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嘉怡


作為可選消費,休閑食品長期在大消費賽道中默默無聞;但是由于其客單價較低,又具備較強的抗經濟周期特性,行業整體呈現市場規模大、細分品類眾多、競爭格局分散等特點。同時,伴隨著品類變革與渠道爭奪同步進行,多強角力之下,本土綜合龍頭正在孕育新的機會。
隨著消費場景復蘇,休閑零食整體需求有望得到恢復;憑借低客單價的特性,使得其在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穩定性要高于大部分可選消費。投資者可以關注有新品成長邏輯以及渠道擴張邏輯的公司。比如,近年來消費者消費行為更偏理性化,希望以更合適的價格獲得高品質產品,追求“高質性價比”。此背景下,近兩年三四線城市中零食特渠發展十分迅速,如果有企業能夠進入特許供應體系,短期內有望挖掘渠道紅利。另外,今年以來部分原材料例如棕櫚油成本有明顯下行趨勢,相關品類成本也會有下降空間。
歐睿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均休閑零食消費量/消費額分別為14kg/500元,與美日等發達國家及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具體來看,美國/日本/全球平均人均休閑零食消費量分別為70kg/42kg/27kg,人均休閑零食消費額分別為4908元/2821元/942元。
伴隨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消費場景日益豐富、創新產品不斷涌現等因素共同驅動,我國人均休閑零食消費將繼續保持增長。2022年中國休閑食品行業市場規模為7342.2 億元,2012-2022年CAGR 達6.4%,據預測,2023-2027年行業CAGR有望保持5.9%,2027年后行業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格局分散,國際巨頭相對占優是當前休閑零食行業呈現的整體特征。2022年龍頭為國際零食巨頭瑪氏,市占率僅為2.3%。結合美日韓等國行業發展情況,龍頭市占率均顯著高于中國,其中美國、日本、韓國休閑零食行業龍頭分別為百事、山崎面包、樂天,市占率分別為11.2%、11.5%、17.8%。此外中國休閑零食行業高市占率公司以國際零食巨頭為主,本土公司較少,未來行業集中度有望提升。
行業根據品類可分為三類:西式零食、中西融合零食和中式零食。其中,西式零食主要包括米餅、膨化、糖巧、薯片、餅干等品類,它們規模普遍處于100-300 億元之間,發展相對成熟且增速較慢,目前由外資品牌主導。國產品牌未來有望通過差異化實現突破。
中西融合零食主要包括堅果炒貨及烘焙類,目前堅果行業規模約1500億元,未來5年CAGR或可接近10%,每日類和口味性堅果具有較大發展機會。而在烘焙零食品類中,伴隨著消費者對零添加、新鮮、口感好等特質的青睞,中短保烘焙食品有望成為趨勢。
中式零食包括肉類、海味、其他風味零食(含辣條等),整體行業規模約1700億元,未來5年CAGR有望接近10%,是休閑零食中高增速的細分板塊。對比而言,2022年中國海味零食龍頭市占率約為6.4%,而日本海味零食龍頭市占率為20.3%;中國肉類零食龍頭企業市占率在4% 左右,而美日龍頭市占率分別為49.6%/27.5%;中國其他風味零食品類龍頭市占率約9%,美日相應龍頭市占率分別為77.7%/21.6%。綜合來看,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式零食“大行業、小龍頭”特征明顯,龍頭企業有望提升市占率、優化市場格局,在細分中有望脫穎而出。
一直以來,休閑食品具有全渠道銷售特點,以商超和傳統流通渠道(如非連鎖便利店等)為主。在2022年休閑零食各銷售渠道中,商超/流通渠道/便利店/電商/其他渠道占比分別為44%/32%/9%/14%/1%。從發展趨勢看,過去10年商超、傳統渠道份額下降較快,電商渠道占比快速提升,便利店渠道占比也逐漸提升。
