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的暴雨水情牽動人心,“故宮辟謠600年不積水”的話題卻意外上了熱搜。
近日,有網絡短視頻拍攝了故宮博物院慈寧宮暴雨時積水的畫面,有人對故宮的排水系統功能提出質疑。還有一種添枝加葉的說法:“600多年都沒被水淹過的故宮,在經過現代的專家一番改造之后,如今下大雨也被淹了”。
對此,故宮人員答疑解惑,故宮并不是從來沒有積水過,比如光緒十一年的陰歷四月,從東華門到西華門這一帶積水“數尺不等”。但通過清理,能快速恢復它的排水功能。
如果說,故宮是因為什么“現代科技”而影響排水的話,那可能也是被塑料瓶等“現代科技”產品堵住了。據報道,慈寧宮積水,工作人員在暗溝里發現了塑料瓶、塑料袋,還有毛巾甚至衣物這些東西堵住了暗溝的排水。
事實上,故宮沿襲了明清留下來的古排水系統,雨水排水方面并未進行現代排水技術改造。拿“故宮600年不積水”的不實信息,來借古諷今、以古非今、排斥現代科技的,都該歇歇了。其實,眾所周知,故宮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其中精巧的排水系統也體現了古代能工巧匠的妙想,紫禁城“千龍出水”的畫面讓人驚嘆于古人的智慧。但是,不應該捧殺古人,更不能借稱贊古人智慧來和現代科技唱對臺戲。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蘊含著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在前人的基礎上做出更多貢獻,無愧于時代,不必偏執地將過去和現代科技對立起來。如果將民族自豪感褊狹地理解為“古代智慧不可改”,那就可能會走向反面,成為魯迅先生批判的“九斤老太思維”——什么都是以前的好,什么都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本身也是一種可怕的話語陷阱。
要警惕“故宮600年不積水”背后隱藏的否定現代科學技術的反智傾向。解決當下積水的問題,不必非得“倒回去”,不妨向前看,向現代城市科學規劃、現代城市排水技術要答案,并且學會和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