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釋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戰略定位,彰顯了黨中央對于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高度重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規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必將在一個又一個目標的不斷奮斗實現中向我們走來。本刊特邀兩位專家學者圍繞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闡發觀點,從學術視角展望未來。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黨委書記 劉向兵
黨的二十大報告莊嚴宣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上黨的中心任務,并將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概括地表達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可見,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不同于“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以勞動創造為中心的人類社會現代化的新道路。這一根本區別,也要求我們在更高的站位上理解勞動教育,將勞動教育作為教育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全面貫通、高質量推進勞動教育,在全社會匯聚起“依靠勞動創造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我國的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必須將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貫徹始終,強調勞動是一切財富、價值的源泉,勞動者是國家的主人,一切勞動和勞動者都應該得到鼓勵和尊重;倡導通過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實現人生夢想,反對一切不勞而獲、崇尚暴富、貪圖享樂的錯誤思想。”這一要求是由社會主義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本質屬性決定的,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勞動教育與資本主義國家勞動教育的根本區別。
勞動教育具有突出的社會性。這意味著推進新時代勞動教育必須發揮勞動鏈接個人與社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生產實踐的直接聯系。以勞動教育為紐帶把課堂學習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火熱實踐中貢獻青春力量。
要通過勞動教育創造機會,引導廣大青少年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積極參加社區建設、環境保護、“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青年紅色筑夢之旅、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到基層中去、到實踐中去、到人民中去,“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用眼睛發現中國精神,用耳朵傾聽人民呼聲,用內心感應時代脈搏”,真正了解中國的實際國情是怎么樣的,努力做知中國、服務中國的新時代好青年,把對祖國血濃于水、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情感貫穿學業全過程,融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追求中。
勞動教育具有顯著的實踐性。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面對真實的生活、生產和社會性服務任務情境,親歷實際的勞動過程,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煉、磨煉意志。因為只有在生動活潑的勞動實踐中,學生才能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煉、增長本領,獲得積極的價值體驗,真正成長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基礎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要強調在勞動和創造實踐中引導孩子從小樹立尊重勞動和勞動人民的意識,激發崇尚科學、探索未知的興趣,養成熱愛勞動、珍愛糧食、尊重自然的良好習慣,努力做“有志向、有夢想,愛學習、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斗,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兒童”。高等教育階段的勞動教育,在抓好通識性勞動精神面貌、勞動價值觀念教育的同時,也要抓好專業勞動能力和專業倫理教育,抓好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培養,結合學科專業特點深化勞動教育,從不同的方位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在以勞動創造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不同類型的高校各有自己的優勢、各有自己的作用。解決國家戰略急需的“卡脖子”“卡嗓子”問題,需要大批“雙一流”高校切實加強勞動教育,弘揚專業報國精神,突破技術瓶頸,強化知識創新,培養出一大批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實施制造強國戰略,需要大批本科高校和職業院校強化勞動教育,培養出一大批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的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需要培養各類大學生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創業觀,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臺,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
勞動教育的貫通性表現為縱橫兩個方面。從縱向上講,要將勞動教育貫穿大中小學各學段、人才培養全過程;從橫向講,要將勞動教育貫通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職前職后各行業。學界大多從縱向貫通的角度理解勞動教育,實際上,回顧中國共產黨推進勞動教育的百年歷史可以發現,我們黨開展的勞動教育一直是針對全體人民的教育,包括工人、農民、黨員、干部、知識分子、大中小學生等。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勞動教育是為支撐社會主義的勞動體制服務的,它需要具備四大功能:一是政治宣示功能,公開宣示勞動的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于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二是政治接班人培育功能,也就是鍛造具有共產主義覺悟和專業化勞動能力的政治接班人;三是社會生產動員,即根據社會生產需求實際情況,借助制度化、組織化的教育活動將社會成員引導至社會生產最急需、最重要的領域,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四是意識形態建構,即建構與社會主義生產制度相適應的勞動倫理和勞動文化,如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主義風尚。
因此,必須跳出勞動教育僅限于大中小學生的認識,從橫向貫通的角度,切實發揮黨委領導、政府統籌作用,整合教育、宣傳、組織部門以及工青婦等群團組織力量,按照終身教育、全民教育的思路,將社會主義勞動精神面貌和勞動價值取向的教育融入家庭家教家風建設、貫穿學校人才培養、納入職工素質教育和黨員干部教育中。以一種更主動、更深厚、更系統、更全面的方式,推動構建全民終身勞動教育體系,在全社會構建“勞有所獲、勞有所成、勞有所樂、勞有所榮”的社會主義勞動新生態,全面激活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動能。
全國總工會辦公廳副主任 李睿祎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工會組織要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找準職責定位,明確路徑選擇,既要團結動員廣大職工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也要同步推進工會工作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闡述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第一條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工會要始終堅持自覺接受黨的領導這一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保持正確政治方向,將黨的領導貫徹落實到工會工作全過程,履行好引導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政治責任。要強化對職工群眾的思想政治引領,筑牢廣大職工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合同文件是非常重要的依據,其主要是合同雙方就工程項目建設事宜對各自的權利義務進行規范與約束,其不僅是水利工程建設的重要資料,也是工程款支付的法律依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水利水電合同管理還存在很多問題,這嚴重威脅水利水電工程經濟效益目標的實現。因此,對水利水電工程合同管理缺陷進行分析,并采用合理的措施方法加強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一是豐富引領內容。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加強理想信念教育,不斷增強廣大職工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