商超、流通渠道覆蓋面廣、管理鏈條較長,對企業渠道管理能力有較高要求。多家大單品零食企業深耕線下渠道多年,建立了覆蓋全國的經銷網絡體系,構建了較強的線下渠道壁壘,市場布局與渠道管理效率不斷優化。電商渠道平臺集中度高、標準化運營程度高,各企業在平臺上差異小,客流量主要受平臺推薦順序影響,尾部品牌通過低壁壘渠道逐漸搶占頭部品牌份額。
經歷了高端零食集合店、量販零食店、零食折扣店等升級迭代后,零食折扣店站上風口。目前全國連鎖便利店數量27萬家、百強KABC商超3萬家、非連鎖便利店超過300萬家。中信證券估算,目前零食折扣店的門店數在1萬家左右,考慮到便利店和商超主要以一二線城市為主,其憑借機制性價比和優秀的單店模型,能夠深耕更廣闊的低線城市。
根據供應鏈布局、商業模式等主要特征,國內零食企業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零售零食企業,該類企業具有豐富SKU,通過OEM 代工輕資產運營,線上品牌包括百草味等,線下品牌包括零食很忙等。第二類是品類零食企業,該類企業專注一個或幾個零食品類,通過自建產線和全渠道運營在細分品類做大做強,品牌多與特定品類綁定,同時在擅長渠道構建了相應壁壘,如洽洽、衛龍等。
聚焦爆發期渠道的行業公司可以挖掘發展紅利,實現短期跨越式成長。長維度看,這類企業壁壘相對較難構建,仍處探索階段。而品類零食企業方面,從全球龍頭看,打磨夯實供應鏈、提升全渠道能力、打造強勢品牌力、擴品類打破發展天花板的企業,有望誕生大市值公司。
站在公司視角,生產型企業可以被劃分為三類經營策略,包括多渠道策略、大單品策略和第二曲線策略。其中,多渠道策略企業在產品方面一般主打多產品策略,具備潛力大單品,主導產品一般尚未定型。其已在傳統渠道占據一定優勢,但渠道變革導致增長瓶頸,需要擁抱多渠道快速打開全市場,并在優勢區域進一步下沉。
以某龍頭企業A為例,它是一家以涼果蜜餞起家,通過自建工廠和供應鏈,逐步建立起全品類產品體系的公司。公司早期以“直營商超主導、經銷跟隨”為渠道策略,2021年商超占比50%以上,華中區域銷售收入占比60%以上,與沃爾瑪、步步高、華潤萬家等商超建立起緊密的合作關系。2021年公司遇到發展瓶頸,下半年開始快速調整策略,聚焦核心品類、挖掘供應鏈潛力、積極應對渠道變革,2022年收入和利潤恢復20%以上增長。
大單品策略則主要專注核心品類,增量來自不同規格(如大包裝、散稱)打開新的消費場景。以其中B公司為例,其精耕深海大單品,研發新品較為謹慎,公司現有魚制品、豆制品、禽類制品三個系列,均仍處于成長期。產品端,公司儲備單品毛利率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2022年禽類制品的毛利率僅15%,且近年來呈現下滑趨勢:一方面是新品原材料鵪鶉蛋、肉類價格較高;另一方面是新建產線,產能利用率偏低,后續隨著規模效應釋放,毛利率有望向魚制品看齊。
若拆分公司主營業務成本,其中外購產品占比逐年提升,主要系豆制品、魔芋等產品產能不足。目前公司已設計2400噸魔芋產能,隨著自主產能逐步釋放,其他產品毛利率有望向豆制品看齊。
另外,第二曲線策略企業呈現出大單品議價能力較強,規模趨于飽和,增量來自細分市場挖掘及適當的提價策略,其可借助先發渠道、品牌優勢擠占競品份額,增量集中在渠道鋪貨率的提升。
以C公司為例,2018-2022年,公司調味面制品/蔬菜制品/豆制品收入年復合增速分別為5%/42%/-5%。調味面制品增速明顯放緩,而以魔芋、海帶為代表的蔬菜制品具備高速增長。2022年4月,各品類出廠價提升20%以上,導致銷量均有不同幅度下滑,其中受影響最小的是蔬菜制品,當年收入仍實現正增長。產品提價后,當年蔬菜制品毛利率提升至47%,顯著超過其他產品5-10pct。該品類原材料成本較低、供應鏈自主可控、具備一定的品牌溢價權,有望成為公司第二成長曲線。
(作者系上海某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文中個股僅做舉例,不做買入推薦。

數據來源:B公司歷年年報整理

數據來源:C公司2022年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