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維

理實結合的場景化教學,讓學生“所學即所用”。
“除了提供有競爭力的薪資,企業還提供完善的福利、假期。”作為一名藍領,21歲的王韜杰對現狀很滿意,“成了媽媽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去年6月29日,王韜杰入職歌爾,目前的崗位是非標設備調維技師。雖然僅入職一年多時間,他卻有著明晰的職業規劃。“未來3至5年,爭取成長為團隊骨干,并努力成為領域內的專家。”這是他為自己設定的“小目標”。
王韜杰就職的歌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6月,總部位于山東濰坊,是全球布局的科技創新型企業,主要從事聲光電精密零組件及精密結構件、智能整機、高端裝備的研發、制造和銷售。
作為產教融合實踐的典范,歌爾“匠造班”的人才培養模式備受外界關注。歌爾股份先后與多所職業院校合作,開發實用性課程,實現了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對接。
在匠造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歌爾股份還在部分學校建立了特色產業學院。“本月,剛有600名學生入職歌爾。”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歌爾股份有限公司監事、員工管理部總經理魏文濱說,目前,歌爾股份通過產教融合方式累計培養學生超過3000人。這些學生100%實現就業,其中約70%進入歌爾就業,約30%進入上下游供應鏈及同行業。
2020年入職歌爾股份,23歲的李煥玲目前的崗位是貼片調維技師。
5年前,李煥玲考入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就讀于機電一體化專業。大學軍訓剛結束,歌爾股份到學校進行企業宣講,李煥玲和同學們面臨一種新選擇。
這場宣講中提及的歌爾工學院“匠造班”的產教融合模式,讓從小就喜歡鼓搗機械的李煥玲產生了濃厚興趣。
“匠造班”是歌爾股份與職業院校聯合招生、共同培養的一種新型班級,是順應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匠造班”里的講師,都是來自企業擁有豐富業務實操經驗的工程師,注重實現“所學即所用”。
在這種培養模式中,學生擁有“學生”和“學徒”雙重身份,由“學校教師”和“企業講師”兩位導師開展“精準育人”,由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并制定講師和學生的考核制度。
為保證教學質量,歌爾股份與學校聯合開發系列實用型新教材,學習內容與行業及產業發展需求保持一致,打通職業院校學生到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最后一公里”。
順利通過面試后,李煥玲進入“匠造班”學習。更讓李煥玲心動的是,歌爾股份還為“匠造班”的學生提供了豐厚的獎學金。根據學習成績,歌爾股份將提供相應3個等級的獎學金。
畢業之后,李煥玲入職歌爾股份:“除了提供企業獎學金,‘匠造班畢業的高職生入職歌爾還享受與本科生相同的薪資待遇。”
畢業即入職、上崗即勝任。“整體來看,該模式所培養的學生就業意愿強、關鍵能力高、用人部門評價好,已成為歌爾優質穩定的技能型人才來源。”魏文濱說。
從2017年開始,歌爾股份與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濰坊職業學院、山東交通職業學院等13所職業院校,就人才培養模式、專業設置、企業實際需求與學校培養存在的脫節等情況展開深度探討。
王韜杰、李煥玲等人的經歷,足以一窺歌爾“匠造班”學生的培訓過程。
面向專業對口的大一學生,歌爾股份通過專題宣講、企業參觀、實地體驗等方式引導學生自愿選擇進入“匠造班”學習。
入學第一年,學生主要在學校學習。這個階段,以學校為主、企業為輔。在校學習公共課及專業基礎課程,“匠造班”的學生還要學習企業開發的“職業規劃課”和“企業文化課”。為對學生進行職業規劃引導,企業派遣輔導員駐校。
和第一年不同,“匠造班”的學生第二年轉移到歌爾匠造培訓中心學習,企業為主、學校為輔。該培訓中心由濰坊市教育局、坊子區政府、企業與學校四方共建。
在歌爾匠造培訓中心,公司配置了價值1億多元的生產設備用于實訓教學,派遣80余名工程師、工藝師作為專職實訓老師,開發了70余門實訓教材、1萬多份企業技能知識點資料。
在這里,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專業理論知識,還能系統地訓練崗位操作技能、熟悉企業環境和文化,中心的實操課時超過60%。
在前兩年學習的基礎上,學生第三年就要進入企業頂崗實習,工作與學習相融合。
歌爾股份專門設置學徒崗位,配備崗位導師,讓學生在真實的生產環境和工作實踐中,進一步提升職業能力和素養。
學生在實習階段即納入企業技能型人才成長發展體系進行管理,給予相應的技能評定、職等晉升與薪酬調整。
學生畢業后雙向選擇,如果入職歌爾股份,企業提供足夠大的成長空間:在崗位上學習、鍛煉、積累,到達一定水平后,有技能路線、專業路線和管理路線等多種發展選擇。
采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歌爾股份探索實踐“1+1+1”的歌爾“匠造班”人才培養模式已有5年時間,與50多所院校密切合作,建設了6所現代產業學院、40多個校企合作專業。

歌爾“匠造班”的企業講師,將多年經驗和最新的技術技能傳授給學生。
秉持“用一流的人才,制造一流產品,服務一流客戶”的理念,歌爾股份將人才作為“第一資源”。
歷經20多年的發展,歌爾股份從一家生產電子元器件的配套小廠起步,轉向傳感器、智能穿戴等各種智能硬件的自主創新,一步步成長為高科技龍頭企業。
依托人才集聚效應形成創新優勢,企業在多個細分領域占據行業領先地位。據了解,歌爾股份累計申請專利3萬多項,其中發明專利1.7萬多項,PCT國際專利3800多項;擁有10個國家級和省級研發平臺,連續6年奪得中國電子元件百強研發實力榜單冠軍。
擁有1.3萬余名技師、1.2萬余名研發人員,歌爾股份每年招聘大學生近千名。作為制造企業,歌爾股份不僅需要大批工程師,還需要優秀的技師、工藝師、班組長。而作為國家級產教融合型企業,歌爾股份把產教融合作為公司重要發展戰略,把人力資源建設延伸到培養環節。
早在2010年,歌爾股份就開始探索產教融合,探索過校企合作班、訂單班、冠名班等多種校企合作模式。由于企業需求與學校培養方面存在脫節,未能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因此2017年開始“匠造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目前,歌爾股份在濰坊市坊子區擁有1.8萬余平方米的實訓場地,實訓設備投資原值1億多元,而實訓耗材、講師工資,以及學生住宿、獎學、助學等費用,合計還要年均投入約3000萬元。
作為一種職業教育模式,產教融合可實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思政教育等多方面合作,實現學校和企業雙贏。不過,在產教融合模式中,企業需承擔人才培養、資源投入等大量額外成本。
“產教融合急需更多強有力的政策支持。”魏文濱說,從“三段遞進式”歌爾匠造人才培養模式來看,企業整體投入比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