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浩然和王維并稱“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園詩的代表詩人。孟浩然比盛唐其他詩人年長,是從初唐到盛唐的一位關鍵人物,所以,無論是李白,還是王維,抑或王昌齡,盛唐詩壇上第一流的詩人,無一不十分敬重他,更年輕的杜甫同樣對他贊不絕口。
孟浩然是湖北襄陽人,他的家境相當殷實,家中富有產業,自己飽讀詩書。四十歲那年,他已經是名揚天下的詩人了,同行對他的評價很高,他的自我感覺更好,于是就赴京去考進士。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他能一舉登科,他自己也是志在必得。
古往今來,人們多少都有點世故,原以為孟浩然考進士唾手可得,大家都爭著和孟浩然交朋友,京城的交際圈中,人們一開口就說“我的朋友孟浩然”,在這種迎來送往中,孟浩然享盡了風光。考試前,有一次詩人之間的聚會,那時詩人聚會時聯句是“規定動作”。這次聯句讓孟浩然大出風頭,他有兩句聯得最為漂亮,“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剛一出口,舉座皆驚,眾賢斂衽。
這兩句代表了孟浩然的語言特點:清淡。
你看,云不僅是“微云”,還“淡”“河漢”;雨不僅是“疏雨”,還“滴”“梧桐”。“淡”是寫視覺,“滴”是寫聽覺。孟浩然的詩歌很少使用大紅大綠的字眼,也很少用激越火爆的動詞。云就說“微”,看上去自然很“淡”,在天上似有若無。雨又是“疏”,落在梧桐上只是“滴”,可見雨點稀疏輕悠。對偶這么工巧,色彩這么淡雅,難怪一夜傳遍了京城。
孟浩然的詩歌語言清淡,他的情調也散淡。我們先講一下散淡的特點。
一個人辦事情不那么嚴謹,而且比較拖沓,我們過去就說這個人很散淡,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就說他很“佛系”。孟浩然也許真有一點佛系,當然他的散淡與他的佛系態度有關,也可能與他無官一身輕的處境有關,日子過得十分清閑,心情又非常悠閑,看上去當然就比較閑散。
孟浩然寫于中晚年的那首《春曉》,被選入了小學生語文課本,咿呀學語的小孩都會背。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大家注意,這首詩是押的仄聲韻,“曉”“鳥”“少”都是仄聲。在五言絕句中,是可以押仄聲韻的,古人有時把這種絕句稱為“古絕”。五絕中押仄聲韻的詩不少,如柳宗元那首著名的《江雪》。
這首詩表現了孟浩然對春天的熱愛,是現在學界中比較主流的說法。在這一講,我們通過文本細讀,看它到底表現了什么情懷。
“春眠不覺曉”,外面的太陽爬得老高老高,孟浩然還在夢中逍遙,根本不知道天已經大亮。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就是一覺睡到自然醒。對于今天的年輕人,甚至包括我這一代人來講,這簡直是天大的享受。我還沒退休的時候,如果八點鐘準時上課,連續搞幾個“春眠不覺曉”,我肯定就會被校領導炒魷魚。
“春眠不覺曉”五字,渲染出一種閑散甚至懶散的生活情調,說實話,我現在對這種生活很向往。
“處處聞啼鳥”,大家注意,第一句是說他沒有醒,這句是說他醒了。他是怎樣醒的呢?他不是被老板喊醒的,也不是被噪聲吵醒的,是屋外的鳥兒把他啼醒的。這句不僅交代了他醒的原因,而且間接地告訴我們他醒后的心情。
被鳥啼醒以后,他還是睡眼惺忪,慢慢地伸了個懶腰。春天的鳥兒正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鳥鳴聲是那么清脆歡快。我估計大都市的朋友很少聽到這種聲音。眼睛一睜開,“處處聞啼鳥”,歡樂的啼聲打破了清晨的寧靜,真的是又美又靜又閑。
我們中有誰享受過這樣的美好時光?
