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在發生交通意外,頭部被撞擊后會出現短暫的昏迷或失憶現象,即一般人所稱的“腦震蕩”。一段時間后,患者蘇醒,看起來明顯好轉,僅存在頭疼等癥狀,進行CT頭部檢查也不存在骨折或血腫,可以獨自辦理出院手續并回家。
患者回家后起初一切正常,可以正常吃飯、睡覺,卻在十幾個小時后發生第二次昏迷。再次入院檢查,可見患者顳額部存在巨大的硬膜外血腫。此時患者往往已經病危,甚至會在短時間內死亡。部分患者經過緊急開顱手術雖可挽救生命,卻會長期昏迷。兩次昏迷之前的清醒時期便是顱腦外傷所釋放的“無事煙霧彈”——中間清醒期。
昏迷、清醒、再次昏迷
顱腔是由顱骨組成的一個封閉的“腔”,顱骨外是頭皮,顱骨內緊貼著一層硬腦膜,硬腦膜內包裹著大腦組織。顱腦受傷后,在大腦受到震動的同時,可能造成顱骨與硬腦膜之間的血管破裂出血,即形成能夠危及生命的硬腦膜外血腫。
所謂“中間清醒期”是指顱腦外傷引發的腦震蕩、腦挫裂傷、腦干傷等原發性昏迷,和硬腦膜外血腫等繼發性昏迷之間的意識清醒階段。患者受傷后當時昏迷,隨后意識恢復,神志完全清醒,直至傷情繼續發展,因為持續出血而形成較大的血腫,引起再度昏迷。據統計,約有1/3的硬膜外血腫患者存在中間清醒期。
出血量從少到多 最終引發“質變”
顱腦外傷者之所以會在短暫昏迷后清醒過來,是因為外傷撕裂的顱內血管的出血量起初很少,緩慢地流入顱腦間隙,出血沒有進入患者的腦脊液系統,因此影像學檢查也無法發現“異常”。而且,顱腔具有一定的緩沖功能,能降低微小出血對機體造成的不良反應,讓人看起來很正常——神志清醒、行動自如,不影響吃飯、睡覺。
但是,出血如果得不到控制,會從少變多,從量變引發質變。出血到一定程度,硬膜外血腫慢慢擴大,會對腦組織造成擠壓和壓迫,并導致腦組織移位和損傷,令患者再次陷入昏迷,并引發高熱、抽搐、腦疝等癥狀。中間清醒期的長短,取決于破裂血管的大小和出血速度的快慢——短者數分鐘,長者數小時。據統計,90%的中間清醒期患者會在受傷后的24小時內再次昏迷。
再次昏迷可造成生命危險
中間清醒后,由于血腫壓迫腦組織,患者會再度出現昏迷。當出血增多時,隨著腦組織受壓程度的加重,患者昏迷的程度越來越深,同時脈搏減慢、血壓升高、受傷側瞳孔發生散大、顱內壓升高,并形成腦疝。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時診斷,并以手術清除血腫止血,可能喪命。
發生顱腦損傷后一定要入院觀察
不少人發生頭部外傷后,如果沒有出現明顯的頭破血流,即使有短時間的昏迷,也常被視為輕傷,不將其放在心上。有時醫生要求患者留下來觀察,會遭到患者、家屬的拒絕。甚至有的患者會認為這是醫院想要“多收費”找的借口。但不遵醫囑留院觀察,很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生命危險。
正確的做法是:患者發生頭部外傷后,尤其是受傷后發生短暫昏迷的患者,無論有無頭皮外傷、出血,都應留在醫院觀察24小時或更長的時間,以便及時發現硬腦膜外血腫的跡象,進行早期診治和及時手術,清除血腫和止血,解除腦組織受壓。
特別是老年患者,發生交通意外等意外損傷后,不能因為慢慢清醒過來了,就覺得無所謂,認為只有趕緊回家才能得到休息并節省醫療開支。需知,往往改變“命運”的正是這短暫的中間清醒期——及時診治就能挽救生命,錯過將令人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