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文縣第二中學 甘肅 隴南 74641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初中歷史教學的重點需要打破傳統模式下,說教式的理論知識學習,教師要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優化歷史課堂結構,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有效的整合,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內容,了解歷史事件。歷史教學和鄉土文化之間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在歷史教學中滲透鄉土文化,有利于初中生歷史素養的提升,在此過程中,還能夠優化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國民素質的進一步提升。
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各種因素的作用使地方歷史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鄉土文化涵蓋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其中有飽經滄桑的歷史遺跡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本土的歷史和文化,是我們華夏人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也是華夏人的智慧和華夏人的靈魂,是華夏文明與其他文明不同的地方。所以,不管是物質的地方歷史和非物質的地方歷史文化,都具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將本土歷史文化應用于中學歷史教學,有其必然性:一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目前,由于《國家寶藏》等優秀的文博發掘欄目和《我在故宮修文物》等優秀的紀錄片問世,人們對歷史和文化的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初中學生造成影響,他們逐漸認識到保護歷史和文化的重要意義。而將本土歷史文化資源應用于中學歷史文化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和文化的保護意識,這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都是有益的。二是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提出,中學歷史教學不能僅限于教科書。同時,通過對本土文化的引入,使學生可以充分的接觸和理解歷史在地理環境中的反映,進而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認識。三是歷史教學改革要進一步深化。歷史教學改革不僅要改變歷史教學內容,還要改變歷史學科的教育方式,教師在使用當地的歷史文化時,不僅要使傳統的“單一化”課堂向“互動”課堂轉變,還要使學生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四是培養人文教育的歷史教學特色。將本土歷史文化融入到歷史教學中,既能提高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又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總之,將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用于初中歷史教學當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中學歷史課的教學模式不斷更新,使“灌輸式”教學模式發生變化,使教師更重視教學內容的多樣化和創新,使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然而,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們常常會從網上收集有關教育的資料,以充實自己的教學資源,而這些資料大多都是關于重大的歷史事件,或是歷史名人之類的,很少有與地方有關的。因此,在收集有關教材的同時,也要注重本土的歷史和文化資源。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家長和學生對學業表現的關注程度極高,而教學目標僅僅在于提高學生的學業水平,以應對各類考試。受此思想的影響,中學歷史課上老師常常只把歷史知識傳授給學生,讓他們被動的接受,而忽略了他們的主體性,長此以往,會讓他們對歷史學科失去興趣,甚至產生厭學心理,從而對中學歷史教學的開展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家長和老師都會覺得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大,對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也不夠重視,使他們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無法得到很好的鍛煉。
在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把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與教育資源結合起來,逐步提高初中生的人文歷史知識和人文素質。鄉土文化和歷史資源是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的,教師可以把它和教育內容結合起來,將此運用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師可以將鄉土文化資源應用在把課前的學習當中,還可以將鄉土文化資源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或者把它運用到課后的復習當中,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鄉土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但是,在當前的一些中學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沒有充分地利用當地歷史文化資源,未能充分地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在中學歷史課上,一些老師雖然利用了當地的文化、歷史資源,但大多數都是一筆帶過,只把它當作一個教學實例,沒有充分地挖掘當地的文化內涵、深究歷史意義,沒有把它與教育內容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鄉土資源的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影響到了中學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升。
我們在這里所說的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就是指:歷史故事,歷史人物,傳說,風俗習慣和風景。這些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形成,是長期發展過程中的積累。因此,要使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就要求教師要對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有足夠的認識,并能將這些資源靈活地運用到中學歷史教學當中,從而使其更好的發揮作用。但是,當前一些中學歷史教師對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認識還不夠深入,為了更好地發揮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作用,教師應該多向有關歷史的學者咨詢,以增強對當地歷史文化資源的認識,使其在教學中發揮自身的優勢,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利用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教學,既能豐富中學歷史的教學內容,又能拉近歷史學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抽象的歷史知識更為具體。鄉土歷史文化資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中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注重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價值的開發,并將其運用到教育教學當中,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歷史素質,幫助初中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比如,老師在解釋“靖康之變”的時候,可以引用岳飛說的一句話:“直抵黃龍府,與諸軍痛飲耳。”這里所說的“黃龍府”,指的是如今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它曾是遼、金兩代的軍事和經濟中心,也是中國的重要城市。1127 年,宋朝徽和欽二帝被金兵生擒,曾經被關押在這里。老師們可以用地圖向同學們顯示“黃龍府”的位置,讓同學們更深刻地體會宋朝徽和欽二帝的悲劇故事。同時,老師還能指導學生們與岳飛的斗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靖康之變”的認識。它不但豐富了歷史課的教學內容,而且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中學歷史課的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在中學歷史課上,雖然課堂上的理論教育很重要,但是在中學歷史課上,教師也應該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社會實踐能拓寬學生的眼界,加深對有關知識的認識和印象。為讓同學們更好地理解當地的歷史和文化,教師要積極地組織他們參與當地歷史、文化有關的社會實踐,把教育內容和社會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以實現教育目標。比如,老師在講述“三國”的同時,還可以組織同學到與“三國”有關的歷史遺跡去游覽,同時,在參觀的時候,還會給學生們講解一些歷史方面的知識,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地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從而提高他們的歷史文化素養。初中生對歷史遺跡的興趣,遠遠高于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幫助學生發現,歷史學科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同時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所具有的樂趣,對于這些古跡的參觀,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實現當地特色鄉土文化資源和歷史學科的進一步融合,有利于初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
