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伊茹
(慶陽市鎮原縣華夏未來天人智慧幼兒園 甘肅 慶陽 744500)
幼兒創意美術課程的教學目標應當以培養幼兒表現力,創造力以及想象力為主,教師設置的教學內容,采用的教學方法,要時刻體現生本理念,立足幼兒身心發展規律,提高幼兒幸福感。在將創意美術課程與游戲互相融合時,教師要從游戲規則的設定,游戲材料的投放,游戲環境的創設等角度做好準備工作,真正凸顯課程游戲化理念在學科教學中的引導作用。
3 到6 歲的幼兒對美術的認識通常呈現從涂鴉期慢慢轉變為抽象期的特點。美術課上,多數幼兒喜歡涂一涂畫一畫,雖然幼兒的專注力較強,但對于色彩的搭配以及圖畫的構建能力比較缺乏,這是由于幼兒年齡的限制以及生活經驗的缺少,使得幼兒認知水平較低。開設創意美術課程時,教師往往會為幼兒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或幼兒比較喜歡的現象,材料,知識,再借助趣味生動的游戲,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科學系統的教學環節還能讓幼兒逐步培養對美術知識的興趣,并且輕松愉悅的繪畫氛圍更有助于幼兒綜合能力的提升[1]。
教學相長是現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在幼兒學習創意美術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也會在課程設計,課程組織,游戲策劃中實現執教能力和職業素養的不斷提升。通過投放多種多樣的材料,設計趣味生動的游戲,幼兒可真正體會到自由創作的樂趣,教師也會不斷觀察幼兒的學習行為,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并通過總結持續優化教學模式,讓自身的教育理念更加先進,教育素養更加完善,且美術教育功底也相對更加扎實。為了保護幼兒的天性和自尊心,教師通過大膽創新,尋找更加新穎,更加獨特的教學方式,循序漸進指導幼兒創作出符合個性特點的作品,這些作品也能為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調整提供更多參考。
創意美術課程是大多數幼兒園均開設的課程,但受到幼兒園管理者的重視程度,教師的教學水平以及環境等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幼兒園開設的創意美術課程質量各有差異。將創意美術與課程游戲化理念互相融合,有助于幫助幼兒園打造特色課程,提高影響力,保證生源質量和數量。教師借助集體備課,集體教研等的形式,探尋創意美術與游戲融合的各種形式,并將其形成具備可復制性的教學體系,再將其共享,可提升整個幼兒園創意美術教學水平。在園本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會根據教學經驗持續補充新型游戲,增加新的教育資源,讓幼兒園創意美術課程持續煥發新的活力,從而有效推動幼兒園可持續發展[2]。
在傳統創意美術課堂上,教師并沒有重視游戲的融合,只將教學與游戲獨立開展。例如,課堂導入環節,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和幼兒一起進行與教學無關的游戲。當幼兒的注意力無法持續集中時,教師也會借助游戲轉移幼兒注意力,但這樣的游戲與具體教學毫無關系,幼兒并不能獲得完整的學習體驗。在現代教育理念中,創意美術課程的開展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培養幼兒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將其與課程游戲互相融合,可使創意美術教學內容得到豐富,教學資源得到拓展,幼兒會非常期待每一次創意美術課程,教師也會真正解讀創意美術課程改革的具體要求。
幼兒在學習知識時離不開環境的影響以及教師的指導,良好的師幼關系會讓幼兒放松心情,積極配合教師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創意美術課堂開展過程中,若教師只采用灌輸式的講解方法,帶領幼兒按部就班臨摹作品,幼兒無法與教師,無法與其他幼兒展開交流和互動,對于課程的學習興趣必然也會受到影響。而將創意美術課程與游戲互相融合,幼兒會在趣味的游戲中與教師產生更多互動,獲得教師更多關注和鼓勵,教師也會將自己的教學重點向關注幼兒發展傾斜。在此過程中,幼兒自身的交際能力,合作能力,觀察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均會得到提升,教師也可與幼兒共同參與到游戲中,發展師幼關系。
