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榮華

電影《春潮》圍繞紀明嵐、郭建波、郭婉婷三代人之間的關系,探討時代對個體產生的烙印以及原生家庭對個體成長的強烈影響。報社記者郭建波與女兒郭婉婷同住在母親紀明嵐家中,三人的生活劍拔弩張,壓抑著對彼此的不滿,隨時有爆發的危險。
祖母紀明嵐在社交生活中熱心隨和,在家中卻常年與女兒處于爭吵疏離的狀態。父親早逝,加之母親極其強勢,郭建波在家中常年處于一種失語的狀態,脆弱的母女關系依靠孫女郭婉婷從中調和維系。
整部影片通過對郭建波真實心靈的寫照呈現出一段集典型與特殊于一體的中國式母女關系。
春潮是一種自然現象,指春天迅猛湍急的潮汐。正如影片結尾處海水上漲時,波瀾涌動;退去時,露出沙灘。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息。
春潮是紀明嵐與郭建波母女二人關系的外化。片中對于“春潮”二字的題眼,緊扣在融入整部影片的“水”的意象上。影片中共出現多次與水相關的情節,結合郭建波不同的心靈映照,既象征著生命的鮮活,也象征著消極與毀滅。水既是生命的創造者,能夠延續生命,也能傾覆一切。
在電影開始時,剛下班的郭建波與紀母發生了影片中的第一次爭吵,郭建波在沉默中選擇拔掉家中的下水管道,于是水四處蔓延。“水”成為郭建波不滿與叛逆情緒的體現。在又一次與母親爭吵之后,郭建波將水池中的水龍頭打開,此時沖擊而出的“水”像是郭建波情緒的宣泄,喻示著郭建波不再一味隱忍、沉默。影片中郭建波在戀人家洗澡,此時的“水”象征著郭建波的情欲與自我意識,浴室內淋浴中的水傾瀉而下,蒸汽氤氳在浴室內,此時的郭建波遠離家庭與工作的紛擾,是自我意識鮮活的體現。在得知鄰居去世之后,郭建波與紀母一同將骨灰拋撒在河水中,平靜的河面對應著郭建波的內心。“水”最后一次出現在影片中,水流從按摩室內蔓延而出,潺潺流經母親病房、社區合唱團的舞臺、郭婉婷的學校里,郭婉婷追隨著水流一路奔跑,直至踏入海中。此時的“水”是片中最具有生命意識與自我本體意識的呈現。隨著紀母入院,在郭建波于病房內長達7 分鐘的自述之后,她才似乎真正與母親和解,與自我和解。此時的“水”是柔情的象征,是休戰的象征,也是自我的象征。郭建波自此完成與男性、母親、群體、女兒之間的全新聯結,為影片所呈現的自我本體意識的訴說畫上句號。
《春潮》作為楊荔鈉導演用以表達女性家庭關系的電影作品,以一場漫長的精神暴力,向觀影者呈現出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之下,母親與女兒之間的“共生”與“對抗”。正如“春潮”循環往復地漫上沙灘,母女關系的破裂將被嶄新的下一代修復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