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8 年11 月,長江三角洲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長三角三省一市的互聯互通真正按下“快進鍵”。我國這塊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從此承載起非同尋常的國家使命。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五年來,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不斷推動“藍圖規劃”變為“現實畫卷”。本刊特邀來自不同行業、領域的人大代表,談談如何主動承擔起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探索與實踐、率先與帶動、示范與引領的使命任務。
近年來,長三角城市加強跨區域協同立法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去年8月,南京市人大常委會會同鎮江市、安徽省馬鞍山市人大常委會探索對單一物種的流域性保護立法,同步作出《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這是南京都市圈的首次跨省域協同立法,也是全國范圍內首部對單一物種的流域性區域協同保護立法。
南京、鎮江、馬鞍山三市所轄江段雖僅占長江干流總長度的4%,卻匯集了約100頭長江江豚,占長江干流江豚數量的22%,占整個長江流域江豚總量的10%。作為水生哺乳動物,長江江豚喜歡在開闊平緩的流域成對或者成群活動,活動半徑在二三十公里。南京、鎮江、馬鞍山相隔不遠,江豚經常“串門”,必須通過協同立法,構建多層次多維度跨行政區域的保護體系,才能實現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保護。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曾多次參與沿江立法調研,特別是一次與來自蘇皖兩省三市的全國、省、市三級人大代表一起,長達10小時的“沉浸式”跨省域深度調研,讓我記憶猶新。從安徽馬鞍山蘆葦江灣到江蘇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從南京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到鎮江長江豚類省級自然保護區,參與調研的代表們一邊實地察看保護情況,一邊深入探討法規條文的可行性。
《關于加強長江江豚保護的決定》的出臺,既是落實“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具體舉措,也是維護長江生物多樣性、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創新實踐,為今后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的長三角跨行政區域協同立法蹚出了路子、積累了經驗。
長三角區域所展現的跨區域協調合作,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鮮明例證。它代表的是一種基于地理關聯、經濟相容、歷史文化共融的區域一體化模式。這種模式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實踐新征程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視角去探討如何通過區域聯動推進現代化步伐。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建設、頻繁的互動交流助推了各地經濟的發展,長三角三省一市在經濟發展中互為依托、相互補充,這不僅催生了各自的繁榮經濟,同時也提振了整個長三角地區的經濟活力。新時代背景下,跨區域協作具備巨大的潛力,它能帶來資源配置的高效性,使得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中都能達成最優解。
更為重要的是,環保與綠色發展也是長三角區域協同合作的一大焦點。在向現代化進程邁進的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長三角地區各城市在面臨環保和推進綠色發展的挑戰時,采取了協調一致的策略和行動,為中國的環保事業和可持續發展獻上了寶貴的典范。比如太湖水的治理,多地聯動的成效較為顯著。
科技與創新領域同樣是長三角跨區域協同合作的又一重要展現。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的科技創新中心,各地均有獨特的優勢。通過區域間的合作,各城市可共享科技資源,互相借鑒,進一步催生科技發展與創新的嶄新活力。
長三角區域的三省一市跨區域協調合作,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新實踐的重要體驗,也成為我們面對現代化挑戰、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一種有效模式。未來,長三角還將在進一步擁抱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發揮聯動作用上繼續大步向前,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展現出蓬勃活力。
南通地處長江入海口北翼,既是長江經濟帶與世界聯通的重要樞紐,也是守護長江生態環境和安全的一道重要屏障。近年來,南通一手抓產業能級提升和城市創新核打造;一手抓生態環境如長江生態大保護、城市水環境質量提升等,取得了顯著成效。
生態與經濟齊飛,碧水共藍天一色。為深化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南通依托長江開展了以改善水環境為目標的全域治水。作為技術支撐,我帶領團隊參與了全過程區域治水方案編制,不到一年時間,主城區濠河周邊河道斷面水質均達Ⅲ類水標準,成功打造了主城區63 條生態樣板河道,并在此基礎上延伸至中心城區66 平方公里,進而擴展到建成區100平方公里,實現了“一江活水進城來,滿城清水歸江去”。
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的底色。大局所在,就是人大代表履職重心所在。今后我將協同我院的技術團隊,深入參與區域治水方案的完善和落地,研究構建南通現代水網,譜寫水隨人意、人水和諧的新篇章。不久前,《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正式獲批,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我將持續關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期待用自己的專業,為推動綠色轉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作出一名代表應有的貢獻!