將創意美術課程與游戲互相融合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既要關注課程教學目標能否順利完成,又要關注幼兒在游戲中是否能夠獲得提升。因此,教師要從備課過程做好充足準備,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預判,并借助教育機智及時解決。但通過觀察現階段一些幼兒教師開展的美術與游戲互相融合的活動可發現,教師對幼兒的創作行為,游戲參與,出現高頻率管控和過度干預的問題。例如,一些幼兒并未按照教師的要求創作美術作品,教師就會過度引導,卻忽略幼兒自身的想法。尤其是在公開課或示范課開展過程中,教師的講解時間遠遠大于幼兒自主創作時間,即使有游戲的融合,幼兒也難以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創意美術課程的核心在于創作,教師需要引導幼兒不斷觀察,不斷思考,借助對比和交流,激發靈感,并將其付諸實踐。整個過程與游戲互相融合,旨在培養幼兒多角度思考問題,感受美術創作的樂趣,為此,教師選擇的活動內容至關重要。但一些幼兒教師在開展創意美術課程,設計游戲時,并未凸顯出新意,不斷重復幼兒之前學習過的內容,這樣就很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材料有限。幼兒園管理者并未重視美術課程,因此采購的教具有限,教師無法真正發揮其作用[3]。其次,游戲開發力度較弱。每一個教師不僅承擔著學科教學工作,而且還要完成一定的教研、行政工作,不少教師反映無暇顧及新游戲的開發,也因此導致各種教學活動單一枯燥。
教學評價是引導幼兒學習和成長的主要方法,科學合理全面的評價能夠讓幼兒從多角度關注自身能力發展,并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創意美術課程與游戲互相融合過程中,教師也要關注教學評價的方式,盡可能鼓勵幼兒,表揚幼兒,借助閃光點教育,持續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但一些幼兒教師在對幼兒的活動參與,作品創作評價時,只采用結果性評價,若幼兒創作的作品不符合客觀事實或與臨摹作品有較大差異,教師就會讓幼兒進行更正或改變幼兒看法,如此一來,必然會限制幼兒想象力發展。另外,在對幼兒作品展開評價時,教師沒有發揮幼兒自己評價以及幼兒互相評價的優勢,每個幼兒只關注自己的作品,無法通過他人作品吸取更多精華。
成長在新時代下的幼兒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要保持與時俱進,這樣才能為幼兒創設更加先進,更加前沿的創意美術課程。但通過調查當下幼兒園教師的教學水平可發現,在幼兒園內,承擔創意美術課程的教師并不是科班出身,往往一名教師負責整個班級的所有課程,由于教師對課程游戲化教學理念解讀不深刻,在具體應用過程中,并沒有真正與美術教學互相融合。還有一些教師認為,創意美術課程的開展既費時又費力,因此也會不自主的縮短美術課時。幼兒園管理者也并未組織教師開展各種關于美術學科的培訓活動或學習活動,導致教師的教學能力止步不前,教師的課程設置缺少新意,幼兒的學習效果必然差強人意。
將創意美術課程與游戲互相融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要善于發現融合時機,創新融合形式,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果。但通過觀察教師設計的活動形式以及活動頻率可發現,不少幼兒園教師將創意美術活動設計的過于重視形式,毫無內涵。例如,一些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在帶領新一屆幼兒時,直接將之前的游戲和課程照搬過來,卻并沒有對幼兒的學習興趣,知識儲備進行了解。另外,教師只關注室內課程與游戲的融合,并沒有組織幼兒走出教室,走進自然,感受美術,這樣也會影響幼兒的情感體驗。
藝術的源泉是生活,教師在設計美術課程與游戲互相融合的活動時,要善于從幼兒的生活角度出發,引導幼兒觀察生活細節,增長生活經驗[4]。教師可根據班級幼兒的具體情況或某一時期內發生的生活現象,選擇相應場景,設計游戲活動,再引導幼兒感受美術的創作,使幼兒的作品更有新意,更加生動,更有個性。
例如,在引導幼兒開展“醫生看病”的創意美術活動時,首先教師就要為幼兒搭建具體的游戲場景,提前準備好各類醫療器械玩具模型,例如注射器,聽診器等,幼兒看到這些玩具,觀察到場景之后,腦海中必然會想到與醫院和醫生相關的場景。此時,教師就可將幼兒分成不同小組,每個小組開展醫生看病的游戲,鼓勵幼兒大膽發揮想象,自己創編對話。例如,一些幼兒模擬出肚子疼看病,一些幼兒模擬出發燒看病。當幼兒的游戲接近尾聲之后,教師可與幼兒進行總結與回顧,讓幼兒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看病的經過和注意事項。例如,一些幼兒會說“去醫院看病,應當排隊”,還有一些幼兒說“醫生像一個巨大的怪物,手里拿著一個大的針筒,追著我跑。”當幼兒暢所欲言之后,教師可鼓勵幼兒進行作品創設,將自己的想象畫出來。每個幼兒的作品各不相同,但都充滿著童趣,最后,教師還可選擇若干作品,讓幼兒說一說作品的內容。整個過程,在游戲的引導下,幼兒的課程參與積極性被有效調動,學習效果也有效提升。
大自然是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的源泉,大自然中有很多充滿奧秘,充滿神奇的元素,幼兒教師要帶領幼兒多多親近自然,感受自然中的美,使幼兒不斷豐富自己對美的體驗,提高審美能力,這樣在創作美術作品時,也才會借助良好的感知能力,創作出一幅幅優秀的,最有新意的作品。
