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紫瓊,辛 瑞
(1.甘肅中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2.甘肅省天水市中醫醫院,甘肅 天水 741000)
干眼癥亦稱角結膜干燥癥,主要特征為淚膜穩定性下降、淚液滲透壓上升,并伴有眼表損害及干燥感、異物感、畏光等眼部不適癥狀,嚴重時可導致視力喪失[1]。臨床上存在干燥感、異物感、燒灼感、疲勞感、不適感等主觀癥狀之一,同時淚膜破裂時間(BUT)≤10s或淚液分泌試驗Ⅰ(SIT)≤5mm/5min即可診斷為干眼癥[2]。我國干眼癥患病率約為6.1% ~59.1%[3]。西醫治療干眼癥以人工淚液和抗炎藥物治療為主,雖然能快速緩解癥狀,但療效不持久,且長期使用可能產生耐藥性或毒副作用。
根據干眼癥的臨床表現,本病可歸屬于中醫“白澀病”“神水將枯”的范疇。《審視瑤函·白痛》曰:“不腫不赤,爽快不得,沙澀昏朦,名曰白澀。”描述了本病的癥狀表現。現代醫家積極探索各類中醫內、外治法在治療眼表疾病中的應用,并積累了豐富經驗。隔核桃殼灸又稱核桃灸、隔核桃殼眼鏡灸,是一種以天然核桃殼為灸具的灸法,首見于清代醫家顧世澄所著《瘍醫大全》,早期主要應用于治療瘡瘍、瘰疬等病證。近代醫家受其啟發,逐漸將隔核桃殼灸應用于眼部相關疾病的臨床治療中[4]。本文從干眼癥的病因病機、隔核桃殼灸概述及相關研究、治療方法等方面淺析隔核桃殼灸治療干眼癥的特色和優勢,為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
《素問·大惑論》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中醫認為五臟六腑的精氣皆向上輸注于眼,故眼睛的功能狀態與人體整體的臟腑氣血密切相關[5]。《諸病源候論》專設“目澀候”,強調目與肝關系密切。《銀海精微》指出:“淚乃肝之液。”淚液的分泌和排泄,與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關。中醫認為干眼癥的發生發展主要與肝、腎、肺、脾四臟有關。肝藏血,血養目竅,肝血虧虛,津液不足,目睛失潤;腎為水臟,主津液,主一身之陰陽,腎臟虧虛,蒸騰氣化作用減弱,一身之津液等精微物質無法輸送至目竅;肺為嬌臟,在體合皮,最易被燥邪侵襲,耗傷津液,且肺主宣發肅降,肺臟功能失職,則津液不能宣發于目竅;脾主運化,可以運輸津液等精微物質,從而濡養目竅,脾臟病變,則運化功能減退,津液無法上歸于目[6]。中醫認為,干眼癥的中醫證型主要包括肝腎陰虛、肝郁化火、肺陰不足、氣陰兩虛等證,其中陰虛是干眼癥的主要病機,貫穿本病發生、發展全過程。
隔核桃殼灸屬于中醫灸法中的間接灸(隔物灸)范疇,是在中醫經絡腧穴理論指導下,結合中藥及灸法治療疾病的方法,因其艾灸器具類似于眼鏡,亦被稱為隔核桃殼眼鏡灸。隔核桃殼灸是一種復合療法,由中藥藥液熏蒸與艾條溫和懸灸共同發揮治療作用[7]。《醫學入門》曰:“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眼睛屬特殊臟器,眼球由眼球壁和眼內容物組成,內部也有許多結構、組織,外用藥物有時無法直達病所,針刺療法亦受到限制,此時隔核桃殼灸就能發揮自身優勢。治療時,首先將核桃殼(經中藥湯劑浸泡后)放置于患者眼部,再在核桃核凸面外圍用艾條熏灼,艾條燃燒產生的熱力可以將藥液加熱,藥力在艾灸的溫熱、滲透作用下經眼周皮膚吸收,從而作用于眼部;艾條的溫熱作用亦能對眼睛內部及眼周起到刺激作用,發揮疏通經絡、宣和氣血、開竅明目的功效。
