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讀古書原文時,你會發現,在明朝以前是見不到“原來”二字的,全都是“元來”。是古人弄錯了嗎?
當然不是。《爾雅·釋詁下》說,“元,首也”,“元”字最初的意思其實就是“頭”“腦袋”的意思。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有“狄人歸其元,面如生”句;《孟子·滕文公下》有“勇士不忘喪其元”句,這里的“元”用的都是本義。
《說文解字·一部》說,“元,始也。從一從兀”,其實解釋的是“元”的這個引申義。春聯中有一個全國通用的名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這里的“元”其實就是“開始”。唐人章碣《焚書坑》詩中有“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元來不讀書”之說。南宋詩人陸游的“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中的“元”(后人將詩中的“元”改為“原”)也用得非常貼切準確,改為“原”后意義反而不明。
今天所用的“原來”一詞,其本來的寫法應該是“元來”,是因為避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諱,才改寫為“原來”的。“元來”不但沖撞了朱元璋的名,更可怕的是它還暗含“元朝回來”之意。但這普通的常用詞不能不用,況且過去的重要文獻書籍中還大量存在,怎么辦?有一位大臣便建議將“元”改為“原”。朱元璋聽了大喜,隨即詔令“原來”通行天下。“元來”從此絕跡。
對此,清代學者郝懿行在《晉宋書故·元由》中說得很清楚:“今人為書,元俱作原字……蓋起于前明初造,事涉元朝,文字簿書,率皆易元為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