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冰
黔南州生態環境應急和宣教中心
黔南州山高水高,多處為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諸河流的源頭。不少河流穿行于巖溶發育地帶的溶洞之中,忽出忽入,時現時隱,明河與伏流緊緊相連,降水較多,巖溶發育地區,裂隙滲漏嚴重,汛期水污染環境事件發生的隱患較大。近年來黔南州逐漸加大新能源產業基地工業的扶持力度,磷化工企業增多,水環境污染事件需要進一步得到關注和重視。健全水污染突發環境事件應對工作機制,規范水污染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程序及環境損害評估有重要意義,能夠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最大程度減輕水污染突發環境事件對環境和生態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安全,促進黔南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在我國環境治理過程中,河流污染問題始終是重點工程,通過嚴格的控制環境保護與維護解決河流水污染問題,以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F階段河流水污染事件頻發,對于沿河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自然生態等產生巨大的損害,如2005年我國銅梁縣發生一起重大的河流污染事件,久遠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煤焦油儲存池被人為開閘,導致約五十噸的煤焦油排放入久遠河中,造成嚴重的污染;2010年我國酉陽縣天雄錳業有限公司出現錳渣場塌陷情況,大量的錳渣排入溶溪河中,造成嚴重的污染;2012年修文縣興達公司洗礦廠渣漿外泄事件;2018年宏泰偉業公司因雨污不分導致污水滲漏重金屬污染事件……各類河流水污染觸目驚心,造成嚴重的影響,甚至各類有毒物質通過生態環境進入到人體中,造成慢性中毒情況,因此必須加大對河流水污染重視力度,合理進行控制,采取有效的措施應對,以降低其污染危害,滿足當前發展需求。
河流水污染產生的危害較大,污染范圍較廣,因而在處理過程中應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應急處置,從不同的層面開展,盡可能早發現、早治理,尤其是對于該類污染來說,污染蔓延較快,時間越長事態越嚴重,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應急處置,及時解決問題,并從根源上控制,以避免出現后續污染問題,消除污染源頭。
第一,準確開展污染源溯源??焖俨檎椅廴驹椿蛐孤┰矗ㄟ^關閉、封堵、收集、轉移等措施,切斷污染源或泄漏源,通過其污染傳播途徑開展分析,對污染源頭進行合理控制,進而避免污染出現蔓延情況。當污染物出現泄漏情況時,通常其污染物受地形因素影響,并隨著地形地勢進行蔓延,如經過地表、土壤、地下徑流、地表徑流等,如果未能及時進行控制,將造成污染范圍進一步擴大,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當河流水污染問題突發時必須第一時間進行相應的污染源切斷,從源頭上進行控制,截斷其污染途徑,避免污染擴散。
第二,科學設置應急監測方案。根據水污染突發環境事件污染物的擴散速度和水污染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地的氣象和地域特點,確定污染物擴散的范圍和濃度,布設相應數量的監測點位和頻次。根據監測結果,綜合分析水污染突發環境事件污染變化趨勢,并通過專家咨詢和討論的方式,預測并報告水污染突發環境事件的發展情況和污染物的變化情況,作為水污染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決策的依據。
第三,現場污染情況調查。明確河流水污染突發事件情況,尤其是靠近居民區附近的污染,必須對其污染情況進行調查,分析污染區域實際情況,針對污染類型與原因進行分析,由相關專業人員進行區域巡查,政府機關與部門配合,并集合環保、公安、交通等相關的部門徹底排查污染情況,最終設計出合理的解決方案與措施,開展應急保障,維護社會穩定。
第四,對后續污染進行合理的監測。對于現階段的河流水污染事件來說,其污染通常情況下呈現出多發展態勢,污染問題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各方長期努力的艱巨任務,且河流水污染通常伴有較多的隱患,如對人們日常生活影響較大,威脅人們身體健康,對于土壤與河流的影響甚至需要幾十年、上百年才能完全恢復,單純解決污染問題、切斷污染源并不能起到根本作用,需要進行合理的后續監測[1]。
第五,科學開展污染水體處置。對于當前的河流水污染事件來說,在進行污染處理過程中通常以物理、化學等方式進行水體處置,如常見的底泥疏浚、河水抽取、維度河道等屬于物理方式,絮凝沉淀劑、藥物投放等屬于化學方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方法選擇。物理方法通常較為簡單,但其整體的成本較大,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化學方法主要是通過藥劑化學反應清除污染物,形成非污染物,達到清除污染的目的,但在處理過程中容易產生污染殘渣、化學處理劑沉淀情況,現階段在進行污水處理過程中通常選擇化學與物理方法結合方式開展圍堵,后續運用化學試劑進行處理。
河流水污染問題是現階段我國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面臨的問題,也是當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其污染問題不僅影響社會和諧穩定性,還造成當前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引發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對人們身體健康產生影響,需要加大重視力度,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處理,盡可能降低河流水污染危害,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第一,圍堵河流是現階段河流水污染控制的常見應急措施,該方式通常被應用于河道較為狹窄、河流狹窄區域,作用效果較為明顯,通過在河流的下游建立相關的圍墻或土壩方式處理,也可以直接利用河流堤壩的優勢阻擋污染物,其目的在于對污染物的擴散產生一定的阻擋作用,減緩擴散速度,最大程度控制污染物蔓延,減少下滲,減小污染范圍,以達到預期的控制目標。在處理過程中,如果其河流流量較大,則可以適當選擇物理沉淀或吸附劑進行污染控制。
