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玟汐 張心茹

摘 要:本文以獨舞作品《愛蓮說》為例,探討“小五花”在作品中的運用,由此對“小五花”這一基本動作的起源、運用、象征與意境進行梳理,意在幫助古典舞的工作者,對“小五花”這一元素做到靈活運用,對古典舞方向的作品創作起到豐富舞蹈內容、烘托舞蹈氛圍、增添舞蹈意蘊的作用。
關鍵詞:小五花;獨舞作品《愛蓮說》;中國古典舞;意境
中圖分類號:J7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1-00-03
“小五花”是中國古典舞中手部動作的代表之一,它不僅具有形式美,還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小五花”將手作為展示載體,通過展演者的手部動作,使傳遞的內容與舞蹈形式相互統一,彰顯出中國舞者獨特的審美思想。
目前學界對古典舞的研究,一方面圍繞著古典舞表演進行展開,另一方面則是對古典舞的教學體系進行剖析,對“小五花”這一單一元素的研究卻少有涉及。基于此,本文采用圖文資料、文獻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獨舞作品《愛蓮說》中“小五花”這一元素的形態特征和審美特征,客觀、科學地研究和論述小五花的應用和審美特征[1]。
中國古典舞作品《愛蓮說》于第八屆全國“桃李杯”比賽中首次亮相,榮獲劇目創作二等獎,中國古典舞獨舞青年組表演一等獎,并在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獲得劇目創作金獎,表演一等獎,作品的表演者為邵俊婷、編導為趙小剛,此作品從出現直至今日仍是好評不斷。它是在舞蹈《扇舞丹青》之后又一部運用古典舞語匯來側重寫意手法的成功之作。
一、“小五花”起源與動作要領
(一)“小五花”起源
“小五花”的起源十分悠久,它并不是我們當下社會中國古典舞的新產物,而是從戲曲舞蹈,戲曲行當中繼承而來。例如,青衣、花旦、小生、武生等都有“小五花”的存在,并且在不同的行當中也有著不同的含義,起到了一定的程式表意、表情的作用。當然,除“小五花”外“云手系列、轱轆椅子”等都屬于同一體系下繼承而來。但是嚴格來講“小五花”的起源也不止開始于戲曲舞蹈中,它甚至可追溯到古時的民間樂舞中,并且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最終演變成當下的“小五花”手型。不過它具體首次出現在哪一朝代的哪一支舞蹈,由于史料的缺失,也就未嘗可知了[2]。
(二)“小五花”的動作要領
“小五花”的動作要領:首先,手做成蘭花指手型,手腕相對,指尖朝下,“保持掌形,腕關節外側相對經過腕關節內側相對,雙手配合做對稱的盤手動作,再轉動一周”。其次,“小五花”是一個可以連續完成多次的動作,它在保持一個頻率的基礎上反復運行,從而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八字圓”。最后,正是由于這樣的循環往復,可以以小見大地看到中國古典舞中“和”與“圓”的追求,這正是“小五花”這一動作的魅力與代表性意義[3]。
二、獨舞作品《愛蓮說》的靈感來源
“小五花”這一單一元素在獨舞作品《愛蓮說》中得到充分的使用,不僅如此,《愛蓮說》還運用了中國古典舞身韻的動作語匯,成功地將詩歌《愛蓮說》中的“蓮花”形象擬人化、象征化。獨舞作品《愛蓮說》采用了傳統中國畫的寫意造型手法,以及利用“小五花”的形象優勢將《愛蓮說》展現在大眾面前,使“蓮花”活靈活現,仿佛見到了一位清新脫俗的古典女性的成長。獨舞作品《愛蓮說》靈感來自宋代詩人周敦頤的散文詩《愛蓮說》,它傳遞了中國的傳統詩歌文化,連接了舞蹈與詩歌二者的橋梁,使得這一主題的舞蹈作品有著更加耐人尋味的藝術意蘊與意境[4]。
三、“小五花”在獨舞作品《愛蓮說》中的運用
(一)“小五花”連接裝飾與美化
在古典舞中,動作講究要有“一氣呵成”的流暢之感,那么連接裝飾與美化動作這一方式就成為“小五花”在劇目中最基礎的運用方式,它連接著動作與動作之間的轉化、修飾著動作的美感,“小五花”融于舞者動作的起承轉合之中,使得劇目整體看起來更加行云流水、揮灑自如,因此不可否認,“小五花”在其中起到了不可替換的作用與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充當連接裝飾與美化動作的“小五花”,它可以是一種無表意的存在,只是單純地將動作變得更加順暢,更加美觀,從而起到連接裝飾美化動作這一效果。例如,在獨舞作品《愛蓮說》中的涮腰、旋轉、舞姿、踹燕連接等過程中,“小五花”的運用就會使動作變得更加飽滿豐富,有效避免了舞臺場面的單調,同時也避免了手部動作與肢體脫節等情況[5]。
