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梓彬
摘 要:胡琴重奏是民族器樂表演藝術形式之一,具有組合模式靈活、表現力豐富等特點。重奏對演奏者的綜合素養要求極高,因此近幾年多數研究熱點都以胡琴重奏訓練方法為主。本文將結合多年訓練實踐和豐富的舞臺經驗,對胡琴重奏的特點及訓練方法進行梳理,并總結出適合和針對地方高校胡琴重奏訓練的方法,以期豐富地方高校胡琴重奏訓練的研究理論及為教師、學生進行重奏訓練時提供訓練參考方案,從而推動胡琴重奏科學、高質量地發展。
關鍵詞:地方高校;胡琴重奏;訓練方法;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1-0-03
一、胡琴重奏的形成與發展
“重奏”的體裁和概念都源自西方,其歷史可追溯至中世紀后期,發軔于意大利。最初指在皇宮內室和貴族家庭中演奏或演唱的世俗音樂,其規模介于獨奏與合奏之間,為每個聲部均由一名演奏者演奏的多聲部演奏形式,其模式有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中國民族室內樂則是20世紀初西方重奏傳入我國后,我國音樂家在基于本民族音樂特點的基礎上與西方室內模式相結合,并不斷探索、深入挖掘和創作,從而形成的一種民族器樂合奏形式。胡琴也不例外,其演奏技法和演奏形式在發展過程中受西方弦樂的影響,并結合自身原有特點不斷地進行演變和發展,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胡琴重奏表現形式。
二、胡琴重奏獨有的優勢
(一)音色
1.二胡:具有人聲般點點滲透,娓娓道來的音色。其低音區:豐滿、渾厚;中音區:明亮、圓潤;高音區:清亮、尖銳;極高音區:略帶沙啞和干澀,極具特色。音色富有變化,能適應各風格不同的作品。2.高胡:與二胡一致,均為胡琴家族成員之一,除形制構造中的琴筒比二胡尺寸小以外,在演奏方式、演奏技法和演奏的符號標記等方面,均與二胡無異。與二胡常構成八度演奏,其音色清脆、明朗、清澈,適合演奏活潑輕快、抒情優美的旋律[1]。3.中胡:胡琴家族又一成員之一,其結構與二胡一致,但形制比二胡稍大,屬于中音樂器,音色純凈、渾厚,宛如老者的訴說,低沉、穩重又充滿力量。因其獨特的音色,在樂隊中能夠豐富音響效果,加強音量,增強樂隊表現力,彌補高音樂器和低音樂器之間的音色差異,同時也是弦樂、管樂相融合的橋梁。
(二)音域
1.二胡:一般采用五度定弦,內弦為小字一組的d音,外弦為小字一組的a音,音域為小字一組的d音到小字四組的e音,三個八度。2.高胡:定弦比二胡定弦高純五度或純四度,即為小字一組的a音、e音或g音、d音。常用音域為小字一組的a音(g音)至小字三組的a音(b音),這以上的音由于十分尖銳且發音緊,不宜多用。3.中胡:定弦比二胡低一個純四度或純五度,即為小字組g音、d音或a音、e音,音域為兩個八度以上。
(三)轉調
胡琴是通過演奏者的手指在琴弦上做相應的音程指距變化來確定音位進行演奏的。在演奏簡譜時如需轉調,演奏者通過變換指法就能輕松完成,在演奏五線譜時演奏者統一用C調指法演奏,如遇轉調,根據樂譜中所標注的升降記號演奏即可,因此胡琴的轉調是十分便捷的,這也為演奏者在完成高難度的現代重奏作品時提供了基礎技術保障。
豐富的音色特點、較為寬廣的音域以及靈活的轉調都是胡琴具有的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為胡琴的表達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時也使胡琴重奏這一獨特的演奏形式更加的飽滿、富有變化。
三、地方高校胡琴重奏訓練的意義
地方高校一般選修胡琴的多是零基礎的同學,在進行學習時,往往只追求獲取學分,對演奏的學習仍停留在只學習皮毛即可,重奏訓練及演出開展甚少,因此學生的演奏水平遲遲沒有得到提升,能夠勝任獨奏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地方高校胡琴零基礎學生的培養方向應由獨奏向重奏傾斜,因為胡琴重奏訓練可使演奏者具備演奏多種胡琴的能力,在訓練的同時可以提升演奏者的演奏技術、聽覺能力、視奏能力,以及增強團隊協作的意識。所以胡琴重奏訓練不僅是單一的技術訓練,更是一種平衡與合作的訓練,能全方位有效提升演奏者的專業素養[2]。
四、地方高校胡琴重奏基礎訓練方法
地方高校學習胡琴演奏的學生與專業音樂院校學習胡琴奏的學生,在專業演奏能力和專業理論知識的儲備上的差距甚遠,因此形成一套科學、系統且適用于地方高校胡琴重奏訓練的方法尤為重要。該研究以二胡一、二胡二、二胡三、中胡四把胡琴組成的胡琴四重奏為例,從以下幾方面就胡琴重奏訓練方法進行說明。
