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歡
海拔474米的高寒山區小鎮適合種什么?
這個疑問從崔成一來到鎮上便開始盤桓在他心里了??蛇@個問題實在不難回答,相反容易得很,隨便問個當地的孩子都能脫口而出:木耳唄!
是的,這個問題似乎根本無需思考,從1980年他28歲分到鎮上工作,他就篤定這個答案。從農機技術員到鎮長。整整過去了16年,可木耳卻還是只種在了他的心里,并且越長越多,讓他深陷其中難以自拔。他的眼前總會出現一幅神奇的畫面:那是一片木耳的海洋,一簇一簇的小木耳們聚攏在一起,像極了一大朵一大朵的黑牡丹花;它們在藍天下、在大地上盡情地綻放,那畫面既美煞又壯觀,讓他心潮澎湃煩惱全消。腦中的各種致富想法也隨即抹去,只剩下這片蓬勃的木耳海洋。是的,答案就是木耳!除此別無他選!
這種感覺真是奇妙,脫夢而出般逼真!他想也許是這個被太多木耳傳說浸染的小鎮,已有了特殊的靈氣,所以才會讓他常常置身于這種奇妙的似真似幻中難以自拔。不是曾有傳說木耳的形狀因與人類的耳朵相似,所以木耳又被認為是聰明機智的象征,在古時又被視為神物嗎!怪不得這個小鎮的山水有著如此難得無污染純綠色的食用菌生態帶,如此優越的種植資源,該是上天的恩賜吧!那幅常浮現的畫面,也許就是未來的現實呢!雖然此時他已來鎮上二十多年了,但他強烈地預感到一定會夢想成真的。
這個小鎮名叫黃松甸,歸蛟河所轄。一聽鎮名,便知與大山和森林相關。沒錯,小鎮地處吉林長白山脈,林木資源相當豐富,放眼山上,柞樹、樺樹、楊樹、水曲柳、榆樹、紅松等樹木郁郁蔥蔥,黃花松更是隨處可見。不但森林茂密,還有兩條水質清冽的河水圍繞,河水流經間又產生了許多沼澤形成的大甸子,于是黃松甸之名也如脫口而出般,叫得名副其實。
山上樹木長得好,風景更是秀麗宜人,可耕地用的那片山坡子地卻長不出好莊稼,而且面積還少,鎮上一萬三四千的人口除了夠吃飯,別的就別想了!不光地少、土壤條件差,更可怕的是無霜期短!因為所處的地勢高,海拔也就跟著高,導致氣候格外寒冷,一年365天中僅有100到105天的無霜期。這寶貴的100到105天,能指望長出什么好莊稼呢?這才是黃松甸最致命的根本問題。受氣候所限,只能種些早熟品種,產量是可想而知的低。比如玉米,畝產才三五十斤。這樣的境況離富裕和小康的距離簡直是遙不可及。
所以崔成一來到鎮上,便有些發蒙,這么窮,怎么辦?但他同時又很疑惑,不是說黃松甸盛產木耳和靈芝嗎?他雖然不是黃松甸人,可關于黃松甸木耳和靈芝的傳說,他卻聽得太多了!可傳說和現實竟如此相去天淵,這不禁讓他陣陣心驚,二十多年里,雖然大家都在細心地捕捉著各類致富信息,嘗試著種過甜菜、旱煙、黑豆果等,可結果都以失敗告終。每一次嘗試和失敗,都讓崔成更加堅定唯有種木耳才行得通!因為黃松甸的山山水水和獨特的冷資源,對菌類作物來說,簡直是得天獨厚般的難得條件。
既然答案如此肯定,為何還在一次次疑問?只因木耳仍屬于山林,仍在傳說里和人們若即若離。對崔成來說,這個疑問已演變成了一個引子,一個無法破解的難題。他心中的木耳仍在林中的朽木上,重疊成瓦地俏皮著,引著百姓們費勁巴拉地上山去采它,然后又費勁巴拉地坐上火車去城里賣了賺點外快。要說木耳確是值錢的稀罕物,它可是“山珍海味”里的山珍啊!早時只有皇帝和達官貴族才能吃得上?!侗静菥V目》中早就記載木耳可食、可藥、可補,焉能不貴!