在獨舞作品《愛蓮說》中“小五花”在靜態與動態之間又起到了不同作用,如那些靜態美的造型在空中不斷地切換、轉化、連接,從而塑造出極富流動感的美的動作來外化美的內涵,這些都離不開“小五花”的功勞,靜態時它裝飾與美化,動態時它連接動作,舞者身體與“小五花”手位相互配合,二者在空中、地面的抑揚頓挫、剛柔并濟的結合完全呈現出中國古典舞的韻律,使得動作動勢的起、承、轉、合表現得淋漓盡致,讓整個舞蹈作品充滿了一種流暢、優美、婉約的韻律感,十分具有吸引力,真正做到了中國的古典韻味之美[6]。
(二)“小五花”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在任何一部舞蹈作品中,不能缺少的就是情節的轉化與情緒的轉變,無論是正敘、倒敘還是插敘的結構,也無論是寂靜、悲傷還是激烈的情緒,在作品中都要有變化,不然這樣的舞蹈劇目會索然無味,沒有想觀看的沖動,自然也就談不上是一部好的作品。那么“小五花”在劇目中運用的第二種方式便為推動情節的發展。
舞蹈《愛蓮說》所呈現的結構大致為三段:第一段主要以地面動作為主,表現了荷花剛剛從睡夢中蘇醒的一種狀態和體現蓮花的形態美;第二段主要描繪了一朵荷花在驕陽下的形態,是一種更加明朗,熱愛生活的感覺;第三段是整個作品的高潮部分,表現了荷花在秋雨中搖曳的身姿,那種奔放的狀態又慢慢地回到寂靜[7]。
簡單來講,它是一枝荷花從含苞待放之時到芙蓉出水而至挺拔于天地之間的過程,同時也擬人化地反襯出荷花猶如一位少女從羞澀到亭亭玉立至最后女性的堅韌。而“小五花”這一動作在推動情節的運用上可謂是“點睛之筆”,它的每一次出現都暗示著舞蹈情緒表意的變化,暗示著蓮花或少女的蛻變。貫穿在舞蹈的始終,清晰地將舞蹈分為幾個段落,并悄無聲息地轉換了“荷花”的情感狀態,如在《愛蓮說》中的開頭、中間、結尾三部分都有出現單腿跪地,胸前“小五花”右腿勾腳翹起與上肢后仰形成了一朵荷花造型這一主題代表動作,如若沒有“小五花”的加持,這一動作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義,做到了首尾呼應,漸漸將舞蹈推向高潮……
(三)重復運用“小五花”深化作品主題
動作的重復運用來深化主題與記憶這一方法經常會被編導運用在作品中,如皮娜的《春之祭》、當代舞《雞毛信》《守望》等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會借用與涉獵。它是點明編導所想主題與襯托情節表意變化的最佳方式。
圖1
在獨舞作品中《愛蓮說》編導也正是運用了“重復”這一技法,“小五花”也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并且相較于上文提到的連接美化、推動情節兩個運用方式來說,重復運用在獨舞作品《愛蓮說》中體現得會更加明顯也更為重要一些。例如,上面所提到的主題動作,“演員單腿跪地,一個小五花打在胸前,后腿勾翹與上身后仰所形成了一朵‘荷花的造型”,點題鮮明且突出,這一動作可以說是整個舞蹈的標志性動作之一,它重復運用在《愛蓮說》劇目中,不僅將荷花形象、少女形象深化還使觀眾對“蓮花符號”印象深刻,好似出現“小五花”造型,就會聯想到一朵荷花在湖面優雅地盛開(見圖1)。再如舞蹈中還有個單膝跪地雙手小五花推起的動作,仿佛展現給我們的是一位婀娜多姿的荷花仙女,一只手半遮著美麗的臉龐,也不由得讓我們想到少女“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澀之感,它的反復出現強調了舞蹈編導想要表達的蓮花的君子氣概與少女不卑不亢堅韌不拔的主題,也使“小五花”成為舞蹈的主要標志,使人記憶猶新并且印象深刻[8]。
四、“小五花”在獨舞作品《愛蓮說》中的象征與意境
(一)象征“蓮花”形象的符號
舞蹈作品中的動作離不開對自然生活的提取。從古典舞蘭花指、探海、波浪腰、云手、燕子穿林等動作中就可看出自然與自然物也是動作素材的靈感來源。
“小五花”由于它的外形優勢,兩只蘭花手的形態不禁讓人將“小五花”與盛開的花朵相聯系;它在經盤手的基礎上手腕相對做交叉的八字圓,有著天然的花朵形象,與此舞蹈所想表達主題契合,而且“小五花”也是中國古典舞中極具代表性的動作之一,不僅具有形式美,還有著鮮明的符號性,所以編導從中進行了蓮花形態的提取,并以人的肢體來承載表現。“小五花”也就順其自然地成了舞蹈《愛蓮說》中的符號象征。它象征著周敦頤筆下的“蓮花君子”;象征著《愛蓮說》中的蓮花造型;象征著溫文爾雅的少女嬉戲,作品中將“小五花”作為符號,加之行云流水般的肢體語言向觀眾展示了東方女性古樸典雅之美以及如蓮花般潔身自好、不卑不亢、傲然獨立的品格,賦予了“蓮花”人的品質性情,將一朵用“小五花”比擬的柔美、清新的“蓮花”展現在舞臺之上[9]。
(二)出淤泥而不染的情感體現
在舞蹈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固定動作、手勢、調度或道具等元素來寄托著編導所想的精神向往,而在獨舞作品《愛蓮說》中,“小五花”似乎起到了承載精神這一作用。
