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590分報新聞學?你會崩潰的。”
“別報新聞學,你閉著眼睛在中國本科專業目錄里面摸一個都比新聞學好。”
“如果我是家長,這孩子非要報新聞學,我一定會干一個事,就是把他打暈,然后幫他報個別的。”
2023年6月,“考研名師”張雪峰的這些觀點引發熱議,新聞學專業一時沖上風口浪尖,一部分人還將視線轉移到了新聞行業。
曾經,人人都想擠進新聞界
新聞業的主體大體上可以歸為兩大類:一是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機構,二是從事新聞傳播工作的人。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機構具體包括報紙、期刊、廣播、電視、網絡媒體、通訊社等,如人民日報社、中央電視臺、新華社。
20世紀80年代,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新聞媒體開始迅速擴張。20世紀90年代,新聞業進入黃金時代,新聞學專業隨之成為“爆款”專業。21世紀初,隨著都市報的崛起,媒體機構紛紛招兵買馬,新聞業迎來井噴期。
一位曾在熱門報紙擔任記者一職的網友回憶起自己20世紀90年代的收入時,說道:“錢發下來,還沒來得及存很行,下個月的又發了。”新聞從業者工作體面,待遇不錯,讓那時的新聞學專業一度成為錄取分數很高的文科專業之一。那時的新聞從業者,人人羨慕,被認為捧著金飯碗。
近幾年,新聞業受到市場和數字技術的強烈沖擊,傳統媒體的衰落肉眼可見。加之新聞傳播學界和業界某種程度上處于近乎隔絕的狀態,難以及時應對時代的挑戰和機遇,這種落差就格外激起人們的焦慮。
數字時代下新聞業的未來
在互聯網的沖擊和新興媒體的挑戰下,新聞業確實陷入了困境,但人們對新聞的需求永遠存在,新聞業需要的是重新定義,是轉型,是擁抱新技術以實現融合發展。而轉型與融合的路徑選擇是“一體兩翼”,即內容為主體,自建平臺與對接平臺為兩翼。目前,各大傳統新聞媒體秉持移動優先策略,全面布局各大平臺,創建融合創新中心、網絡視聽產業基地等,發力“直播+短視頻”、視聽產品等新增長點,收入結構更加多元化。傳統新聞業已經走在蛻變為大傳媒、新業態的現代傳媒業的路上。
1.音視頻新聞
許多調查發現,隨著電子設備與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普及,以音視頻形式呈現的新聞受到人們的歡迎。更好的網絡質量使得除文字和圖片之外的其他內容形式成為可能,智能手機的普及則加速了視覺新聞、短視頻和播客的發展。
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2023年發布的“數字新聞報告”顯示,近年來音頻新聞消費持續增長。許多媒體致力于發展播客,因為其成本相對較低,有助于建立和維護忠實的用戶群體,并吸引年輕受眾。報告中提到,新聞播客很受年輕聽眾和教育水平較高的聽眾歡迎,35歲以下的年輕人比年長的人更愿意聽新聞。另外,數據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每月收聽播客,其中,12%的人定期收聽與新聞有關的節目。雖然在大多數國家,新聞播客所占比例相對較小,但美國、瑞典、澳大利亞三國的新聞播客消費市場發展迅速。研究發現,具有深度內容、解釋性質的新聞播客和長篇訪談節目是比較受歡迎的播客類型。
拓展鏈接:播客節目制作工作對口專業有戲劇與影視學類專業,如錄音藝術、影視技術、廣播電視編導等。不少播客機構或組織正走在商業化的道路上,這意味著一個播客團隊也有運營和商務對接方面的人才需求。
2.沉浸式新聞
擴展現實(Extended Reality,簡稱“XR”)技術成為新聞業的一大技術支點。擴展現實技術是指通過計算機將真實與虛擬相結合,打造一個人機交互的虛擬環境,是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等多種技術的統稱。
VR技術直接推動了“沉浸式新聞”的誕生,創造了全新的報道模式,并與其他高新技術一同將新聞敘事帶到了新的高度。在2015年,美國廣播公司就推出了“ABC News VR”項目,用戶可以“親臨”敘利亞戰區,在新聞中沉浸式體驗當地情況。而AR技術在新聞業中最基礎的應用為通過手機等小型終端設備的“掃一掃”功能和屏幕讓傳統媒體“動起來”,將單向傳播變為雙向互動,實現交互化的新聞傳播。比如,英國的《地鐵報》和加拿大的《今日本拿比》都允許用戶通過掃描紙質報紙的方式來加載隱藏的數字內容。
·《求學》提醒·
目前,已經有不少媒體嘗試使用擴展現實技術來吸引年輕的用戶,3D設計或許會成為媒體未來看重的技能。
新聞工作或許沒有你想的那么有趣
人們通常將新聞機構中的記者、編輯、播音員、主持人、編導、剪輯師、制片人、網管等稱為新聞工作者,其中記者和編輯是新聞工作隊伍中的主要成員。下面,我們就來詳細說說記者和編輯這兩個職位的相關情況。
