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登靜
尿潴留是外科手術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痛苦,還會增加泌尿系統感染的風險,增加病情的復雜性,不利于術后康復。按病史、特點,該病可分急性尿潴留和慢性尿潴留兩類。急性尿潴留起病急驟,患者的膀胱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快速充盈、膨脹,從而導致患者尿意急促,但又無法自己排尿。持續的尿潴留會增加患者的腹部壓力,引發腹股溝穿刺出血、血腫等問題。
術后尿潴留的病因包括:全身或椎管麻醉后排尿反射受到抑制,手術損傷神經,切口疼痛,情緒緊張,不習慣臥床排尿,腹肌缺乏力量,術前使用阿托品、普魯本辛、東莨菪堿等松弛平滑肌的藥物等。
·緩解有效措施·
對于發生尿潴留的患者可采取導尿術輔助排尿。具體做法為:將導尿管通過陰莖(女性患者為尿道口)插入膀胱,直至導尿管有尿液流出。但這一方法可能會對患者身體產生損害,造成尿道黏膜損傷,有引發尿路感染的風險,而且會讓人感覺很不舒服。除導尿術外,手術患者采取以下措施,可以預防術后尿潴留,幫助尿液順利排出。
1.患者在術前進行排尿訓練,以適應術后的床上排尿。由于術后患者需要制動(靜臥不動),術前進行排尿功能訓練極為重要,可降低術后尿潴留發生的可能性。訓練前,男性患者應準備尿壺,女性患者應準備女式便器。排便訓練時應用屏風或拉簾遮擋,保護患者的隱私,消除其緊張心理。
具體方法:患者在手術前的24小時開始進行排尿功能訓練。患者感到有尿意時,不要上衛生間,應平臥在床上,放松腹部肌肉。護師或家人協助放好尿壺,不要催促排尿,讓其放松。如果嘗試30分鐘還不能順利排尿,且患者尿意明顯,護師或家人可適當輔助物理刺激,如按摩、熱敷下腹部、讓患者聽流水聲等。平臥不能順利排尿時,患者可采取側臥位嘗試,同時必須保持雙下肢完全伸直。患者術前應多練習以掌握“臥床排尿”的技巧。
2.進行體位干預,早下床活動。患者在手術后采取適當的姿勢——頭高腳低,頭抬高約20度,有助順利排尿。此外,早期進行下床運動可以減少尿潴留的發生。
3.適度進行物理刺激。家人可對完成手術的患者進行物理刺激,比如按摩下腹部,用熱毛巾敷下腹部,讓患者聽流水聲。此外,用40~50℃的溫水擦拭患者的會陰,可促進排尿。
4.有針對性地進行藥物干預。對患者肛門使用開塞露能能促進直腸黏膜蠕動,促進膀胱逼尿肌的收縮,幫助排尿。患者也可嘗試口服B族維生素。B族維生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進胃腸蠕動、膀胱收縮、提高膀胱內壓力、幫助排尿等作用。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研究表明,術前進行排尿訓練結合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鈉也能顯著減少尿潴留的發生。
5.術后充足飲水。患者術后3小時應保證足夠飲水——術后3小時每個小時喝500毫升水。患者術后第二天應多喝1000~2000毫升水,或每天喝2000毫升水。
6.中醫中藥方法。采用耳穴埋籽療法(又稱耳穴貼壓法)可明顯減少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縮短患者術后的初次排尿時間。醫生對耳廓進行消毒,然后把“王不留行”(一味中藥)的種子,用膠帶貼在穴位上,用大拇指和食指指腹按壓種子,直至患者小便。患者小便后,醫生停止擠壓,將種子保留在穴位上24小時。此外,按摩與排尿有關的關元穴、石門穴,也可減輕排尿相關的肌肉痙攣,促進排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