眾所周知,在周敦頤的散文詩《愛蓮說》中曾這樣寫道:“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周敦頤先生想要突出表達的就是蓮花的君子形象,那么在舞蹈作品中自然也要與之相契合,所以“小五花”的存在就不僅僅停留在動作、形象層面,它還承載著編導對周敦頤筆下的荷花再現以及高雅高潔形態的一種精神寄托。
例如,從舞蹈中可以看出舞者翩翩起舞配合著“小五花”的運用,就宛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同時在沉著悠揚的音樂中,靜靜地綻放那不施粉黛的天生麗質,盡情釋放無與倫比的灑脫。然而,她畢竟是周敦頤筆下潔身自好的隱者,當舞蹈接近尾聲時,開場動作再次出現,那個標志性的“小五花”造型就好似蓮花寂靜了下來,它抖掉身上的露珠,湖面上依舊清風徐徐,波瀾不驚,撲面而來一種與世無爭的淡然。舞蹈往往通過靜態造型或動態動作相互穿插,使其表演更富有變化,使其形態更具有靈動的韻律美,更是為表現情感過渡牽線搭橋,而“小五花”在此中屹立著,寄托著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寄托著潔身自好的君子品格[10]。
(三)“小五花”形神兼備的意境營造
意境,是指景與情的交融,是藝術美的最高范疇。王夫之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二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意境的營造,在“小五花”的造型中有所體現,“小五花”遵循了中國古典舞中圓的運動路線規律特點,是可以在同一個頻率基礎上連續完成多次的動作,以此形成一個周而復始的“八字圓”,達到中國古典舞中“圓”的追求和意境的營造。
“小五花”八字圓這一特點正好與荷花的寧靜、不爭春形象相吻合,而在動作節奏方面,“剛柔并濟、動靜結合”也正好與荷花的堅韌品格所契合,如在快節奏的動作中突然地“亮相”或突然地“小五花”造型定格,再與舞者的神態相配合,仿佛一會兒荷花綻放,一會兒又變成了一位少女在湖中嬉戲,很自然地把蓮的美麗與女子獨有的特殊氣質互相融合在了一起,使觀眾一會兒被拽入仙境,一會兒又被拉回現實,好似一切都陶醉于其中,營造了一種“形神”兼備的意境[11]。
五、結束語
《愛蓮說》這部舞蹈作品堪稱古典舞獨舞作品中的優秀經典作品,在劇目中不僅突出了舞者神態的優美、舞姿的優美,它更是孕育著濃郁的詩情畫意并寄予了寫意象征手法,使古典舞中“小五花”這一單一動作變得富有內涵和意蘊,在“人”與“蓮”的虛實結合中突出君子之品格,古典之韻味。作品把“小五花”的運用推到了制高點,而且通過對人與自然的統一,傳達出中國藝術審美意蘊的最高追求,透露出中國哲學思想的深層次內涵與精髓,呈現出了藝術形象之美。通過對獨舞作品《愛蓮說》中“小五花”的運用,如連接裝飾、意境營造、主題升華等方面的研究和分析,也更讓筆者了解到“小五花”動作本身的魅力,它沒有局限在基礎的“形”,它還有更高層次的升華,有著寄情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袁禾.中國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3]羅斌.中國古典舞蹈的“和”品格[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9.
[4]王佩英.中國古典舞基本功訓練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5]夏靜.舞蹈形式的意味從何而來[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4(02):128-129.
[6]于平.風姿流韻:舞蹈文化與舞蹈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7]游潔.剖析舞蹈形式所承載的思想內涵[J].教學與管理,2006(27):125-126.
[8]宋衛星.舞蹈作品的審美標準與原則[J].戲劇之家(上半月),2012(02):44.
[9]孔桂芬.淺析古典舞《愛蓮說》的表演要求及教學要點[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2,28(06):56-57.
[10]王華茹.淺談形神在古典舞中的重要性——以《愛蓮說》為例[J].青年文學家,2019(08):76.
[11]韓松櫞.古典舞《愛蓮說》的意蘊之美與藝術表現力[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6(37):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