第二,進行上游來水切斷或上下游泄水量控制,該方式是當前常用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地減緩污染擴散。該方式主要在污染的上游建立堤壩,通過地形優勢對其污染進行控制,有效地控制污染范圍,降低污染危害。也可以通過河道蓄水、河庫方式進行控制,保證污染控制在可承受范圍,利用切斷上游污染可以有效地減少下游污染,為后續的應急處理提供更多的時間,保證其污染問題的后續處理有序開展。該方法在處理過程中通常需要以堤壩進行輔助,因而其對于河水流量要求較高,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相關的控制,監測河流流量變化[2]。
第三,進行相關的吸附攔截,該方式是當前應急處置的常見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河流水污染情況,降低污染物影響,且操作簡單便捷,處理較為高效,原理簡單,利用其方法優勢可以有效地進行水體與污染物迅速分離,達到處理污染的目的。通常情況下,現階段河流水污染攔截中其吸附劑主要是以吸油氈、稻草、活性炭等,利用其吸附劑的優勢控制,但在處理過程中需要定期更換吸附劑,如果長期使用可能造成整體的效果降低,甚至影響其水質,需要根據實際的河流水污染處理情況定期進行更換,以發揮出其自身的作用[3]。
第四,根據污染物不同性質開展相關的化學處理,現階段常見絮凝沉淀劑與處理劑投放,該方法的原理在于運用化學試劑的性能將其與污染物進行反應處理,生成固體沉積物,利用該方式清除污染,操作簡單便捷,整體的污染清除效果顯著,但受該方法自身的性質因素影響,處理過程中容易出現污染遺留情況,造成二次污染,甚至相關的化學試劑可能對周邊的環境、生物、植物、土壤等產生影響,需要加大重視力度,慎重使用該方法。工作人員在處理過程中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河流水污染評估,分析其污染情況,對使用的化學試劑開展調查,明確其是否可能對當地的生物、植物、土壤等產生污染,以降低河流水污染處理中的二次污染風險,保證生態系統穩定。
河流水污染事件環境損害評估是當前河流水污染處理的重要內容,在進行處理過程中可以靈活對其環境污染情況進行分析,運用科學的方法對損傷的環境進行修復,并運用法定的措施量化評估過程,以此來達到預期的控制效果。在開展相關的環境損害評估過程中需要保證相關的環境損害鑒定評估員機構科學開展獨立工作,避免受到其他機構或因素影響,保證其評估結果的精準性。在評估過程中可以靈活運用訪談法、分析法、應急檢測法、基礎資料分析法以及相關的現場勘測法等,明確河流水污染情況,保證后續的治理工作有序地開展。
在進行收集資料分析過程中,需要根據收集的數據信息明確其區域的水文、氣候、地質、土壤、環境、生物多樣性、污染類型等開展分析,結合實際情況以及相關的參考資料進行評估。對其應急檢測結果開展分析,做好相關的數據信息統計處理,建立數據信息庫,根據其數據統計結果進行河流水污染事故影響程度分析,預測其河流水污染事件可能產生的后果以及潛在風險,便于后續對河流水污染處理以及相關的恢復措施處理。
訪談調查也是現階段獲取相關數據信息的主要方式,該方式是指通過對當地區域的走訪調查開展分析,利用周邊的群眾反映掌握相關信息,明確河流水污染事故的時間、原因、地點等,綜合開展分析,為各項處理措施提供良好的信息參考。在該過程中。合理的現場勘查是不可缺少內容。了解整個事件的過程,可以靈活運用相關的儀器設備輔助,運用相關的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法進行,也可以運用相關的方式進行樣品采集,保證其結果的精準性。損害監測是現階段現場勘查的重點,也是不可缺少內容,對污染區域的成分開展分析,明確污染的原因以及可能產生的危害,實時進行監測,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在進行環境評估程度中需要根據相關的污染標準開展分析,其污染標準是現階段國家恒定的污染指數標準,其相關的污染一旦達到指標標準范圍,則需要及時采取有效的應急措施開展處理,以保證其滿足實際需求。但受傳統污染評估程序因素影響,其自身涉及的內容較多,流程較為復雜,審核標準過于繁重,導致其難以及時對污染問題進行處理,容易出現延誤情況,造成污染源蔓延,影響最終的污染處理效果。現有的評估路線包含多個流程,首先進行相關的污染源取樣,將其遞交給委托方進行相應的檢驗,明確其水質情況,檢驗人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關資料查詢,做好相應的走訪考察與詢問,對獲取的數據信息開展相關的分析,保證數據信息的精準性。對相關的污染問題進行判斷,該判斷不是單純的根據簡單數據與少量取樣進行評估,其樣品與數據并不能作為污染問題的唯一標準內容,而是需要綜合開展分析,考慮各項因素影響,并進行實地考察,作出最終的結論。一旦相關的判定中明確其受到污染,則需要及時對相關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表現以及相關的關聯性開展分析,尋找污染源頭,進行針對性處理,以保證其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滿足現階段的河流水污染處理要求。一旦明確河流水污染源,需要及時進行相關的污染監測,對其污染產生全面的了解,分析污染源污染情況以及危害,針對性控制,選擇符合要求的污染擴散控制方法,有效地落實各項處理措施,做好相應的環境評估,發揮出污染監測的作用,針對性開展應急處置程序,達到河流水污染處理目的。
綜上所述,經濟的繁榮發展導致我國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尤其是河流水污染事件頻發,對當前生態環境以及人民日常生活造成較大影響,為有效地降低河流水污染損失,保證其污染的環境得到有效的治理與恢復,需要加強對河流水污染的應急處置,通過合理的應急處置程序與措施解決問題,盡可能將其污染范圍控制在最小范圍,開展相應的環境損害與鑒定評估工作,對污染源頭開展控制,追究污染者的環境責任,根據河流水污染特點以及相關的河流情況制定完善的處置方案,有效應對當前的污染,以促使我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