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若靜
如今,隨著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產教關系作為統籌經濟與教育協同發展中的一大關鍵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從產教結合到校企合作,再到產教融合,歸根到底都是為了建立高校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聯結,助推區域經濟發展。
在推進產教融合過程中,高職院校與企業,兩者的價值取向與利益訴求存在差異,如何打造高質量發展生態圈?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工匠學院視閾下‘四對接 四突出產教融合實踐—湖州市高端裝備制造實習實訓基地”案例,成功入選國家級案例,為全國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示范經驗。
機器轟隆作響,流水線快速運轉……走進位于湖州長興的浙江和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設備轟鳴、工人忙碌,生產線正滿負荷運轉。湖州職業技術學院新能源工程與汽車學院畢業班學生王程和王銀彬,正在車間熟練地做著新能源汽車增程器試驗。
“書本和現場大不同,只有走進一線近距離觀察,才能對這個行業認識更深。”王程說,得益于扎實的基礎知識學習和企業師傅彭程錦手把手的指導,自己收獲了同事們贊許的目光。
出色完成頂崗實習的王程和王銀彬,畢業后入職和夏科技公司。
培養與就業無縫銜接,助推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包括他們二人在內定向培養的475名學生,剛進入學校時就依照學校規劃的“識崗、跟崗、守崗、頂崗”步驟進行培養,最終分赴省內多家企業,走上生產一線頂崗實習,按下生產“快進鍵”。不僅如此,學校還牽頭成立湖州新能源汽車等9個產教聯盟,實行職業教育“訂單式”培養,以解決企業人才短缺問題。
從學生、工人到技師,再到首席技師、工匠、勞模,高端技能人才成長的每一步都在實踐中,也需要企業的參與。湖州職業技術學院面向高端裝備產業,其中智能智造學院與天能集團(中國電池十強)、久立集團(不銹鋼管全球前三)、驕陽自動化有限公司等裝備制造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共同開展高端技術人才培養計劃,推行“工學交替、四崗遞進”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
其中,久立集團設立100萬元大學生創新創業基金,開展久立集團專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2021年學校與長興縣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深化了實訓基地的校企聯合育人合作;與長興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共同設立技能人才引育專業資金100萬元,深化校企人才聯合培養,助推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成長。
不斷涌現的高技能人才為發展注入動力,也鼓舞更多人向高技能人才轉變。據統計,該校近3年就業率均超98%,獲得省級以上大賽榮譽50多項、專利100多件,職業資格獲證率100%,1+X證書通過率為100%。
一個小小的設計,讓企業節省3%的用鋼量,提高企業經濟效益。
剛出校園的洪晨陽認真鉆研的勁兒,老師和企業主管都看在眼里。“有這樣的成果,沒什么秘訣,就是堅持不懈磨煉技術。”洪晨陽坦言,自己也想出去打游戲,出門玩,但最終還是選擇坐在電腦前構思建模。
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洪晨陽在浙江省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中拿到了特等獎,并成功留在浙江航興綠色建材科技有限公司企業設計部門工作。
如今,更多校企合作正在從“相加”走向“相融”。“訂單班的學生不僅實踐能力強,可以直接頂崗,為接續工作節省很多時間,其中部分學生還具備一定科研能力,成為助力企業創新提升的新生力量。”久立學院院長張怡湘說。
自2018年以來,湖州職院主動對接地方主導產業,實現專業全面轉型,36個專業與湖州八大新興產業鏈契合度達100%。通過“訂單”培養、“留湖”政策和“實訓實習”等助力企業穩崗留工,極大地緩解了企業的用工荒。
實訓基地、教學工廠、產業園區……專業對接產業,以“育人+人才+技術”為路徑,推進校企協作共同體建設,湖州職院正在發展中找準坐標,將產業與人力、智力、技術等資源要素有效對接、優勢互補,實現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的同頻共振。
目前,學校建有國家級重點實訓平臺4個,省級示范性實訓基地及平臺14個,市重點實驗室7個。實訓基地建設,尤其是虛擬仿真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技術等應用,充分發揮基地服務產業的功能。

青年藝術市集上,湖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帶來瓷繪、陶藝、扎染、篆刻等趣味文創和文藝表演。圖/項飛
有調研發現,一線工人工資水平低,加班多,自我提升空間有限。對此,湖州職院積極配合政府、企業,舉辦技能提升培訓、競賽等活動,幫助企業員工提升技能。高端裝備制造實習實訓基地承辦了湖州市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電工、工業機器人、機修鉗工等7個工種的競賽組織工作,并培訓安全生產、維修電工、汽車維修工等305批次,1.9萬人次。
“學校構建了一院七中心的規劃設計,構建四層四縱運行矩陣,賦能基地高效發展。瞄準企業的需求,并能解決關鍵技術、職工培訓、裝備升級等問題,可以增加企業積極性,有助于產教融合順利發展。”智能制造與電梯學院院長何彥虎說。
聯合浙江朗奧物流科技有限公司,創新研發自動化物流分揀系統,是湖州職院教師沈琦琦一次難忘的經歷。從企業電氣工程師到高校教師的身份轉變,他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同時,幫助企業解決問題的經歷,讓他的課堂座無虛席。“老師,再多說一點”,成了課堂上學生們常說的話。
沈琦琦參與研發的WCS軟件集成高速讀碼、動態稱重、測體積等技術,有效解決了傳統物流及快遞行業人工手持終端存在的操作效率低、覆蓋區域小、很難達到高精度等技術痛點難點……
走出教室,走進企業,離開課堂,融入車間。這個暑假,來自湖州職院的135名教授、副教授、博士,120支服務團隊、600多名師生共同參與“百名教授博士入企服務”行動。
場景在課堂和車間中變換,身份在教師與工人中轉換。
創新智造過程中,人才共享成為產教融合過程中切實可行的方法之一。學校與久立集團、大東吳集團開展師資隊伍培訓,形成人才共享共同體。與吉利集團等企業合作開展設備智能化升級、工業網絡控制研發,與久立集團共建“未來工廠”,形成技術共同體。
實施高端人才共引共用計劃,解決校企技術瓶頸,與久立集團、三一重工共同引進博士4名,萬人計劃人才互聘6名,高技能人才互聘10名。

學生在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實訓中心進行技能訓練。圖/伊凡
浙江省大東吳建設集團在湖州職院博士李建華綠色建筑技術服務團隊的指導下,開展了粉煤灰基聚合物渣土力學性能及其應用研究,確定出粉煤灰基膠凝材料制備工藝,為建筑產業渣土廢料的再利用關鍵技術提供了解決方案……
每一項小小的技術改進,都能給企業帶來不小的經濟利益。通過“企研究院+校研發中心”模式,實現技術互補增效與科教融匯。
去年畢業入職浙江航興綠色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的湖州職院市政1902班學生洪晨陽,就是通過“助企紓困、拓崗就業”專項行動暨“百名教授博士入企服務”,作為實習生進入該公司開展企業技術開發服務,在團隊指導教師的幫助下積極開展相關設計,為企業節省3%用鋼量,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
不僅如此,湖州職院電氣1901、電氣1902、新能源1902等幾個“專創融合”班級進行創新創業項目培育,推出創業項目,培養創新型人才,助力企業技術創新。
“目前,依托基地,教學團隊給10多家企業解決了關鍵技術難題,助其在核電管加工智能化技術升級、機器視覺識別、光電矯偏裝置等技術方面取得了突破。”何彥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