可這神奇的小東西和種糧不同,它任性得很,長多長少、長好長壞,完全取決于天意。人們找不到駕馭它的方法,只能任由它在山中的林木上自由地生長。所以這么多年過去,木耳成了黃松甸人的一個心結,他們生活在這樣的一片山水中,這么多木耳的傳說中,卻尷尬著無能為力。種糧不成是因為氣候,種木耳不成,則是因為沒有技術。
其實多年來黃松甸人也一直都在嘗試著種木耳,只是木耳難種,簡直重重關卡,第一關就是菌種的問題。木耳的菌種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被上海食用菌研究所提取出來,早些年沒有菌種時,老百姓們只好把山上采來的野生木耳搗碎了,直接當作菌種。先在朽木段上用木桿刨出一個個小眼,然后把搗碎的木耳兌上水塞進木頭眼兒里。接下來是觀察和等待些天,看能不能出耳。如果在出耳時被其他菌感染霉變,那就意味著此次種植宣告失敗。種木耳的第一關就充滿變數,往下接二連三的步驟同樣如此,一個閃失就會全盤皆輸。即使順利出耳,但出耳的時間不定,質量不定,同時產量極低。
崔成深知種木耳之難,但他并不氣餒,因為占有如此優越的食用菌生長環境,他堅信只要有技術,有專家指點迷津,定能突破和成功??扇ツ膬耗苷业胶脤<夷兀窟@些年里他也去了不少地方學習經驗,比如聽說遼寧朝陽食用菌研究所發明了塑料袋種植木耳技術,從根本上改變了依靠木材生產木耳的歷史,讓木耳栽培從林區走向了田地。崔成聽說后簡直興奮極了,他立刻去朝陽考察,并把發明者劉永昶也請到了黃松甸做指導。但有些具體問題頗為復雜,不是短時間就能解決的。他只能一邊嘗試一邊繼續尋找相關專家,木耳仍種得磕磕絆絆難有起色。
有一天他突發奇想,干脆在公路邊上豎塊牌子當梧桐樹,看能不能招來懂技術的金鳳凰。他祈禱傳說中的神仙能幫他找到一位高人和專家,來實現黃松甸的木耳理想。
沒想到傳說之地真有靈光閃耀,這塊牌子竟引來一只最光彩奪目的金鳳凰,一位中國食用菌領域泰斗級別的人物,他就是時任吉林農業大學校長的李玉!在出差途中李玉被牌子上的字吸引到了黃松甸。
那個牌子立在302國道旁,是用一大塊木質堅硬的柞木做的。上面的字很大,看起來非常有力量。只見上面寫的是:中國木耳生產最大的鄉鎮—黃松甸。
看到牌子上的字,李玉不禁爽朗地笑了。他為牌子的口氣之大和勇氣之大所打動,要知道這種做法在上世紀90年代算是相當前衛大膽的。
李玉按照上面留下的電話號碼打去了電話,就這樣崔成驚喜萬分、難以置信地迎來了心中的神仙。他曾去長春拜訪過幾次李玉,可是李玉太忙,除了教學工作和研究工作,每年的4月份開始便要外出采集標本,連家人見他都要提前“預約”。李玉大兒子從小在爺爺家長大,記憶中只見過父親五六次。作為一位菌物科學家,外出收集菌物的標本和野外考察是常態工作,并且去的地方還凈是人跡罕至的地方,因為珍貴的菌物種是不會長在喧囂繁華的都市水泥地上的。
看著眼前50多歲、中等身材、平易近人的李玉,崔成有些哽咽。他終于等來了這一天,竟等了二十幾年。李玉拍了拍他,親切地說:“木耳不好種,我們在實驗室里天天做研究,就是為了能應用到實際的種植里!”
崔成咧嘴樂了:“您來,我們就有救了!”
而黃松甸的自然條件也同樣讓李玉驚喜,他一直對學生倡導的不要只在黑板上種地,在實驗室里種地,要到生產實踐中去,走和農民相結合的教學觀點,也真正有了用武之地。黃松甸何其幸也,它成為李玉最早產業化推廣的地方。
一切似乎都是命運的安排,雙向奔赴,李玉與黃松甸的邂逅,注定將在未來的歲月中也將成為一種傳說。難怪三十年后的今天,李玉會說黃松甸是他的長子。他對黃松甸的感情格外深厚,因為這是他將實驗室的科學研究推向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主戰場。
在黃松甸的摩天嶺示范基地里,老百姓們在李玉的帶領下,真的把樹上的木耳挪到了大地上,眼看著袋裝的木耳一朵朵綻放,他們驚喜地稱李玉是帶領他們在地上撿鋼镚的財神爺!李玉把正在潛心研究的“黑木耳全日光間歇迷霧栽培”“微孔出耳”等幾項關鍵技術都投入到黃松甸中。這些技術在當時的全國范圍內都是超前而先進的。黃松甸的百姓們也全都投入到木耳種植中,李玉為這種雙贏倍感欣慰,因為這是農民和科學家、實踐與理論的雙贏。比如研究“微孔出耳”的微孔,就是結合了農民的實踐經驗才獲得成功的,曾經的V形口和其他形口出的木耳和“微孔”的出耳竟差別很大,這種微孔長出的木耳就是后來黃松甸著名的“小碗木耳”,這種木耳不但外形小巧好看,還因黃松甸晝夜溫差大生長緩慢,所以膠質含量多,形成了獨特的口感風味。
有這樣的領頭人,黃松甸的木耳產業怎能不迅猛發展,農民的收入更是翻著番兒的蹭蹭漲,崔成心中的那幅木耳藍圖終于得以實現。當他看見昔日荒涼的大草甸上,如今擺滿了一眼望不到邊的千萬袋木耳時,那一刻他熱淚盈眶。
選幾個有代表性的時間節點和一些相關數據來展示一下黃松甸耀眼的成績單吧——
2004年,中國菌物學會副理事長羅信昌為黃松甸題詞:“中國木耳第一鎮”。崔成當年立的那個牌子終于名正言順,讓全鎮人感慨不已。同時在這一年,“黃松甸食用菌批發大市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批發大市場占地面積近12萬平方米,是為了解決木耳銷售而建。
2012年時,李玉欣慰地說:“下一個十年,該是黃松甸將從食用菌大鎮變成強鎮的時候了?!?/p>
果然如此!