中醫認為,干眼癥的發生與陰虛燥熱致體內及眼部津液虧虛有關,正如《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主病》言:“諸澀枯涸,干勁皴揭,皆屬于燥。”中醫治療干眼癥以養陰潤燥為基本原則[8],故浸泡核桃殼的中藥主要由枸杞子、菊花、生地黃、麥冬等藥物組成。白雪等[9]對2008—2018年中國知網收錄的149首中醫藥治療干眼癥的處方進行用藥規律分析,發現菊花、麥冬、枸杞子等滋陰藥的使用頻率較高。智亞偉等[6]對2000年后中醫藥治療干眼癥的27個養陰滋目經驗方進行分析,發現涉及中藥78味,使用頻率最高的藥物依次是菊花、枸杞子、熟地黃、麥冬。文瑾等[10]對75首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經驗方進行數據挖掘,發現古今醫家治療干眼癥常用枸杞子、熟地黃、麥冬、菊花、甘草等藥。以上研究結果均表明菊花、枸杞子、熟地黃、麥冬是治療干眼癥的主要中藥。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經,《本草經疏》稱枸杞子是治療“肝腎之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菊花辛散苦泄,微寒清熱,既可疏散肺肝二經風熱,又長于清肝明目,為治療目病之要藥。熟地黃甘、溫、潤,入肝、腎,有補腎益精、滋陰養血之效。麥冬味甘柔潤,性偏苦寒,長于養陰潤肺、清熱生津。諸藥合用,共奏滋陰潤燥明目之效。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枸杞子含有類胡蘿卜素等活性成分,能保護視功能[11];菊花具有抗炎、抗菌、治療目疾等作用[12];熟地黃有抗疲勞、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作用[13];麥冬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14]。王慧敏等[15]認為,干眼癥患者眼部經絡阻滯,精血津液不能上注于目,目失濡養,故在調整臟腑基礎上應疏通眼部經絡。艾草具有溫經通絡、祛濕散寒、活血止痛功效,艾灸的溫熱作用可刺激眼周穴位,從而激發經氣活動,調整紊亂的生理功能,發揮防病治病的作用。核桃殼有補腎之效,且含有豐富的鈣、鐵、磷等微量元素及胡蘿卜素[16]。由此可見,隔核桃殼灸可發揮艾灸及中藥熏蒸的雙重作用。呂燕等[17]將96 例干眼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接受玻璃酸鈉滴眼液滴眼治療,觀察組接受隔核桃殼灸聯合玻璃酸鈉滴眼液滴眼治療,兩組患者療程均為5周,治療5周后觀察組各項眼部自覺癥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淚液分泌量多于對照組,淚膜破裂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許娣容等[18]將100 例干眼癥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及治療組,每組50例。對照組接受人工淚液及中藥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隔核桃殼灸。治療后,治療組淚液分泌量多于對照組,淚膜破裂時間長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隔核桃殼灸治療干眼癥療效較為確切,可以改善患者淚液分泌功能,促進淚腺分泌淚液,使角結膜保持濕潤,有效緩解干眼癥。
3.1 藥液制備 選取適宜的中藥處方制備浸泡核桃殼的藥液,待中藥煮沸后,將核桃殼浸泡至藥液中4h以上。
