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炫
翁炫
中共黨員,黨務工作者,現居蘇州;《莫愁》雜志簽約專欄作者,自2004 年至今,在《莫愁》系列刊發表文章超過50 萬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根本政治立場。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習近平走進百姓家》這本書所記載的故事,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中華大地落地生根的真實寫照。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
在《習近平走進百姓家》這本書里,我們看到了對“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一理念的堅守和落實。
浙江舟山新建村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轉為現實,實現了生態平衡與經濟增長和諧共融,實現了美麗山川和美麗人居有機融合,描繪了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更富的中國美麗鄉村圖景。
伊春曾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國有林場之一。隨著國家禁止商業采伐的號角響起,伊春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陣痛”。在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下,伊春以森林生態旅游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留住了山清水秀,更讓此前的林場老職工找到了新出路、尋到了新機遇。伊春人民有了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有了冰天雪地,也就有了增收致富的“靠山”。
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向全國人民發出奮斗動員令,“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我們在《習近平走進百姓家》這本書里也能深刻感受到,“黨的政策會越來越照顧和惠及老百姓,只要你肯干、好好干,就能過上好的生活。”
重慶馬培清一家曾是貧困戶。其小兒子陳朋身患重病,喜歡喝酒,不關心家庭。脫貧攻堅戰打響,給馬培清等鄉親們帶來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希望。陳朋像是變了一個人,依靠國家的優惠政策,不僅脫貧了,還在不斷奮斗中讓家庭逐漸走向了富裕。說起自己的改變,陳朋感到幸運,在黨的關懷下,無論是個人,還是家庭,都站在了新的起點上,“總書記的話深深刻印在我的心里,‘幸福是奮斗出來的’,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要努力向前跑。”
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不僅激勵著陳朋,也感染了千千萬萬的家庭。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個個家庭走向富裕奔向小康,共同繪就國家的繁榮昌盛。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根本原因就是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從群眾中汲取不竭的智慧和力量。
我們在《習近平走進百姓家》這本書里看到,人民群眾的群策群力,為民生發展找到了適宜的前進方向,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在福州軍門社區,無論是“居民懇談日”“婦女議事會”,還是智慧社區和貼心服務,不僅聚焦了社區群眾普遍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協商解決了群眾的瑣事、難事、煩心事,更重要的是發揮了群眾訴求渠道暢通的優勢,完善了社區居民自治、多方共治,讓群眾訴求表達成為社區黨委的辦事坐標,實現了基層治理主體與居民群眾“零距離聯系、心貼心交流、實打實服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總書記以這一極為生動、凝練的表述,對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作出新的時代詮釋。
《習近平走進百姓家》這本書里記錄的一張張笑臉、一份份沉甸甸的成績單,正是這一目標的彰顯。
廣西毛竹山村的王德利家靠種植葡萄脫了貧,在習近平總書記到訪時,他家已經住上了三層小樓。總書記和他們一家聊家常,鼓勵他們依靠勤勞智慧把日子過得更有甜頭、更有奔頭。在總書記的鼓勵下,王德利一家人的干勁更足了。
在黨和總書記的關懷下,在惠民政策的幫扶下,在擼起袖子加油干的勁頭中,老百姓們不僅感受物質的豐裕,更能豐富自身的精神情懷,感受真正的全面小康。
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凝聚人民更強大。《習近平走進百姓家》這本書,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這必將匯聚起14 億多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磅礴力量,書寫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