4年前,中關村上市公司協會在無錫成立了長三角合作中心,努力在助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當好“重要一員”,當好長三角產業科技創新的“開路先鋒”。作為中上協長三角合作中心主任,我經常接觸一些企業家、科學家,有很多切身體會和感觸。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作為國內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長三角范圍內已經涌現了一批量子科技方向的先行者。在安徽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孵化出量子科技領域第一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浙江杭州也產生了量子領域的頭部企業,并與清華大學共建量子實驗室;上海市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共建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并孵化了一批新銳量子科技企業。著眼江蘇,一批量子概念的科技企業也陸續誕生了。下一步,我們應充分利用長三角一體化的區位優勢和自身優勢,及時加入量子科技這個賽道,打造量子科技全產業鏈聚集地。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和科創最具活力、最具潛力的地區之一,這里產業鏈之間的配套完善,教育和人才資源豐富,研究與科研院所優勢突出。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里也會出現世界級的量子產業基地,并培育出一批量子領域頂尖的科學家和企業家。
今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5周年。作為一名青年蘇繡傳承人,我始終以文化傳承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守正創新,攜手融合,奮力參與長三角一體化文化發展。
2022年,我們團隊創作了大型巨作蘇繡《融》,精心繡制了蘇州、南京、安徽、杭州、上海等地一些極具代表性的景物元素來彰顯長三角地區的生態美好和經濟繁榮,把長三角融合在一起,把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融合在一起,用融針繡風格展現出氣勢宏大壯麗又極具江南溫婉風格的時代畫卷。
我們還積極攜手長三角范圍內的優秀文藝門類,與知名品牌聯名實現跨界合作,助力傳承發展和文化傳播。先后攜手阿里巴巴品牌、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等,進行數字化和新媒體跨界傳播,打造了全網超過80萬粉絲、播放量過億的短視頻矩陣,推動長三角文化藝術新時代傳播和高質量發展。
過去五年,我們積極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更好推動了非遺蘇繡的品牌現代化、數字化和產業化發展。面向未來,我們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決落實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長三角文化發展當代華章。
今年,省港口工作座談會明確提出,要對標融入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賦予全省港口的使命任務,深入推動港口高質量發展,為打造更具特色的“水運江蘇”作出港口貢獻。連云港港地處江蘇海岸線和隴海鐵路起點的交會處,港口條件優越,特殊的地理位置為連云港港融入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奠定了堅實基礎。
自上港集團與連云港港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來,雙方協同推動形成了“業務先行、平臺跟進、資本融通、實體運營”的合作布局。作為雙方戰略合作的首個成果,去年“連申快航”正式投入運行。新東方國際貨柜碼頭有限公司專業化集裝箱碼頭公司通過增加支線密度、放大艙位、提高港口服務效率等方式,以“連申快航”為載體,積極推動連云港、上海兩港早日實現“天天班”。目前連云港至上海支線航班已由原來每周2 班增加至每周5班。依托“連申快航”項目,連云港港進一步實現與上海港的無縫銜接,拓展該港港口輻射范圍,帶動更多箱源聚集,公司集裝箱事業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將連云港港打造成長三角港口群北翼強港工作取得關鍵進展。
下一步,我將立足本職崗位,充分發揮代表作用,不斷提升碼頭服務效率,確保船舶服務時效,更好地支持服務和全面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服務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