二是創新引領方式。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媒體新技術,利用多維、立體、瞬時的傳播手段,開展職工網上課堂、微課堂等多種形式,組織勞模工匠進企業、進車間、進課堂,廣泛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學習教育。
三是提升引領實效。思想引領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匯聚共識、凝聚力量的過程,要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提升思想政治引領工作的溫度和熱度,培育健康文明、昂揚向上、全員參與的職工文化,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
2023 年4 月30 日“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勞動群眾致以節日的祝賀和誠摯的慰問,希望廣大勞動群眾依靠勞動創造扎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工人階級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根本上要靠億萬職工的勞動、創造、奉獻。
一是激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勞動熱情。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廣泛宣傳勞動模范、大國工匠等先進事跡,營造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社會風尚,示范帶動廣大職工愛崗敬業、崗位成才,適應科技迅猛發展的新形勢,努力掌握新知識、鍛造新技能、增長新本領。
二是煥發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潛能。創新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工會要叫響勞動和技能競賽品牌,創新競賽領域,開展多層級、多行業、多工種的勞動和技能競賽,組織廣大職工踴躍參加崗位練兵、技術交流、技能培訓、技術革新、技術協作、合理化建議等群眾性創新活動;創新競賽形式,將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線上線下相結合,向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領域拓展,向中小微企業、非公企業延伸;完善競賽機制,加大競賽激勵,出臺更多激勵措施和配套政策,鼓勵廣大職工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激發創新活力、提高創新水平,在新領域新賽道上跑出工人階級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加速度”,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三是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產業工人的現代化,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習近平總書記2022 年4 月27 日在致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賀信中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重視發揮技術工人隊伍作用,使他們的創新才智充分涌流。黨中央、國務院2017 年4 月印發《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6 年來,這項改革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效。適應中國式現代化需要,要進一步聚焦提高產業工人的素質,建設一支現代化產業工人隊伍,這既是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點難點,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要進一步強化政策統籌、力量統籌、資源統籌,強化上下協同、部門協同、企業協同,提高政策的針對性和精準性、實效性,提高改革的綜合效能和整體效應,讓產業工人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認同感。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竭誠服務職工是工會的基本職責。工會要把實現廣大職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抓住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穩步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一是維護好職工勞動經濟權益、民主政治權利、精神文化需求、社會權利和生態權益等五大權益。深化工會就業創業服務,加大職工技能培訓力度,全面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中突出勞動和技能要素,健全完善多勞多得、技高者多得的分配格局,增加勞動者特別是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完善技能人才評價和使用機制,暢通職工發展和上升渠道;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確保職工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
二是不斷打造具有時代特點的服務品牌。在工會送溫暖、金秋助學、陽光就業、職工醫療互助保障的傳統服務職工品牌基礎上,突出維護好新就業形態勞動者、農民工、生活困難職工等群體合法權益,以困難職工幫扶中心或職工服務中心為依托,逐步擴大服務職工覆蓋面和受益面,主動承接政府轉移的公共服務職能,力所能及為廣大職工提供具有工會特點的特殊困難群體幫扶、職工穩就業、常態化幫扶、普惠性服務、“互聯網+”服務,增強工會服務職工工作的普惠性、常態性、精準性。
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在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夯實物質條件的同時,要不斷滿足職工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一是提供更高水平的精神和文化服務。探索新的工作載體和途徑,加強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服務,充分利用工會自身的報刊、網站、文化宮、出版社、職工書屋等宣傳輿論陣地和職工文藝團體,推動創作更多的工人、工業題材文化作品的優質職工文化產品,繁榮職工文化生活,打造職工歡迎、社會認同的“工”字職工文化品牌,推動實現職工的體面勞動、舒心工作、全面發展。
二是創新職工文化建設的載體和途徑。適應網絡媒體發展的新趨勢,實現工會宣傳工作數字化轉型,發揮“三微一端”作用,探索更多無“微”不至的“微”宣傳,打造更多“短、精、快”的優質職工文化“微”平臺。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和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兼顧、系統謀劃。工會作為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會工作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改革和建設,有效發揮橋梁紐帶作用。工會工作現代化是深化工會改革和建設的重要目標,是一個在黨的堅強領導下不斷探索和建構的過程。
一是堅持和完善工會工作機制。制度機制的完善是實現工會工作現代化的基礎,工會組織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自覺接受黨的領導、發揮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制度、強化職工思想政治引領制度、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制度、維權服務制度、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加強工會系統黨的建設制度等。
二是充分激活工會組織功能。在逐步實現思想理念、工作制度、活動方式、評價體系的現代化基礎上,全方位提升工會的組織動員能力、教育引導能力、源頭參與能力、維權服務能力、自身建設能力,不斷增強工會組織的吸引力凝聚力戰斗力。
三是提升工會工作實效。堅持以職工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職工當主角,堅持工作內容由職工決定,工作成果由職工評價,當好職工群眾的“娘家人”,產生讓廣大職工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確保工運事業和工會工作與中國式現代化同步前進,與職工群眾需要同頻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