1.記者
記者通常是指在新聞機構中專門從事采訪、撰寫新聞報道工作的專業人員,被譽為“無冕之王”。曾幾何時,記者以鏡頭為長槍,以筆尖為利劍,竭力追尋事件真相的熱血形象深入人心,激起一大批有志者投身新聞行業。實際上,不是所有的記者都擁有這樣令人熱血沸騰的工作日常,大多數記者更多的是穿梭在大街小巷尋找新聞選題,部分基層記者甚至經常往鄉里跑。
一位基層記者就曾分享過她的工作日常——
“手機24小時待命,去最偏遠的鄉鎮時需要在崎嶇的公路上開5個小時的車再走上1個小時的路,危急時刻永遠沖在最前線。我們采集的新聞素材大多來自鄉鎮村寨,所以下鄉是家常便飯。而在身體經歷了早出晚歸的奔波之后,大腦還不得空閑:要及時撰寫稿件,并在規定時間內上報。體力與腦力連軸轉很容易讓人疲憊,更別說遇上突發情況我們還要跟進報道,一連住在村里好幾天。就算是有崇高的使命感支撐,還是抵擋不住勞累,因此要想吃這碗飯,首先得問自己能不能吃苦受累。”
還有業內資深人士直言,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需要一點天賦。但單純靠天賦也不夠,記者還需要有好奇、勤奮和不到黃河心不死、多多懷疑的精神。最重要的一點是,新聞大多是“跑”出來的,“佛系青年”千萬別來這個行業,否則就是自我折磨。
由于新聞涉及內容廣泛,所以除新聞傳播學類專業以外的其他專業的畢業生也有機會成為一名記者。
·小貼士·
記者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記者需要具有較高的政治素養和新聞敏感度以及豐富的知識、流暢的文筆等基本素質,善于準確、及時、生動地報道新聞。按工作媒介的性質,記者又分為文字記者、攝影記者、廣播記者、電視記者、網絡記者等。
文字記者一般集中于報社、雜志社及通訊社,主要以口頭或書面采訪、文字寫作為采寫手段,需有較高的文字修養,同以圖像為報道方式的攝影記者相區別。
廣播記者的采寫手段除語言、文字以外,還包括使用錄音設備制作有聲新聞或實況新聞,如進行錄音專訪、錄音報道、實況轉播等。除了基本素質,廣播記者還需要具備適應廣播傳播特點的特殊素質,如較好的口才和熟練運用廣播設備進行現場采訪、收音的能力。
電視記者的基本任務是采集音像素材和其他新聞事實,制作電視新聞和專稿,或作口頭報道。同樣的,除了基本素質,電視記者還需要具備適應電視傳播特點的特殊素質。比如,得體的出鏡能力,較強的視聽表達能力,熟練的現場搶拍能力,等等。現場搶拍能力主要針對攝像記者而言。
2.編輯
在新聞界,編輯通常包括報紙編輯、廣播新聞編輯、電視新聞編輯等。
報紙編輯是指在報紙出版過程中,從事有關組織、審讀、編選、加工稿件以及設計版面等專業性工作的人員。策劃,選稿,改稿,組版,校對,審核,交付印刷,這些都是報紙編輯的日常工作內容。
廣播新聞編輯的主要任務是將文字、聲音、音樂等素材組織并加工成能通過廣播臺播出的完整的新聞節目,其工作對象是來自各個渠道、以各種形態呈現的廣播稿件和素材。從流程方面來看,其可分為廣播新聞前期編輯(負責選題擬定、構思策劃以及組織和篩選稿件等工作)、廣播新聞中期編輯(負責審核、修改和加工廣播新聞稿件等工作)、廣播新聞后期編輯(負責編排廣播新聞節目內容,撰寫新聞提要、串聯詞,安排節目錄制、合成以及導播、監聽等工作)。從內容方面來看,其可分為廣播文字編輯、廣播音響編輯等。此外,廣播新聞編輯的工作內容還包括收集和處理廣播節目播出后的反響。
電視新聞編輯則要統籌好節目的內容組織工作和內容開發工作,包括新聞選題的策劃與管理,重大新聞報道的組織工作,背景性、前景性信息的開發工作。此外,電視新聞編輯還要做好新聞節目內容處理工作,包括電視新聞的選擇、文字稿編輯和電視新聞聲畫素材的編輯處理。
需要注意的是,新聞編輯有可能需要上晚班。
·《求學》提醒·
與記者相比,編輯的工作內容相對固定,但編輯同樣需要具備新聞敏感性和廣博的知識,且這一崗位對從業者的文字運用能力要求更高。部分優秀的文字記者在合適的時候可以轉入編輯崗位。
在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聞行業或將出現新的崗位,比如計算科學記者、自動化編輯、人工智能道德編輯和編輯室工具經理等。
總的來說,新聞行業的衰落確實是顯而易見的,目前“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才具有較多的工作機會,但僅通過張雪峰的這番話就斷定新聞學專業和新聞行業不值得考慮太過武斷。很多人都忽視了一點,張雪峰當時是針對這位考生的情況進行答復的,并不具有普適性。
新聞行業也曾有過高光時刻,這是否意味著任何一門技能都有“過時”的可能?在風險社會中,自我調適的應變能力和健全的心理素質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說到底,如何取舍專業和就業行業,這取決于我們想要什么樣的教育,以及什么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