初中時期的歷史教學任務是比較繁重的,很多教師未來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只注重對歷史知識的講解,而忽略了對歷史知識的認識和應用,這樣模式下學生學到的知識較為單一和獨立,很少有學生會將學科和現實聯系起來,無法從現實生活的角度上來理解歷史知識,體會其中的深意,無法達到學史明智的教學目標。教師在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采用傳統模式下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未能將自己和學生放在平等的課堂位置上,習慣了以“老師”的身份指導學生學習,這種教學方式有悖于“素質教育”的思想,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想提高中學歷史教育的有效性,就必須充分利用當地的歷史資源,讓學生在學習教科書內容的同時,對當地的歷史資料進行解讀,從而提高對當地的歷史資源的使用。比如,老師向學生解釋《鴉片戰爭》時,可以從鴉片戰爭的原因、后果以及對中國產生的影響等方面進行講解。有了這些基礎的講解之后,可以通過對廣東省虎門鎮的歷史文化資源的解讀,讓初中生更好的認識到鴉片戰爭的發源地,再從虎門銷煙的過程和內容入手,使他們能夠充分地掌握和應用這些知識,從而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此外,在向同學們介紹虎門的地方歷史資料時,還可以向同學介紹廣東省的歷史資料,借此讓學生了解廣東省的發展歷程,進而了解中國近代史的由來,讓他們建立正確的愛國主義觀念,并糾正他們對歷史的錯誤看法。
初中時期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他們對于大片的文字性內容不感興趣,對于課堂上枯燥的理論學習較為厭倦,很多學生對歷史教師所講的內容存在著一定的抵觸情緒,這種心理狀態會影響到中學歷史教學的有效實施。因此,在講課過程中,教師要明確一點,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教師要多關注學生,觀察學生的心理變化,并適當地應用豐富的教學技術,使學生對歷史課堂產生濃厚的興趣。舉例來說,在《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鼓勵同學們在課堂上收集關于宋代各地區的鄉土歷史材料,以領略宋朝的人文風貌和文化內涵。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他們所搜集到的內容,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當老師向他們解釋相關的內容時,學生會認真聽講,從而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另外,老師也可以用當地的歷史元素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老師們在教授《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的過程中,也可以向同學們介紹臺灣古代的地方歷史,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老師也可以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了解到他們的心理變化,從而對他們進行適當的指導,為學生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
初中歷史教材中的內容是十分有限的,單靠教材中知識點的學習,很難讓學生掌握到豐富全面的歷史知識,再加上現實條件的制約,當地的歷史資料缺乏,學生能學到的內容很少,這種情況既不利于教師充分利用當地的歷史資源,也不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隨著時代的發展,學生對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課本上的知識早已無法滿足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因此,教師要充分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積極引入多媒體教學,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本土歷史資料比如,老師在講解《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這一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學,讓同學們了解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特色和文化發展情況,從而激發學生對歷史文化、人文風俗的理解,從而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此外,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同學們播放一些畫面,比如,老師在講授《外交事業的發展》的時候,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們播放一些關于外交的照片,通過這些照片,學生們就能從這些照片中看到我們在外交上的成就,從而提高他們的民族榮譽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通過這種方式,再向學生介紹當地的典型地區,使學生會專注,記住相關的例子,從而推動中學歷史課堂的建設。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可以將教材中枯燥的文字信息,變得生動直觀,可以帶給學生視聽上的沖擊,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信息化手段的應用,可以在互聯網上找尋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這樣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真實的感受歷史事件,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初中生歷史素養的進一步提升。
歷史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歷史事件都是按時間順序排列的,它們的前后關系是相互關聯的。同時,歷史學也不只是一個純粹的理論性問題,它還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并且與當地的歷史和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為了讓學生全面了解和吸收歷史知識,將地方文化資源有效地應用到歷史教學中,歷史教師必須具備很高的學科素養和建構歷史知識體系的能力。一是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當地,了解和把握地方文化的發展過程,擴大自身的知識范圍;二是要多收集一些與地方歷史相關的材料,通過歷史趣聞、歷史典故等,將這些材料在適當的時機插入到歷史課堂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三是與其他歷史教師共同備課,探討、總結目前歷史教學模式的優缺點,及時發現不足,進行調整。我們在這里所說的教學模式轉變,不僅是對教育方式的改變,更是對學生的學習方式的改變。在課堂上,老師要用互動的方式和學生進行歷史事件的討論,并引導他們進行調查和分析。同時,要合理利用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將全國重大歷史事件與當地“小歷史事件”聯系起來,轉變學生消極的學習狀況,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從而實現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鄉土歷史文化資源比較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所以學生也更加容易感知其中的內容,但是大多數學生對于鄉土歷史文化資源的了解比較膚淺,所以他們具備有強烈的探索欲望。家鄉的鄉土文化,當地的名人名事以及過去輝煌的歷史,都是老師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歷史的獨特教材。所以說,鄉土歷史文化資源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初中歷史學習當中,學生需要總結歷史事件,從中吸取教訓,并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鄉土歷史資源在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幫助學生了解鄉土歷史的內涵,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帶給學生良好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感受當地的文化特色,了解古代文明所具有的魅力,從而打開學生的眼界,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