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在全球文化產業一體化發展的今天,電影不僅成為一門具有復雜特性的藝術,更成了全球化格局下學界重要的研究對象。目前,文化傳播語境下的電影發展呈現出多元融合的發展態勢,電影美學研究亦呈現出不同文化背景、研究路徑的碰撞與沖突。隨著“重寫電影史”的興起,許多學者將目光轉向對中國早期電影的考察。由羅琳撰寫的《文化傳播視域下中國早期電影的視覺美學》一書,在充分認識電影美學研究意義和價值的基礎上,將中國早期電影視覺風格的變化置于文化傳播語境這個更大的背景中進行審視,其通過對中國早期電影文本進行全新闡釋,詳細梳理了中國早期電影在視覺美學上的延續與變化。
結構清晰、內容詳實。全書共分為五個部分,通過分析好萊塢電影與中國、電影空間與視覺美學,為本書構建了研究基礎理論框架。作者從20世紀初中國早期電影美學風格發展的初創期(20年代初)、發展期(20年代中后期)、黃金期(30年代)三個階段進一步闡述了中國早期電影的視覺美學風格的演進路徑。在理論研究層面,本書對中國早期電影的空間進行重新詮釋,試圖呈現中國早期的電影在外國電影文化沖擊和政治環境、本土文化、受眾市場以及個人藝術理想的多重影響下,是如何組織、安排和表現空間的。在實踐意義層面,本書為中國早期電影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引起更多學者對電影視覺美學研究的關注。此外,本書的研究成果也對廣受好萊塢電影風格影響的中國電影業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對策和建議:意識到電影視覺風格民族性的重要意義。
創新性的研究視角。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每時每刻都對中國電影美學的發展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本書打破了其他傳統的基于敘事或空間政治學的電影研究思路,通過讓電影美學的研究重返電影本身,從視覺的表現形式來闡釋電影中的“舞臺式空間”,并以此為基點來對中國早期電影的視覺特點進行系統研究。以這種新的視角闡釋中國早期電影文本,梳理中國早期電影在視覺上的延續和變化,這種新的視角即本書的創新之處。
體系化的研究理論。優秀的學術研究不僅要具備系統的學理框架,豐富的數據材料,更要有牢固的、體系化的理論方法。本書以貢布里希的“圖式與矯正”和大衛·波德維爾的“電影詩學”為基礎搭建理論研究框架。此外,由于早期電影在空間視覺呈現上除了每個時期可能存在的明顯變化外,在同一時期內部基本是相似的,即貢布里希所說的“圖式”,其主要的差別可能更多地來自細節,即貢布里希說的“矯正”。因此,細節上的差別能夠體現出中國早期電影視覺呈現上的延續和變化。本書為使研究更加細致,將法國藝術史學者達尼埃爾·阿拉斯在對古典繪畫研究中所采用的細節研究法,運用到對部分中國早期電影的微觀考察中,力求從細節上來分析中國早期電影空間的視覺特點,以及它所體現出來的美學意義。
民族性的研究內容。事實上,電影自誕生以來就具備了大眾傳播媒介的屬性。電影不僅是以各種思想、不同的藝術形式展示的主要手段,也是一個民族發展歷史的影像化呈現。本書將中國早期電影視覺風格的變化置于文化傳播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正是由于在中國電影美學風格的初期發展過程深受好萊塢電影所影響,在此過程中,中國電影的美學也孕育了一定的民族性特征。時至今日,中國電影的美學雖然借鑒于好萊塢美學的風格,但是隨著電影表達方式的逐步完善與電影美學的不斷成熟自覺,中國電影美學逐漸形成自身獨特的風格,即兼容國際性表達與民族性特色。本書的重點在于針對電影文本細讀層面的剖析,于細微處建構文化傳播對電影美學的影響,以期為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及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提供借鑒和參考。
作者單位 北京電影學院視聽傳媒學院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