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占書 宋新悅 北京師范大學密云實驗中學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求 根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我們可以看到,學科核心素養對于培養孩子的未來至關重要,它包括建立良好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個性特質以及發展重要的技能。《課標》提出了一套全面的學業質量標準,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語文知識,提高學習能力,并建立一套客觀公正的學業評價體系。這一項恰是為不同階段學生的作業質量提供評價的標準。完成各種任務對于學習者來說,不僅僅是一種基礎性的活動,而且還可以幫助他們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培養他們的語言技巧。大單元的作業設計將現實情景融于作業之中,針對不同學生的作業需求進行把控,切實提升學生的興趣與實際能力。
“雙減”背景 2019 年6 月,《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要綜合考慮各個年齡段、各個科目的學習需求,有效合理地確定工作總量和時間,加強基礎性工作的實施,拓展實用性工作的范圍,嘗試靈活多樣的工作設置,以提升作業質量。根據《對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我們應該努力改善課程內容,并且重視對學生進行全面的培養。為此,我們應該認真制定和完善課程,并且在課程中融入更多的探究、實驗和綜合活動。在此背景下,對于作業的要求是“精”而不是“多”,高中語文大單元作業設計能夠提升本階段學生作業的有效性,適應“四新”背景下的高考選拔測試。
新教材使用,大單元課堂改革 高中語文統編版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不難發現其在改革過后更加偏向于大單元整合式教學模式,與之相對應的便是大單元的作業設計。大單元教學改革是目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推行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將語文大單元教學與項目化作業學習相結合,學生要想完成項目、輸出產品,就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技能。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單元的教學設計,設置項目式的真實情境任務,大任務劃分為每一課時的小任務,串聯起一個大單元的學習,讓學生尋找語文與生活之間的聯系,解決真實的問題。與之相匹配的大單元作業設計,便是學生輸出產品的渠道。
本屆高三為第二屆使用高中語文新教材的高考考生,“雙減”政策出臺、實施與大單元教學改革有機融合,課后作業應如何設計,才能提升學生的應考能力,任在當下。
現狀 國內外資料顯示,課后作業現狀基本有以下特點:標簽化、唯分化、表面化等特點。同時我們身邊有很多因為作業發生一些輕則打罵、重則致傷致死的事件。作業正在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
意義 一是在教育教學中,完成課后的練習題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部分,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復習和掌握課堂上的內容,并且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思維和分析。二是就學生學習而言,是對學生課上學習的綜合能力的檢測,更是對課上學習內容的鞏固與強化。三是就教師教學而言,教師的角色主要體現在監督課程的實施,并且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的問題。此外,他們還需要在課堂中不斷地探究,根據作業完成情況,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課后作業設計隨意、重復 例如:高二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屈原列傳》課后作業多是抄寫、批注等針對低級認知目標的重復性作業。但是,學生到了高二,除了應對合格考的各科學習,同時高考選科已經確定,每科的學業壓力都非常大,用一個多小時完成一科作業,會耽誤其他科目的課后學習。上述作業布置,過于隨意、隨機,并且沒有對新課知識的預習,以及對已經學習知識的復習,同時,書下注釋抄寫也應該經過重點篩選后再布置。因此,我們要將“減負增效”作為指導原則,結合課程標準,精心設計單元情境作業,使其具有良好的結構性和遞進性,以達到更高的質量。在設計過程中,應當綜合考慮作業的內容、難度、類型、時間等因素,以確保作業的科學有效性。通過將作業設計成單元視角,并結合特定情境和要求,我們不僅能夠更好地實施學習內容,還能夠通過單元來實現跨課時的整體安排。這樣,我們就能夠避免一些只針對低級認知目標的重復性作業,并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來培養高級思維能力。
于是我們調整作業設計,第一課時:認真閱讀本篇課文,結合紙質資料或網絡媒介,了解背景等知識,疏通文本,能基本復述本篇文章的內容。第二課時:按照課上所講內容,結合書上旁批,在文言文翻譯本上整理本文重點實詞、虛詞、句式等,并嘗試記憶,在書上用紅筆做好補充。第三課時:結合課上文本內容的梳理,閱讀文本,歸納概括各段內容,為屈原制作一則大事年表。第四課時:閱讀全文,觀看《楚國八百年》紀錄片,結合文中所學,將你對屈原的評價寫下來,字數500 字左右。第五課時:一是必做,選擇鐘南山、袁隆平、鐘楊其中一位,寫一則人物短評,300 字左右。二是選做,為家人講述“屈原其人其事”,并談談你的看法和評價,要求重點突出。
課后作業的設計缺乏新意、趣味性 如高二選必上《論語十二章》課后作業設計大多是背書,沒有其他創新,并且形式過于單一。為了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建議將每個課時的作業目標、內容、類型、時間和難度進行綜合設計和統一安排,以便更好地實現課時作業的協調一致,并發揮學科優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具體作業設計調整如下,第一課時:結合注釋閱讀批注《論語十二章》完成任務,一是通過研究《論語》中的章句,深入了解其中的核心含義,從而更好地學習;二是請搜索《論語》中與學習有關的成語,理解它們的含義,并將它們按照學習態度、目標和方法進行分類,用紅筆進行批注。第二課時:孔子重視《詩經》的學習。一是重新閱讀《論語》中涉及“詩”的章節,深入理解其中的含義,并用紅筆進行評論;二是查閱資料,寫下你所知道的出自《詩經》的成語,并將解釋寫在書上空白處;三是請用你所熟悉的《詩經》中的名句來描述,并且保持原樣。第三課時:查找《論語》中與君子相關的章句,結合課下注釋及網絡輔助資料,理解這些章句的基本意思,摘抄在名著經典積累本上。第四課時:結合文本及輔助資料,思考現實生活中塑造“君子”人格的意義。第五課時:閱讀經典語句,歸納“仁”的內涵。第六課時:微寫作練習。孔子的“仁”觀念深植于他的精神世界,談談你對“仁”的看法與理解。
課后作業與學科教學內容脫節 為了達到單元整體培養目標,我們需要從教學、評估、作業和資源多方面入手。我們需要從單元的角度來設計作業,并認真思考它們之間的關系,以及它們如何協同工作,避免作業和教學、評估之間的脫節。
課后作業的設計缺乏分層意識 以往教師設計的作業缺乏分層意識,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能力較差的學生“吃撐了”。因此,作業需要關注學生差異,關注每個學生的發展,注重分類分級,讓所有學生達到“跳一跳夠得到”的狀態,如此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個學生實現自我的成長。
綜上所述,本文主要以學生閱讀能力提升為目的,以作業研究的背景、現狀、意義以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大單元作業設計的必要,進而提升學生語文閱讀素養、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