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晉芳
(忻州市規劃事務中心,山西 忻州 034000)
國家與住建部門自2020 年就頒布了相關通知,為了對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進一步強化,對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關鍵內容予以了明確。此通知指出,必須對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期間一切“求怪、媚洋以及貪大”的現象從根本上予以消除,堅定文化自信,將城市內涵及城市精神充分體現出來,延續城市文脈,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風貌。如何對城市建筑風貌進行合理的管控,提升城市品質,實現城市建筑與自然的和諧,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自文藝復興開始,國外一些國家愈加重視城市的美化,例如佛羅倫薩城市建設、英國城市公園運動,推動了景觀風貌破壞后城市逐漸向生態文明的轉型發展,使城市更加美化。一直到20 世紀70 年代,城鄉景觀風貌保護政策的逐漸完善,德國逐漸落實城市風貌規劃,以此來解決城市景觀風貌中傳統規劃的弊端,不僅對建筑立面與街巷實施了更為細部的管控,還將修建性及控制性詳細規劃內容深入落實在了建設高度與強度方面[1]。
在國內縱觀我國各城市發展情況而言,武漢市在建筑風貌管控區域詳細規劃了公共空間、重要功能等區域;海口為了突出風貌管控重點,打造了具有國際化級別的濱江濱海花園城市,重點規劃了門戶節點、濱海以及濱江等各個關鍵區域;拉薩市將建筑細化管控內容深入落實在了各要素邊界,包括山水邊、主街邊以及遺產邊等各個要素界面;宜昌市在風貌管理期間,頒布了《管控指導意見(試行)》文件,為城市的建筑設計提供了可行的意見。
從上述內容中可以發現,在城市風貌管控期間,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建筑風格控制方面的要求多為屋頂、色彩、面寬以及風格等,主要是利用風格控制,將時代建筑特征與自身特色充分彰顯出來;利用界面控制,防止出現“一堵墻”的現象,保證城市內能夠構建一個良好的視覺環境;利用建筑組合的科學規劃管控,打造城市完整空間形態,體現城市肌理。
(1)風貌未做到明確分區。現階段城市建筑風貌過于單一且重復率高,缺少有序引導,致使建筑風貌分區不顯著。
(2)建筑風格協調性不高。因為傳統歷史風貌街區附近受城市快速革新的影響大量房屋新建,造成整個街區建筑風格無法協調。
(3)建筑形態不夠美觀。在一些城市,建筑造型十分怪異、布局缺乏規則,難以與周邊環境相互協調;還有一些建筑過于單一呆板,層次變化不明顯,缺少起伏有致的梯度變化;另外,部分建筑色彩搭配不適宜,選取的材質也較為劣質,屋頂裝飾造型設計十分突兀[2]。
(4)地域特色不彰顯。地域特色的建筑符號、色彩、材質的不當使用,使得建筑缺乏地域特色。
(5)整體秩序偏亂。從宏觀看,城市疏密不顯,市區建設過于平均化,空間連綿發展,城綠未能交融,沒有形成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間格局。從微觀看,各類廣告、牌匾、樓體標識、樓頂字在設立管控上缺乏系統性[3]。前端審查批準涉及資規、審批、城管等部門,后端監督執法權分散在轄區城管執法隊伍,導致在強化秩序感與增加豐富度的關系處理上拿捏不準。
(1)建設單位的訴求。由于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所以一些建設單位比較重視建筑高度、建筑占地面積以及容積率等方面,使得同一區域建筑無論是高度還外形都如出一轍,造成建筑風貌毫無美感與層次感。
(2)設計師水準不高。對于建筑外立面,一些設計師并未做到全面考慮,未能提前考察建筑周邊環境,導致建筑難以與周邊環境協調,尤其是立面的空調機位缺乏規則,雜亂無章,并且存在與當地傳統素雅建筑嚴重撞色等問題。
(3)建筑風貌管理效果不理想。由于管理部門在實際管理期間,并沒有相關明確的條例,導致建筑風格五花八門,在建筑色彩、高度以及面寬等方面難以做到規范化、標準化。
加強城市和建筑風貌管控需要找準短板、精準施策,在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配套執行及監管機制,加強基層管理機構對城市風貌管控的執行能力,城市和建筑風貌的管控機制、技術要求、控制引導和城市開發建設方式轉型等方面尋求突破。
(1)強化法制保障。借鑒武漢、海口等地區的風貌管理經驗,同時充分考慮實際情況,通過制定出臺《城市建筑風貌導則》《城市建筑風貌管控指導意見》等措施保障對城市和建筑風貌的合理管控[4]。
(2)建立風貌管控領導機構。成立城市建筑風貌管控領導機構,統籌整合資規、城管和住建等相關部門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職責,搭建城市設計和風貌管控政策體系、管理規程及技術導則,對城市設計、城市建筑風貌進行頂層設計和把關。
(3)探索建立城市總建筑師制度。應該由政府直接指派總建筑師,主要是起到對建筑風貌管理的監督指導作用,可由建筑設計大師擔任,其擁有高威的專業話語權。
(4)建立風貌技術專家組。重視人才隊伍的建立,可由公共藝術設計專業、園林景觀設計專業、建筑設計專業、城市規劃專業以及城市設計專業等各方面專家人士組成,并在城市風貌管理中,將各位專家人士具有的技術智囊、決策參謀作用充分發揮出來[5]。
(1)管“保護”。深入挖掘歷史建筑和歷史風貌的文化價值和內涵,構建完善、健全的建筑保護管理檔案,并將房屋交易系統、歷史文物管理保護系統以及城市建設保護規劃等體系融入其中,使其更加完善。同時,重視對歷史風貌保護范圍及相關事項的全面梳理,加大宣傳力度,明確保護管理清單,將有關責任落實到每一個責任人,尤其是施工單位、建筑所有人,簽訂承諾書,落實自身保護義務,做到事中、事后嚴加監管。
(2)管“更新”。從對現有城市和建筑風貌進行修復、提升的角度入手,對城鄉歷史文化資源和綠地、濕地、山體、水系等開展摸底調查。以城市風貌問題突出的典型區域為重點,研究制定城市和建筑風貌修復計劃,列出修復目標和具體任務,以項目清單的形式開展修復工程。