大家注意,第一句“春眠不覺曉”,是寫沒有醒;第二句“處處聞啼鳥”,是寫醒了,而且告訴我們醒后的所聞,也暗中交代了他醒后的心情。
第三四句越寫越好:“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花落知多少”是個反問句,孟浩然知不知道“花落知多少”?他根本就沒有起床,怎么可能知道花落了多少呢?要是知道,還用得著明知故問嗎?
順便說一下,今天很多記者往往誤用了這句詩,反問句“知多少”就是不知道多少。可我們的報紙經常有這樣的標題:今年的鋼產量知多少?今年的小麥產量知多少?原以為記者不知道多少,最后告訴我們說今年鋼產量是多少多少,今年小麥產量是多少多少,其實這是個相沿成習的誤用。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寫醒后的所思所想。剛剛把眼睛睜開,還迷迷糊糊睡眼惺忪,他馬上就關心什么東西呢?一個大男人早晨一睜開眼睛,他什么都不關心,卻關心花掉了幾朵,你說他是不是清閑得叫人嫉妒?你說這個男人是可愛還是可笑?
我所住的華中師范大學在桂子山上,春天來臨,既有鳥語,也有花香。實話實說,我從來都沒有關心過花被吹掉了幾朵,也從來沒有聽過“處處聞啼鳥”。早晨醒來我都煩死了。結婚之前,每次洗襪子的時候,我便對自己說,戴建業你忍耐一下,結了婚就好了。我沒想到結了婚更慘,我不僅要洗自己的襪子,還要洗太太的衣服,還要洗孩子的尿片子。我的個天!有時候,我真的是煩得想跳樓。孩子大一點以后,要送孩子上學,自己要寫論文,還要掙錢養家糊口。
總之,無論是青年,還是壯年,甚至到老年,一直都很緊張,現在比我年輕時更緊張了。捫心自問,我這輩子眼睛一睜開,從來都沒有關心過花吹掉了幾朵,你們說說看,花落了幾朵,關我什么鬼事?
那么,這句寫得好在哪個地方呢?你看看,一個大男人,早晨一起來什么都不關心,只關心外面的花被吹掉了幾朵,這是真正的散淡,無官一身輕,無事一身輕。
這首詩,詩人用一種平淡的語言來表現他散淡的生活態度,表現一種遠離世事的自得其樂,表現他心境的閑適自足和恬淡安逸。
詩的語言和詩人的心境,達到了高度和諧,難怪它一千多年后還家喻戶曉,而且老少咸宜。
我認為這種心境,這種情趣,今天的小孩子是不太容易懂得的。當然我們可以說他熱愛自然,但我認為這樣講太表面化了。
這首詩很典型地表現了封建士大夫的閑情逸致。
為了加深理解,我們不妨把孟浩然的這首詩,和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這首詞做一比較。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年輕時候的手筆。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昨夜雨疏風驟”,“雨疏”就是雨下得很稀,“風驟”就是風刮得很急。“濃睡不消殘酒”,是說頭天晚上她喝了很多酒,倒床后一直睡得很沉,一整晚都沒有醒。
大家注意,這里面有很多跳躍。詩詞中的“跳躍”,要是寫得特別好,一是能增加詩歌的容量,增加語言的密度,盡可能以最少的字句,包蘊最豐富的內涵;二是能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
她說“濃睡不消殘酒”,直到第二天她才醒,一醒來她急切地關心什么呢?
“試問卷簾人”,“卷簾人”就是專門侍候李清照的丫鬟。那個丫鬟把門簾一卷起來,她馬上就“試問卷簾人”,問的是什么呢?詞人問的內容蒙后省略了。
她跟丫鬟說,昨天刮了一晚風,下了一夜雨,花園的海棠花情況怎么樣啊?