黃松甸就此已徹底蛻變成一個走在食用菌產業前沿的令人矚目的強鎮。
李玉見證了黃松甸從家庭作坊式生產到規?;?、現代化和規模化;而黃松甸也同樣見證了李玉本人近三十年來在事業軌道中折射出的那些不平凡的流光溢彩。那些熠熠的閃光和黃松甸交相輝映!
2009年,李玉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這也是我國食用菌領域中唯一的一位工程院院士。
伴隨著黃松甸由貧困鎮轉變為木耳產業重鎮,李玉帶領他的團隊繼續開啟向全國40多個貧困地區的扶貧之旅。他在全國已建立了31個食用菌技術推廣基地,幫扶了800多個村。
李玉院士生于1944年,已是近八旬的老人了,但他竟仍保持著旺盛的工作熱情,依舊睿智、幽默而嚴謹,從不見一絲懈怠。這讓團隊中的學生們既欽佩又感動,因為他們從李玉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叫作熱愛工作!
2015年,脫貧攻堅戰正式啟動,李玉立刻意識到這將是小小的食用菌發揮巨大作用的最好契機。因為食用菌的優勢實在太突出了,他早就總結出了食用菌“五不爭”的特點,即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食、不與其他爭資源。而對農民來說,種木耳或是種蘑菇,都比種糧的收益大很多,因此積極性也就更高。
而要想促進增收,只有產業振興這條路才能走得長遠。對應這一理念,李玉早就提出了“農業化項目,工業化思維”這個高瞻遠矚的見解,并以實際行動幫助了很多深加工的產業。
國家要發展,必須實現現代化,而農業的現代化就是智慧農業,就是新一代的信息科技。而涉及木耳的產業加工,李玉會指著木耳大棚告訴人們,這種人工創造的智能大棚,就是通過智能、人工結合自然的一種環境,這就叫食用菌產業的4.0。1.0是手工農法,2.0是機械化,3.0是自動化,4.0就是智能化。而這些發展也是李玉所追求的目標。不實現農業現代化,中國就不可能成為食用菌強國,雖然從生產量來說堪稱食用菌大國,但作為農業的芯片種子,中國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卻不多。這些實際問題讓李玉強烈地意識到農業發展必須要有所改革,才會有長遠的發展。他語重心長地告訴學生們:“農業不是沒有科學,不是沒有高精尖的技術,而是需要有人去獻身去付出,去貢獻才行?!?/p>
李玉做到了,正像他的導師周宗璜先生,當年不遠萬里從法國歸來,一心想著科技救國;而如今的李玉,薪火相承,只為了國家富強,百姓幸福。為此不惜嘔心瀝血、不辭辛苦!
2021年,李玉獲“全國脫貧攻堅楷?!钡臉s譽稱號,以表彰他在陜西柞水縣扶持木耳產業所做出的貢獻。正是在柞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當地農業情況時,點贊了柞水木耳,并說:“小木耳,大產業!”
這個點贊讓李玉無比欣慰!而不斷加入到食用菌研究隊伍中的年輕的科技工作者們及加入到他團隊的老朋友們,比如崔成,同樣令他欣喜!崔成一退休便追隨李玉,也成為一名食用菌專家。如今他被李玉派到貴州遵義的木耳基地,把在黃松甸時的種木耳經驗傾囊相授,讓貴州的木耳產業也開展得紅紅火火,而崔成又帶動了一大批黃松甸人,也奔赴在全國各地的木耳基地中,指導當地人種木耳。
李玉感慨萬千,只有共同致富,一起建設美麗鄉村,才能早日實現農業現代化,中國需要黃松甸這樣的星星之火,可以在各個需要的地方點燃,一起照亮光明的前方。
三十年的時光,李玉和黃松甸共同度過了中國最欣欣向榮的歲月,“第二個百年計劃”已經在路上,一代又一代的新舊農人們仍將共同奮斗,繼續書寫關于木耳的美好傳說……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