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海英
(山西省檢驗檢測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作為食品質量把關的主體——食品生產質量監管部門的責任任重而道遠,其主要職責就是保證食品的安全。食品生產質量監管工作有利于農業市場的健康運行和農業生產企業的健康成長,并進一步增強中國人民飯桌上的幸福感。
食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必需品,其品質與質量關系到整個人類以及社會的健康發展,為保持這種健康發展就必須對食品質量加以嚴格地把控。因此,對食品與食品生產質量監管定義的分析,有助于理解食品、食品安全、食品質量監管以及相互關系。
食品是指各種供人食用或飲用的成品和原料,主要涉及農、林、牧、漁及副業等領域,具體包括:大宗糧食、雜糧、禽畜品、水果、蔬菜、土副產品、水產品等作物。這些食品是從種植業、養殖業、林業、牧業、水產業等行業進行初級加工形成并用于市場交換的產品。
所謂食品生產的質量監管就是要求維護好食品安全問題,而食品安全是指食品無毒、無害且富有食品天然的營養成分,對人體不產生顯性的、隱性的傷害且產生正面積極的人體健康效果[1]。這些基本的要求必然使得食品生產的質量監管成為一個長期并持續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辦法,因此食品安全就是食品生產質量監管整個過程的根本所在。
食品生產質量監管是確保食品安全的主陣地和最后防線,一旦食品生產質量監管出現了偏差,就意味著危害人體機能的不利因素時刻威脅著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2]。故而,應當從食品生產質量監管本身進行把關,使得食品生產質量監管本身盡可能發展良好。與此同時,發現食品生產質量監管本身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好食品的工作開展,保證食品的質量問題。
食品生產質量監管工作離不開其管控體系的完善,食品質量安全監督工作必須進行系統化的管理才能夠真正符合現代化標準。現代化水平管控體系的建設是針對食品復雜多樣的實際情況而必須實施的,它可有效解決食品管控與檢測的實際困難。而所謂的實際困難是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流通與消費的過程中形成的。因此,對此一系列問題所產生的對食品的系統化管控的高要求,將進一步推動食品生產質量監管管控體系的優化和完善[3]。
自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制度以來,食品安全一直是監管工作的重中之重。食品作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因此其在市場流通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國家對食品生產質量監管的工作力度一直以來在不斷加大。為了完成這一項復雜的工作,就需要許多工作人員協同推進食品生產質量監管的步伐。在此過程中,國家為了使質量監管工作順利進行以及食品質量把關防控的有序推進,制定了食品生產、加工、制造等各個環節的管理條例,同時出臺了許多法律文件和規范條款,切實詳細地規定了食品生產質量監管的主體內容和具體細節[4]。但是,在實際的監管和檢測過程中,各個部門仍然存在信息溝通不暢,最終導致食品的監管存在偏差性檢測,主要是對食品的檢測遺漏和檢測重復。因此,針對質量監管機構分工不明確的漏洞,有必要進行查缺補漏。
食品質量安全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并且最終關系到整個社會食品的整體效益,因此國家對食品的監管工作應給予高度重視。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管理人員不能滿足工作的實際需要,因此這種現實的需要一經實際運行就出現了諸多方面的問題。面對數量極大、品種繁雜,工作總量龐大的現實情況,工作在食品生產質量監管諸多環節的人員忙于奔命。此外,過多的審核流程、監管工作實際中不可避免的壁壘、客觀的監管難度挑戰等諸多因素,使得質量監管機構工作效率變得越來越低[5]。