那個丫鬟早晨起來要伺候小姐,要拖地,要清洗,要燒水,要疊被……忙得要命。再說,即使沒有這么多雜務,她對海棠也沒有什么興趣,可李小姐問海棠情況怎么樣,身為丫鬟又不能不回答,回答吧又不了解情況,這時那丫鬟就想糊弄過去。你們聽聽丫鬟怎么說:“海棠依舊。”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海棠花還像昨天一樣唄”。
一聽她的回話,李小姐立馬就火了,她前面用了兩個字“卻道”,意思是:“她竟然說‘海棠依舊,哼!”
一發火,你們看看她的語氣多急,“知否,知否”,你知道嗎?你知道嗎?不是“海棠依舊”,“應是綠肥紅瘦”!因昨晚“風驟”,很多紅花被吹落了,就有了“紅瘦”。又因昨晚“雨疏”,葉經雨變得更綠,這就有了“綠肥”。
因為我只有一個弟弟,沒有姐姐,也沒有妹妹,所以結婚之前,我老想象女孩子是多么溫柔,多么賢惠。結了婚以后,我才領教了,女孩子一急起來,比我們男人還要急。你朗誦一下這首詞就知道,“知否,知否?”像在和人們吵架,“應是綠肥紅瘦”,更是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這首詞通過對花事的關心,表現了一個書香門第的大家閨秀,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孟浩然《春曉》所抒寫的,是那種士大夫的閑情逸致。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情調。他們雖然題材上都寫對花事的關心,但二者的心境、情調、韻味卻大異其趣。
我們再講孟浩然高雅的一個方面,尤其是他高雅的韻致,超然脫俗。我們看他的一首詩——《晚泊潯陽望廬山》,這首詩非常有名,是神韻派所推崇的代表作。大家知道,清朝的神韻派追求空靈淡遠。
我們看看這首詩。
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
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
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
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漫游吳越(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之后,從紹興返襄陽,途經潯陽(今江西九江)時,晚泊江邊眺望廬山,發思古幽情而作此詩。
他一起筆就寫得好,“掛席幾千里”,“掛席”就是揚帆走水路。首聯“掛席幾千里,名山都未逢”,使用修辭中的反襯手法,稱自己坐船到江浙去玩了那么長時間,完全沒有看見一座名山。吳越的山川如此秀美,好山好水多得讓人應接不暇,他竟然說“名山都未逢”,顯然這是欲揚先抑,為的是凸顯廬山才算真正的“名山”。
頷聯“泊舟潯陽郭,始見香爐峰”,古代的“郭”指外城,古人為了安全,在城的外圍筑一道城墻,里面的城才叫城,外邊這道墻叫郭。傍晚泊舟潯陽城外,這時才看到了一座真正的名山——美麗的香爐峰。
前四句有兩點值得注意:
一,從“名山都未逢”到“始見香爐峰”,前四句形式上分為兩聯,但又像散文一樣意脈連貫,詩人揮毫一氣貫注,讀者也應該一氣連讀。這四句的另一妙處是,用平靜的語調,用平淡的語言,寫自己看到“名山”后意外的驚喜,沒有故作驚訝,沒有大呼小叫,這叫力透紙背,你們聽懂了沒有?
