將其改名為鰲山書院。為了文化教育的集中,知州袁斯熊將五賢祠遷建于鰲山書院左側。
五賢祠,這座曾與五公祠媲美的先賢紀念堂,歷經了150多年的風風雨雨,如今雖已不復存在,但一直矗立在崖州人民的心中。
五賢祠中的“新人”
“五賢祠”中的五位賢人,除了上述三位之外,其余二位即又是何許人?他們為何能與李德裕、趙鼎、胡銓一起,進入五賢祠,供后人祭奠?這五位賢者是否像人們所認為的那樣,都是因被貶而謫居崖州?
王仕熙,字繼學,北海東平(今山東省東平縣人),元朝大詩人、參知政事(副宰相)。元泰定帝致和戊辰(1328)秋,燕帖木兒發動政變,立懷王即文宗入京登基,王仕熙不從新主,被捕入獄。次年(1329)被流放到吉陽軍(今三亞市崖城)。直到1332年,仕熙才得旨北歸,重新在朝廷任職。
《崖州志》記載,王仕熙謫居崖城期間,“非公事及宴請,不茍出。惟劬書酷詠為娛,恬然不見其去國之意。遠近皆敬愛。得其文字,珍藏之”。
王仕熙對崖州的最大貢獻,在于他用七律詩的形式為崖州八景命名,并在詩中抒發了對崖州風物的贊美之意。他為每景各賦七律一首,即“鰲山白云”“鯨海西風”“邊城斜照”“水南暮雨”“稻隴眠鷗”“竹籬啼鳥”“南山秋蟾”“牧原芳草”。崖州的自然生態和人文風貌,在詩歌中表現得栩栩如生,赫然可見。這是最早的關于崖州風景的系統描述,不僅極大地激發了崖州人民的愛鄉之情,而且成為之后文人學士重評崖州八景的藍本(關于詩歌本身,因限于篇幅,本文不贅)。
五賢之中最為特殊的一位,當屬明代王倬。李德裕、趙鼎、胡銓、王仕熙謫居崖州之事,都記載于《崖州志》卷十七《宦績志二·謫宦》篇,唯獨王倬,既不在《謫宦》篇中,也不在《流寓》篇中,而是在《宦績志三·武功》篇中。這是因為王倬的身份其實并不是貶官,而是一位因武力平寇而有功于崖州社會且受到當地人民敬仰的地方官員。
王倬是江蘇太倉人,其以文官領兵,機敏過人,東征西討,屢立戰功。曾任瓊崖兵備副使,官至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其子王忬,也是明代重臣,深受明世宗信任,曾任兵部左侍郎兼薊遼總督、右都御史等要職。后因嚴嵩嚴世蕃父子陷害而下獄論死。穆宗即位才得以昭雪,賜兩祭全葬,贈兵部尚書。王忬之子(即王倬之孫)王世貞,更是明代中葉之文壇盟主、史學大家,影響遠播海外。《四庫全書》稱:“考自古文集之富,未有過于世貞者。”祖孫三人,皆于《明史》有傳。
《崖州志》記載:“王倬,字用檢,太倉州人。……正德丁卯,官瓊州兵備。時新平符南蛇之亂,生黎為梗。倬巡視,多所俘獲。贖還被虜男女若干人。崖州千家村尤猖獗,倬屢聲言討之,而師不出。忽乘其不備,襲其巢穴,大破之。明日大戰,又敗之。斬獲甚眾。分三大村為小村,以弱其勢,奏隸守御千戶所。自是黎人不復反。論者以為奇功。……其后知州陳堯恩從民請,建祠州西以祀之。侍郎鐘芳為之記。”
王倬因為平定賊寇有功于崖州,在其離開崖州升任云南按察使之時,百姓感念其恩,建生祠以紀念他,后更祀于五賢祠。崖州著名大學者鐘芳,親自為他寫碑記。鐘芳在碑記中寫道,自從王倬平定掠寇之后,崖州境內“牧畜恣于野,商旅歌于途,墾田盡于荒萊,貿易通于深谷”,儼然一幅太平景象。
遙遙海南,北有“五公祠”,南有“五賢祠”,此二者并不矛盾,都是海南歷史文化的縮影,也是海南人民對先賢們的敬仰與紀念。五賢祠中的李德裕、趙鼎、胡銓、王仕熙、王倬,五公祠中的李德裕、李綱、趙鼎、李光、胡銓,包括諸如伏波將軍路博德、馬援,巾幗英雄冼夫人,大學士蘇東坡等人,都對海南歷史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理應受到敬仰與紀念。海南人民至今仍在用各種方式紀念他們。
今天,海南自貿港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全島上下團結一心建設美好新海南,在我們展望美好未來的時候,同樣不能忘記歷史,不能忘記歷史上為了海南社會安定、文化認同以及民眾安居樂業而做出貢獻的先賢。
(作者單位:三亞學院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