隨著我國食品市場的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穩步推進,我國食品加工行業在原始基礎上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相對于農副產品的生產而言,食品的加工升級是后生事物。因此,質量監管部門對市場流通食品的質量監管工作雖然逐漸加大了工作力度[6],但是對食品流通之前的生產和加工環節卻缺乏有效的監管。換句話說,質量監管機構下的食品生產標準不達標的問題十分突出。而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產生的結果:其一,我國對食品質量在生產加工環節上的工作起步晚,相對滯后;其二,我國在食品監管上的頂層設計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起步晚,其發展尚未成熟;其三,我國食品監管面對的條件眾多,如篩選難度、數量審核等,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面臨生產標準制定視域多重交叉的局面。因此,諸多因素使得我國食品生產標準不達標的現實狀況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問題。
綜上所述,我國食品生產質量監管存在的問題多種多樣,歸結起來基本包括:管控體系不完善、監管職責不明確、監管工作效率低、生產標準不達標等現實問題。這些問題是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而客觀產生的,但并不代表它們是無法改變的。反而因為這些問題的存在決定了食品生產質量監管面對這些問題進行路徑完善的決心。細化、專業、系統的路徑完善將從食品管控體系、監管機構分工職責、監管機構工作效率、監管隊伍水平建設等方面進行。
根據國家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構建食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相關規定,應當從組建食品質量檢測平臺、培植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共同推進食品質量監管工作和全局管理工作的和諧、實現監管工作的制度化和體系化、滿足基層食品質量要求和數量發展等重點著手,嚴格落實相關規定,實現面向基層食品質量過關檢測規劃建設,不斷優化人才建設質量,采取多種措施積極培養和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統籌建立系統化、協調化監管工作管理制度,確保監管工作在實施過程中的各項制度得以規范化地展開;制定相應的監督管理措施和質量監管制度,并最終確立科學、高效、穩健、健康的食品管控體系。
明確監管機構分工職責是完善食品生產質量監管路徑的重要措施之一。依據上述食品生產質量監管管控體系建立的相關要求,必須進行監管職責的明確且系統的劃分,即明確各個監管部門和相關管理機構的各自職責,這種各自職責的落實將有利于各個部門彼此之間信息和實際情況的有效溝通。此種溝通除了使各個部門的信息暢通無阻之外,還將有利于各部門在此基礎上真正做到對自身對接的責任和工作內容具體化,由此形成的分工體系將有利于國家對食品生產質量監管的有效執行,以對食品的生產、流通、銷售等各個模塊進行職責明確的監管,最終提升對食品生產質量的監管責任明確化和高端水準化。由此,根據這種責任明確化的目標要求,對相關的監管工作進行精細化處理,圍繞監管任務進行細化,實現各部門之間的高效溝通協作,切實做到監管部門和其工作人員的工作職責落實到位。
完善食品生產質量監管路徑之一是要提高監管機構工作效率。從上述的完善食品質量管控體系與明確監管機構分工職責的兩手準備之后,切實推進監管機構的工作效率就會順理成章。伴隨著管控體系的宏觀把握與監管機構工作效率的穩步提高,我國食品生產質量監管機構的工作效率也得以提高。這種提高不僅是管控體系的促進,也是工作人員職責明確的結果。另外,在此基礎之上,尤其應當實現監管機構平臺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推進,并最終實現提高監管機構工作效率的目標。這是對傳統辦公體制和工作方法的摒棄,對現代化管理體制和監管體系的穩步吸收,并最終達到推進監管機構工作效率穩步提高的現實結果。為了實現這一結果,對管控體系、責任明細、平臺信息化等諸多領域進行卓有成效的穩步推進,從根本上實現監管機構工作效率現代化。
建立高水平監管隊伍是為了保證食品生產質量安全監管的優質執行。高效的監管隊伍是保證食品生產質量監管任務有效完成的能動的物質載體,通過監管隊伍開展生產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借助專業化的監管人才推進食品生產質量安全監管的進程,并最終達到工作的目標。因此,應積極吸收專業人才,持續提升食品生產質量監管人員的職業素養,并設立對應的考核制度和激發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以確保食品生產質量監管工作的順利進行。
食品生產質量監管是保證食品質量和安全的基礎,因此亟須得到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構建完整的食品生產質量管控體系、明確各個部門的責任,有利于提升食品監管力度和維護食品生產安全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