二,頷聯的對偶在似對非對之間,初看似乎對偶了,如“潯陽郭”對“香爐峰”,細看又未全對偶,如“泊舟”與“始見”就沒有對。這是初盛之交詩壇上的常見現象,當時的格律不像后來“詩律傷嚴近寡恩”。孟浩然這種律詩反而沒有匠氣,更加渾樸自然。
“嘗讀遠公傳,永懷塵外蹤。”梁代釋慧皎的《高僧傳》,有東晉高僧慧遠法師的傳記。慧遠當年在廬山,所以詩人就想到了他。“永懷塵外蹤”,是說一直向往那種飄逸、高雅、脫俗的精神境界。“嘗讀”“永懷”,可見景仰和追慕慧遠,并非一朝一夕。
你們看,“始見香爐峰”以后,如果是其他詩人,通常會接著寫香爐峰是如何美麗,可是孟浩然出其不意,筆鋒一轉去寫“嘗讀遠公傳”,香爐峰只是點到為止,廬山到底美在哪個地方,全部成了詩中的“留白”——都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
尾聯“東林精舍近,日暮但聞鐘”,“精舍”即僧人的居所,“東林精舍”就是東林寺,在廬山峪嶺以北。雖然沒有了慧遠,但是鐘聲不斷地飄下來。“日暮”切題中的“晚泊”,“但聞鐘”間接交代斯人已去,現在只能聽到縹緲的鐘聲。寺廟一般日夕敲鐘,“日暮”才會“聞鐘”,“聞鐘”又加深了“日暮”。
時斷時續的鐘聲,把我們的思緒和想象帶向遠方,前人說結尾“一片神行,空靈無跡”。
晚清桐城派代表作家吳汝綸稱此詩“一片空靈”(《唐宋詩舉要》引),這首詩的確寫得淡泊超然,空靈悠遠,清初的王士禎把它作為神韻派的代表作,信然。
我們再看孟浩然的另一首散淡的詩——《夏日南亭懷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
標題“夏日南亭懷辛大”,就是夏天在一個南亭子旁邊懷念辛大。南亭在孟浩然家鄉襄陽郊外的峴山附近。辛大是詩人的朋友,其人生平不詳,“大”指在家里排行老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山光”就是傍晚的夕陽,“忽西落”是說太陽一轉眼就下山了。“池月”指東邊水池上的月亮,月亮冉冉升起,天色也就慢慢黑下來。一開頭便交代時間和地點,古詩中這種寫法很常見。大家要細心玩味“忽”“漸”二字,它們表面是在描寫日落月升,實際上寫自己細膩的心理感受,日落而說“忽”,一天轉眼就過去了,可見他的日子過得輕松自在,對于那些在痛苦和貧困中煎熬的人來說,每一天都是度日如年,眼巴巴地盼著太陽趕快落下去。月升而言“漸”,又可見他心情的悠閑,悠閑才會去關注到月亮的東升。
大家注意,“散發乘夕涼”,“散發”緊承題目中的“夏日”。唐代男性出門,要在頭頂上盤一個發髻,用簪子簪上,再戴一頂帽子。杜甫的“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就是寫自己脫發太厲害,頭上沒幾根頭發,簪子一簪就掉了。“開軒臥閑敞”,就是把所有的窗戶都打開。“臥閑敞”很舒服,表現他的散淡、閑散。這兩句讓人想起陶淵明的一段自述:“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
“荷風送香氣”,這句緊承前面的“池”,也緊扣題目中的“夏日”,不然“荷花”就沒有著落。因為他把窗子都打開了,荷花的香氣飄了進來。“竹露滴清響”,夏天到了傍晚,露珠不斷地滴下來。“滴清響”是說露珠滴在池子里的聲音十分清脆。
“欲取鳴琴彈”,他為什么想彈琴呢?因為前面有個“竹露滴清響”,有清遠、清脆的響聲,所以就想到了彈琴。“恨無知音賞”,可惜沒有朋友來欣賞我美妙的琴聲,所以我想到了辛大。
“感此懷故人,中宵勞夢想”,一直到半夜,還在想著辛大。
環境非常幽雅,生活非常清閑,情趣又非常超然,在這首懷人詩中,我們同時也見識了什么叫韻致高雅。
我們再回顧一下這首詩的情感脈絡:因為“竹露滴清響”,詩人起了“欲取鳴琴彈”的念頭;因為想要彈琴,才產生了沒有“知音賞”的遺恨;因為“恨無知音賞”,這才“感此懷故人”,才“中宵勞夢想”。朋友們,能體會什么叫“意脈連貫”,什么叫“一氣貫注”了嗎?