(一)胡琴重奏組成員的選擇和組合
胡琴重奏是一種注重團隊相互協作和配合的音樂表演形式,成員演奏水平和合作意識的高低都是作品最終呈現效果的決定性因素。首先,從演奏水平方面考慮,在同一重奏組中,成員演奏水平盡可能在同一層次,這樣訓練進度才能統一,演奏者才能在一起學習和探討中找到演奏的樂趣。其次,胡琴重奏不是一個人的藝術,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磨合和合作的藝術,成員的性格和溝通表達能力也應考慮在內。輕松、愉悅的訓練氛圍能夠加強默契度的培養,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性格和較強的溝通能力便是前提。同時,在胡琴重奏組中成員要有大局意識、凝聚力、奉獻精神和同理心。在訓練的過程中遇到困難要互幫互助,虛心接受成員的建議,學會換位思考,共同進步[3]。
(二)作品的選擇
在地方高校胡琴重奏訓練作品的選擇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技巧難度應符合成員的演奏水平。地方高校選修二胡演奏的學生絕大多數為零基礎,極個別零基礎學生通過兩到三年的學習,其演奏可達九級水平,但仍對胡琴演奏技巧的掌握還不夠全面,對已掌握的演奏技巧還不能自如地運用,故而選曲應當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作品內涵符合成員對音樂作品的理解程度。地方高校學生學習胡琴演奏時間短,作品的積累量少,對胡琴作品相關的理解和表達還不夠準確和充分。第三,作品風格多樣化且富有特色,能讓學生在重奏訓練中接觸不同風格的作品,使學生今后在作品的表達和演奏中能有更大的張力和更多的經驗。
(三)調弦訓練
初學胡琴重奏的學生,須將調弦作為訓練和演奏前必做的準備工作。重奏為每個聲部均由一人演奏的多聲部演奏形式,因此在演奏中對音準的要求很高,演奏時音準準確的重要前提便是精確地調弦。大多數人認為,胡琴調弦對著鋼琴和校音器校對即可,但更合理的方式是要在調音的時候建立共同音準概念,各聲部先各自進行細致的調音,然后再以二胡一調試準確后的外弦標準音A音為基礎,其他聲部依次演奏外弦進入。具體方法為:二胡一演奏外弦標準A音,二胡二對準二胡一的A音,隨后二胡三依次加入,最后中胡拉外弦D音,對準二胡聲部外弦A音,感受并找到五度的和諧音程即可。外弦調試完畢后,以二胡二演奏調試準確的內弦D音為基礎,按照外弦校對的方法,各聲部依次調整內弦[4]。
(四)音準訓練
胡琴是無指板樂器,由演奏者掌握和控制音準,故而要求演奏者要有敏感的音高聽辨力,并通過長期的科學訓練,用手指將內心的聽覺準確地外化為具體的音高。重奏不同于獨奏,它對音準的要求更為復雜,更注重縱向的和聲聽覺。
1.空弦訓練
調好音之后,四個聲部齊奏空弦,速度可由慢漸快,將長弓變短弓再變成快弓,與此同時,力度也隨之由弱到強,最后給推拉弓加重音進行循序漸進的練習。
2.音階訓練
(1)以各個調的大小調音階開始,依次進行四個聲部、三個八度、每音四拍的分弓齊奏訓練。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不揉弦,并提醒學生注意左手按弦力度、右手運弓力度和速度的統一,還要引導學生感知大小調色彩的不同。(2)將小組分為2對2或1對3的模式,進行音階三度、五度和八度疊加訓練。
3.和聲訓練
齊奏練習各種三和弦和各種七和弦的分解和弦,或從低聲部開始,其余各聲部依次疊加進入,感受縱向和聲音響效果。
在音準訓練過程中,教師需嚴格要求每一位成員時刻聆聽自己聲部演奏的音準,同時也要能夠注意聆聽到其他聲部演奏的音準,從而鍛煉成員縱向的和聲聽辨能力,也能夠有效地培養演奏默契,從而穩定提升重奏演奏時音準的準確性。
(五)節奏訓練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和框架。重奏這一演奏形式不設指揮,當多個聲部同時演奏時,為避免因節奏演奏的不準確而造成音響上的混亂,因此各演奏者能夠建立內心統一、穩定的節奏律動就顯得尤為重要,訓練內容如下。
1.讀譜并配合節拍器
讀譜是演奏者在學習一首新作品前應該養成的良好習慣,在讀譜的過程中可以初步熟悉樂曲旋律及風格,更重要的是可將樂譜中各不同拍子進行細致的劃分和歸類,針對性解決樂譜中遇到的難點節奏型,在逐漸熟練的過程中還可加上節拍器對節奏進行規范和穩定,為排練做好準備。
2.各節奏型訓練
