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香
一個小天使呱呱墜地,全家人都沉浸在幸福之中。但新生兒科醫生卻說:“孩子黃疸高了,需要住院治療。”這無疑會讓全家人擔憂,尤其是讓新手媽媽感覺害怕、無助。那么,新生兒黃疸是怎么回事兒?應該怎么治療和護理呢?
★治療標準
新生兒黃疸也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因為膽紅素在體內積聚而引起的皮膚或其他器官黃染,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臨床問題,超過 80%的正常新生兒在出生后早期可出現皮膚黃染。
足月兒血清膽紅素值大于221微摩爾/升,或經皮測膽紅素大于12毫克/分升,稱為病理性黃疸,患兒需要在新生兒科進行治療。若不及時干預,高濃度的未結合膽紅素可能會引發核黃疸,損害新生兒的神經系統,病情嚴重的甚至會導致新生兒死亡。若膽紅素水平低于上述閾值,則為生理性黃疸。雖然生理性黃疸寶寶的皮膚看起來有些發黃,但并不需要進行治療——多吃奶、多排便即可恢復健康。
★膽紅素升高的原因
1.新生兒體內生成的膽紅素本來就“多”:胎兒時期是缺氧狀態,新生兒出生后建立自主呼吸,血氧濃度增高,紅細胞數量會逐漸下降,紅細胞溶解會產生過多的膽紅素;新生兒的紅細胞較成年人的紅細胞壽命短,且血紅蛋白的分解速度是成年人的2倍,故產生的膽紅素多。2.新生兒肝臟處理紅細胞的能力差:新生兒血漿中的白蛋白較少,會影響膽紅素的轉運功能;新生兒肝細胞內缺乏Y蛋白,對于膽紅素的攝取能力較成年人差。3.新生兒排泄膽紅素的功能差:膽汁分泌器發育不完善,腸蠕動差,腸道菌群未建立等原因會影響新生兒排泄膽紅素的功能。4.母乳性黃疸:其病因可能是母乳中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進入患兒腸內,增加了患兒腸內未結合膽紅素的水平。5.溶血因素:母嬰血型不一致(常見于母親血型為O型,新生兒血型為非O型),母親體內的抗體經過胎盤進入新生兒體內,可能破壞紅細胞。被破壞的紅細胞會釋放出血紅蛋白,血紅蛋白會被機體轉化成膽紅素,從而引發黃疸。
★治療方法
1.光照療法:通過光照,可使皮膚淺層組織的非結合膽紅素轉化為水溶性產物,經膽汁和尿液排出。2.肝酶誘導劑:常用藥物如苯巴比妥,能增加肝臟攝取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3.補充白蛋白:促進游離膽紅素和白蛋白結合,使更多的膽紅素可被轉運到肝臟進行處理。同時,防止過多的游離膽紅素與腦部基底核的脂類結合,預防膽紅素腦病的發生。4.補充腸道益生菌:補充益生菌可幫助患兒建立正常的腸道內環境,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促進膽紅素排泄。5.及時治療新生兒溶血病:患兒需要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防止紅細胞被進一步破壞。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輸血,甚至是換血。
★家人護理建議
家長應有意識地緩解自己的焦慮情緒,給寶寶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對于生理性黃疸的寶寶,家長可以讓寶寶多吃奶,多排便,保證睡眠充足。在寶寶清醒時,可與寶寶多互動,對其腹部進行柔和地按摩,促進大便及時排出。平時應多注意觀察寶寶皮膚、鞏膜的顏色,警惕黃疸加重。若發現任何問題應及時去醫院進行診治。
對于發生母乳性黃疸的新生兒,可暫停母乳喂養3~5天,然后觀察黃疸情況。停喂母乳期間,應將母乳用吸奶器吸出,防止母乳分泌量下降。確定為母乳性黃疸后仍可對寶寶進行母乳喂養,讓新生兒多吃、多排,有助于黃疸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