3.2 施灸方法 囑患者取仰臥位,閉眼,將浸濕的核桃殼扣到眼睛上,凸面朝上,帶上眼鏡框灸具,并在眼鏡框外圓柱網桶支架里放置艾條,長約4cm,點燃艾條并調節放置艾條的網格支架距眼睛的距離,以患者自覺眼部微熱為度。艾灸后以眼周皮膚潮紅、微熱,眼睛自感濕潤為佳。治療時間以艾條完全燃燒為準,通常在30min以上。每日1次,5d為1個療程。
3.3 注意事項 ①治療時應先點燃艾條,確保艾條無明火后,再給患者佩戴眼鏡框灸具。②用作施灸的核桃殼必須用藥液浸泡濕潤。③浸泡核桃殼的藥液可在辨證論治后進行加減組方,煎沸后的藥液也可內服。④治療療程可根據患者病程長短、病情輕重進行調整,也可作為預防保健使用。
患者,男,47歲,2021年12月22日于天水市中醫醫院門診就診。患者自訴半年前出現雙眼視物模糊,有干澀感、異物感、酸脹、畏光,伴雙眼眼周微癢不適,癥狀每于長時間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后加重,遂自行使用珍珠明目滴眼液等藥物滴眼,使用后干澀癥狀可短暫緩解,但其余癥狀并無緩解,且干澀癥狀仍反復出現。經眼科常規檢查后排除其他眼科疾病。刻下癥:雙眼視物昏朦,干澀不爽,目燥乏澤,羞明畏光,白睛隱隱淡紅,酸脹不耐久視,久視后則諸癥加重,少寐,舌紅,苔薄,脈細數。SIT:雙眼均為4mm/5min。西醫診斷:干眼癥。中醫診斷:白澀病,證屬肝腎陰虛。予隔核桃殼灸治療。浸泡核桃殼的中藥藥液處方:枸杞子10g,菊花10g,熟地黃10g,麥冬20g,當歸10g,北柴胡10g,酒黃芩10g,炙甘草6g。隔核桃殼灸每日1次,5d為1個療程。首次治療后,患者自述眼瞼周圍溫熱、眼睛濕潤舒適。治療3日后,患者干眼癥狀便明顯緩解。連續治療兩個療程后,患者癥狀消失。
按語:本案患者視物昏朦,目內有干澀異物感,酸脹不適,SIT<5 mm,且經眼科常規檢查后無異常,故屬干眼癥范疇。肝腎虧虛,目失所養,故目內干澀不爽;陰虛火擾、眼部氣血經絡阻滯,不能上注于目,故目燥乏澤、視物昏朦,使眼部干澀難耐;久視傷血,故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后癥狀加重;舌紅、苔薄、脈細數均為陰虛之象。四診合參,本案患者證屬肝腎陰虛。針對干眼癥的病因病機特點,結合患者臨床癥狀表現,故中藥處方選用枸杞子、菊花、熟地黃、麥冬以養肝明目、養陰生津,配伍當歸養血和營,使目得血榮,柴胡可引藥入肝經,使藥達病所,酒黃芩主治上焦熱證,炙甘草調和諸藥,使藥力更持久,再用隔核桃殼灸疏通患者眼部氣血經絡,治法合理,收效良好。
筆者通過臨床實踐及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后,認為隔核桃殼灸治療干眼癥有以下特色和優勢:①艾灸是臨床上應用廣泛的中醫外治技術,但眼部皮膚嬌嫩,易燙傷,且眼睛屬于特殊部位,并不適宜直接施灸;核桃殼與眼睛外形相似,隔著濕潤的核桃殼進行艾灸可以較為有效地避免患者被燙傷,也能減少艾煙直熏眼睛。②隔核桃殼灸具有中藥熏蒸作用,可刺激眼周穴位,激發氣血流動,也可將藥液緩慢滲透至眼部周圍,促使淚腺分泌淚液,使角結膜保持濕潤,從而緩解干眼癥狀。③用核桃殼罩住眼部有助于促進局部氣血循環及藥物吸收。④眼周分布著睛明、攢竹、四白、瞳子髎等穴位,隔核桃殼灸可以對以上穴位產生溫熱刺激作用,促使淚腺分泌淚液。⑤隔核桃殼灸的治療過程創傷少、痛苦少,可以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易被患者接受。目前,隔核桃殼灸治療干眼癥的臨床研究報道較少,表明該療法尚未廣泛應用于臨床,因此今后需要開展大樣本、多中心的臨床研究,進一步驗證該療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便推廣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