例如,在組織幼兒開展“春天花會開”的創意美術活動時,教師就可在春天帶領幼兒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讓幼兒摸一摸小草,看一看花朵,感受一下春天的特點。例如幼兒在看到郁金香時就會聯想到“漂亮的酒杯”,看到櫻花時就會聯想到“軟軟的棉花糖”,看到迎春花時候就會想到“一條條繩子”……教師可以留給幼兒足夠的觀察時間,然后與幼兒一起進行捉迷藏等的游戲,讓幼兒與大自然親密結束。回到教室內,教師為幼兒分發各種繪畫材料,例如畫筆,顏料,海綿,棉簽,塑料繩等,這些材料對幼兒來講都非常熟悉,幼兒會不自主地將材料與腦海中的花朵產生聯想,并不斷嘗試如何才能畫出最真實的花朵形象。教師繼續用信息技術為幼兒展示不同花朵的圖片,讓幼兒進行辨認和討論。確保幼兒具備創作靈感之后,教師就可讓幼兒開展創作游戲,例如一些幼兒想到櫻花雖然每一朵都非常小,但是聚攏到一起之后,就會像一個大大的棉花球,該名幼兒就會用棉花球進行繪畫。還有一些幼兒發現用吸管可以將顏料吹開,于是開始嘗試吹成各種形狀的枝干。每個幼兒都會在自己的理解下,將春天的花繪畫的更加生動,教師可將幼兒的作品張貼在展示墻上,提高幼兒的成就感。
在傳統文化備受重視的當下,將其與學校教育互相融合,有助于拓展文化傳承路徑,使每個學生擁有更多機會了解傳統文化,認識傳統文化,并形成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優良意識。創意美術課程與游戲互相融合時,教師也要重視滲透傳統文化,將游戲精神體現其中,使幼兒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5]。
例如在引導幼兒學習我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品剪紙、年畫時,教師就可先用信息技術為幼兒播放我國著名國畫家潘天在繪畫《朱荷》的過程,幼兒會驚奇的發現,整個繪畫過程完全是用雙手進行的,荷葉由手掌繪畫,荷花用手指繪畫,幼兒也會激發用雙手創作作品的欲望。接著,教師為幼兒提供各種折紙,剪紙材料,使幼兒發揮想象力創作出各種作品。當然,教師也要讓幼兒觀看各種剪紙過程,使幼兒能夠根據已有作品進行臨摹和創造。一些幼兒不僅做出平面剪紙圖形,而且還將圖案對折并固定,設計出富有立體感的作品,整個過程,幼兒不僅能夠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還能利用各種材料激發創造力。
創意美術課程與游戲互相融合時,教師應當確保幼兒擁有足夠的自由時間,在這一時間段教師不能直接指導,更不能開展各種教學活動,而是按照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思想”,使幼兒調動身體各個感官,主動探究知識,主動合成知識,并在自由游戲中達到思維發散,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創意美術課程的內涵。
例如,在組織幼兒開展“拼畫游戲”時,教師就可將幼兒帶領到操場上,讓幼兒自己尋找各種拼畫材料,當然,教師也要進行示范,例如,摘一顆狗尾巴草讓幼兒用視覺觀察,用觸覺感受,用嗅覺聞一聞,使幼兒對狗尾巴草的顏色、外貌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激發更多創作靈感。在該過程的引導下,一些幼兒撿起一片橢圓形的樹葉說,“它可以做成小狗的身子”,還有一些幼兒撿起一段樹枝說,“它可以做成小船的桅桿”,還有一些幼兒將花瓣想象成兔子的耳朵……教師讓幼兒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帶回到教室中,鼓勵幼兒自主創作。期間,教師要善于觀察,盡可能減少干預時間,真正讓幼兒利用自己的情感體驗,培養創作欲望。
創意美術課程的開展不僅有繪畫、粘貼、剪貼等,同時也包含利用各種資源制作新型作品的過程,教師可利用幼兒生活中常見的廢舊資源,例如報紙,飲料瓶等,為幼兒搭建多種多樣的游戲情境,使幼兒能夠在摸一摸,剪一剪,貼一貼的過程感受材料的特征,并以此激發創造能力。教師還可有針對性地滲透環保意識,鼓勵幼兒養成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
例如在組織幼兒開展“選美比賽”的創作活動時,教師就可為幼兒投放各種紙箱、布條、玩偶等材料,讓幼兒自主選擇材料,制作出各種服裝。例如一些幼兒使用報紙為芭比娃娃設計出一套拖地長裙,一些男孩利用紙箱為自己設計出一款充滿個性的帽子……最后,教師讓幼兒觀察他人的作品,評價他人的作品,鼓勵幼兒互相學習,從而發散幼兒的創新思維。
綜上所述,將創意美術課程與游戲互相融合離不開每一位教師的高度重視和不斷創新。針對二者融合過程中所出現的各類問題,教師要始終立足幼兒發展角度,培養幼兒良好的創作習慣,教授幼兒各種創作技巧,幫助幼兒建立規則意識,使幼兒能夠在較高的興趣下感受美術學習的趣味性。教師自身也要利用工作之余不斷充電,借助先進的教育思想,提高每一個幼兒的美術造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