(3)管“設計”。系統性的運用城市設計方法,構建城市與建筑風貌系統的整體結構框架,并對風貌構成要素進行有主從、有重點的協同管控。健全完善管控體系,通過對建筑高度上限、建筑高度層次、建筑面寬、建筑立面、建筑屋頂、建筑色彩、建筑材質、建筑綠化等方面提出管控通則,規范引導全城建筑風貌[6]。
(1)強化城市總體風貌塑造。編制市、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應充分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深入分析區域自然、歷史、人文環境特征,研究當地生產、生活、生態的總體功能關系,依據自然環境特征和城市發展脈絡,對全域全要素特色資源進行識別和評估,明確區域整體特色定位。在城市建設期間,要注意對歷史文化、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科學處理,不可胡亂占地、改變河流以及削山填湖,最大程度降低對自然系統的破壞。
(2)強化重點地區風貌塑造。明確重要地標、觀景點和景觀視廊,完善高度分區、天際輪廓線、山脊線、水岸線等導控要求,構建整體有序、豐富多元、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城市空間。按照15min 社區生活圈要求,合理配置公共空間和服務設施,注重場所營造與活力培育,明確建筑體量、界面、風格、色彩、屋頂形式等要素管控要求,制定建筑高度、退線、高寬比等控制指標,優化建筑形態。
(3)強化建筑風貌塑造。建筑設計應落實城市設計和詳細規劃的管控要求,細化對建筑布局、體量、材料、色彩、細部裝飾、屋頂、底層與入口以及附屬物的管控,體現本地文化特色、歷史文脈和時代精神,避免盲目抄襲和脫離地域特點的建筑風格。
(4)嚴格管控超限和大型城市建筑。合理布局城市防災避災空間、應對突發事件的緩沖空間,提高防災和抗風險能力,增強城市安全韌性。嚴格限制新建100m以上的高層建筑應充分論證;加強對其他超限建筑工程管控;加強對政府投資重大城市建筑項目的管控。
(5)完善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制度。首先,實行城市設計備案制度。總體城市設計要與市、縣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同步編制,相互銜接融合。城市設計的主要內容應納入本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信息系統。歷史文化街區的城市設計應與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同步編制,按程序批準后報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和省國土空間規劃委員會備案。其次,實行建筑設計方案備案制度。各類國家級保護區及影響區域內對景觀和風貌產生重大影響的建筑以及市區的體育場館、展覽館、博物館、大劇院等超大體量公共建筑,其建筑設計方案經審定后按程序報住房城鄉建設部備案。最后,落實建設工程設計方案審查制度。各地在組織建設工程設計方案審查時,要嚴格落實城市與建筑風貌控制引導要求。對不符合城市定位、規劃、設計要求的,或專家意見分歧較大、公眾爭議較大的,不得批準建筑設計方案[7]。
(1)科學引導城市建筑風貌設計。針對城市風貌“千城一面”的問題,要加大力度引進一批有情懷、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筑開發企業,按照優質優價、質價相符的原則,鼓勵和引導建筑開發企業引進高水平的設計單位,加強對建筑風貌設計階段的把控和投入,重點關注城市建筑使用功能及性能安全,切實提升城市建筑的溫度和品質。
(2)優化城市建筑風貌審查流程。在設計方案審查前增加對城市設計、城市建筑風貌內容的前置審查環節。對于重點片區、標志性重大項目的城市建筑風貌設計,由建設單位邀請技術專家對城市設計和城市建筑風貌進行咨詢和審查把關。其他片區和項目的城市風貌、城市設計及建筑方案按專業分類由相應專家進行技術層面的審查把關[8]。
(3)以專業審查促管控水平提升。動態化調整完善城市設計專業審查內容,建立城市設計專家團隊,對總體城市設計、重點地區城市設計、專項城市設計開展分層審議和決策,對重點地區建筑、景觀、公共藝術設計和歷史文化街區內建設項目設計明確審查重點,通過監督指導促進城市特色風貌管理水平提升。
(4)創新設計方案優選機制。吸引高水平設計單位和設計大師參與城市和重要建筑設計。鼓勵省內設計單位與國內外知名設計機構合作開展城市與建筑設計。重要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要通過公開競標等方式優先選擇設計單位。推動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領域的運用,建立城市設計管理和建筑設計方案審查輔助決策系統,提高決策科學性和效能。
(5)以強化監督管理。省住房城鄉建設廳會同省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廳等部門要加強對全省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工作的監督指導,組織開展實施情況評估。對建筑設計方案突破底線、風貌管理工作不力和建設面子工程、形象工程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單位及責任人員要依法依規追究責任。
(6)強化公眾參與。完善公眾參與制度,在城市設計、重要建筑設計方案編制審批過程中,廣泛征求公眾意見,不斷完善信息公開、意見征集、決策參與反饋等機制,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工作的良好氛圍。
通過加強城市與建筑風貌管理的研究,能夠在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中加強城市設計的引導作用,建立以城市設計為引導、建筑風貌為管控重點的城市與建筑風貌管控制度,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兼顧,對于塑造和諧宜居、安全韌性、富有活力、文化厚重、特色鮮明的現代化城市具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