以千古名作《過故人莊》為代表,我們來看看孟浩然淳樸自然那一面。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標題“過故人莊”,就是到老朋友的家里去做客。“過”此處是探望、拜訪的意思。“故人”就是老朋友。初讀孟浩然這首詩,你就感覺到他簡直不是在寫詩,而是在和老朋友聊天。
我的兒子學數學,我總是想讓他提高一點人文修養,曾多次叫他讀這首詩,他硬是讀不下去。他說,這有什么好讀的?不就是去人家那里吃了一頓雞飯。我說,你這狗東西,人家吃一頓雞飯就能吃出詩來,你吃了那么多雞飯,至今還沒有吃出一句詩來呵!
我叫他讀《春曉》,他也是讀不下去。他說,這有什么好讀的?他不就是睡了一個懶覺唄。孟浩然睡懶覺睡出詩來了,我們睡那么多懶覺卻睡不出詩來。
我們來看看孟浩然這首詩。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一起筆就寫得很妙,以“故人具雞黍”發端,那位老朋友先備好雞黍,再請他去做客,這么寫是為了突出老朋友的盛情。“故人具雞黍”,是說把雞肉煨好,把小米飯煮好。
從孔夫子開始,古人就把吃雞肉和小米飯當作農家很隆重的款待。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典型的田家飯菜,既簡樸又溫馨。
首聯完全是脫口而出的口語,這兩句都屬散文句式,第一句主謂賓完完整整,第二句主邀賓至,就像我們平時說話一樣,全是平平道來,一點也不著力。
他“至田家”后,都看到了什么東西呢?這就引出了三四句:“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斜”不讀xié,讀xiá。你看晚唐的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山行》),“斜”不能讀xié,讀就不押韻。
“綠樹村邊合”,寫得太美了,整個村莊都被綠樹圍起來了,“田家”在濃蔭掩映之中,滿眼都是一片翠綠。
“青山郭外斜”,綠樹“合”已經夠好,而青山“斜”就更妙,“青山郭外斜”,好像青山依偎在城郭肩膀上似的,連畫都畫不出這種景致。這是走進田家時的所見。
“綠樹”對“青山”,“村邊”對“郭外”,“合”對“斜”,對偶得這么工巧,讀來又是這么自然。后人傾盡全力也寫不出如此奇句,而孟浩然卻是隨意揮灑而成。
頸聯寫做客時的情景。“開軒面場圃”,“開軒”就是把窗戶打開。“把酒話桑麻”,邊喝酒邊談農家的活兒,聊種麻種桑的事情。“開軒”則“面場圃”,“把酒”則“話桑麻”,看到的是農家景,吃的是農家飯,談的是農家話。
兩個人談得特別投機,一直到吃完飯,他將要離開了,主人還說“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到重陽節那一天,再來邊喝菊花酒邊賞菊花。
“就”字至今沒有講清楚。因為我是湖北人,我們老家要留客人,便對客人說別走了,家里還有點豬耳朵,“就”著這點豬耳朵下酒。“就”豬耳朵下酒,就是趁這點豬耳朵下酒喝。在湖北這里,“就”是“趁”的意思,我不知道別的地方有沒有這個用法。“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的意思是說,老兄,等重陽節的時候,再來趁菊花下酒。我們現在歌中還在唱“重陽獨酌杯中酒”,古人在重陽日有飲菊花酒的習俗。
詩中沒有昂貴的美味佳肴,沒有語驚四座的風雅談吐,就是那么一個普通的“田家”,一頓備有雞黍的農家飯菜,一次與農民的家常話,讀來卻興味無窮。詩人在沒有詩意的地方發現了濃郁的詩意。詩中平易自然的語言,與樸實淳厚的農家氣氛,達成了高度的和諧。全詩找不到一點人工的痕跡,像水流花開一樣自然,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它寫景狀物簡潔渾融,村邊綠樹環合,郭外山峰斜立,語言雖工,但不纖巧,一切都是那么簡樸,那么清新。
以單純素淡的語言,寫農家淳樸厚道的民風,很難再找到這么好的田園詩了。
此為孟詩中風格最接近陶詩的一首。
(摘自北京聯合出版公司《戴老師高能唐詩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