(1)四個聲部用相同的音,以同一速度進行不同節奏型的分裂練習。(2)將小組分為2對2或1對3的模式,分別演奏類似的節奏型。例如,其中一組演奏二八節奏型,另一組演奏附點八分節奏型,或一組演奏大切分節奏型,一組演奏附點四分節奏型等。(3)其中一個聲部可充當節拍器的角色演奏,均勻地演奏十六分音符,其余三個聲部演奏不同節奏型的變化組合。
3.重音變化訓練
(1)四個聲部齊奏同一節奏型,保持重音位置一致。(2)四個聲部齊奏四十六節奏型,進行重音移位的接龍訓練。
(六)氣息訓練
對于無指揮的重奏來說,演奏時動作、速度、力度、情緒的整齊劃一是非常有難度的,解決這一難點應做氣息相關訓練。
1.氣口訓練
因演出場地等因素的影響,聲音的傳導也會有所不同,成員之間只靠聲音作為演奏信號源,將會有所偏差,故在訓練中以作品中占主要表達的聲部成員為氣口輸出者,并訓練其余成員在演奏的過程中用余光時刻關注和捕捉氣口輸出者發出的信號:肢體語言和眼神,再與之一同呼吸,方能準確地進入音樂。
2.呼吸訓練
(1)強奏:呼吸弧度大,深。(2)弱奏:呼吸弧度小,輕。(3)快奏:呼吸短而急。(4)慢奏:呼吸平穩,流暢。
(七)音色統一
胡琴重奏中不同種類的胡琴音色各有其特點,同種類胡琴又因制琴技藝、制作材料及地域差異等客觀原因和演奏者演奏方式的主觀原因的不同,也會導致音色差別較大,因此要使各聲部音色統一且相融,前期在盡量避免客觀因素影響的同時,更應做如下統一演奏方式的訓練。
1.弓法、指法的安排
胡琴演奏時的弓法千變萬化,每一種弓法都有獨特的音響效果以表達不同的情緒。又因同一音分別在內弦和外弦演奏音色差別較大,所以要求四個聲部在演奏相同節奏型和旋律時,弓、指法設計一致,以避免換弦和換弓對音色的統一造成影響。
2.揉弦的要求
在重奏訓練時,音色統一的關鍵點還在于四個聲部揉弦方式是否一致,因此在訓練時,四個聲部需在節拍器由慢到快的速度變化下進行揉弦頻率、幅度和個數一致的訓練。
3.松弛演奏
胡琴音色統一需要良好的發聲,琴弦充分振動是胡琴良好發聲的關鍵,因此演奏員在演奏時應先放松身體,右手手腕也盡可能放松、下沉,并始終保持弓毛與琴弦大致呈90度角,弓毛擦著琴桿運弓,這樣才能使琴弦充分振動,增加音響的立體感,同時還應注意在演奏時左手需根據不同的音色要求做出相應的觸弦面積變化。
(八)音量平衡
重奏是“整體”的藝術,講求平衡避免突兀,在演奏中對四個聲部音色統一,發音整齊,強弱增減有度且一致,音量平衡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需做如下訓練。
(1)演奏前準確把握各自演奏的樂器的發聲特點,分析出作品中的主奏聲部和伴奏聲部,找準角色定位,才能在演奏中恰如其分地配合成員完成演奏。(2)四個聲部統一弓法強奏或弱奏同一節奏型訓練。(3)四個聲部統一弓法在一定的速度內演奏同一節奏型,并做一致的漸強、漸弱。(4)四個聲部中每個聲部均兩兩進行力度匹配接龍訓練,其中一個聲部先奏出,另一個聲部感知其力度并做接力,以確保因樂器和默契度不夠而導致的音量失衡,影響演奏效果。
(九)音樂素養
地方高校學習胡琴重奏的學生,因其專業學習時間較短、專業知識儲備量不足,加之閱歷尚淺等因素導致在演奏作品時,缺乏對音樂作品準確且深入的理解,從而奏不達意,影響最終呈現效果。所以在重視成員的技術訓練的過程中,也不能忽略對其音樂素養的提升。
1.多聆聽中西方重奏的經典音樂作品,多看優秀團隊的重奏音樂會,多讀與重奏相關的書籍和論文。
2.在訓練時,教師盡量將抽象的情感內涵,通過講故事、描繪畫面、感知和弦色彩等方式將音樂形象具象化,烘托成員情緒,從而引導成員在腦海中呈現場景畫面,提升成員理解音樂內涵的能力。
五、結束語
胡琴重奏訓練不僅能有效地提升演奏者在演奏方面的綜合能力,還能增強其團隊協作能力和音樂審美素養,培育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實用型人才,符合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但目前適應地方高校胡琴重奏訓練的具有系統性、針對性的理論、教材和樂曲還十分匱乏,因此希望能有更多的胡琴演奏家和作曲家,予以地方高校胡琴重奏藝術更多的關注和支持,以促進胡琴重奏事業更加完善,從而為民族器樂藝術的傳承和發展創造更多新的機遇和可能。
參考文獻:
[1]劉黎.胡琴重奏教學實踐研究[J].四川戲劇,2021(06):180-182.
[2]黃小玉.民族弦樂四重奏的基礎訓練分析[J].黃河之聲,2016(04):42-43.
[3]韓小鷹.論大提琴重奏的基礎訓練[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31(03):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