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成為北宋中期新古文運動的領袖,這與他在隨州的生活、學習與成長經歷有關。歐陽修之所以不能忘情于隨州,是因為隨州文化的母乳將他哺育成為一代宗師。在隨州生活期間所受到的教育與隨州的交游,為歐陽修成為一代宗師奠定了基礎。
一、隨州環境對歐陽修的影響
隨州古稱“漢國之東”,在歷史上有三個稱謂,漢東、漢陽、漢川。隨州地處漢水之東,漢水之東乃水之陽,故又稱漢陽,隨棗走廊是聯系中州平原和荊楚大地的一條狹長通道,所以又被稱為漢川。華夏初祖神農大帝問世于隨州烈山,因而此地成為海內外中華民族后代尋根問祖的圣地。歐陽修雖不是隨州人,但青少年時期在隨州生活了將近二十年,如《李秀才東園亭記》中所記:“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于隨哉!”[1]1671曾在春秋時期被譽為“漢東大國”的隨州,在北宋中期卻是偏僻之地。《記舊本韓文后》一文中有:“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1]1927在歐陽修的記載中,隨州文化發展落后,但歐陽修對隨州有著深厚的感情,在其成長歷程中,隨州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隨州的山水養育了一代文豪。在歐陽修眼里,隨州不是自己的故鄉,卻是自己成長的重要地方,是終生不能忘懷的地方。個人思想性格的形成與環境有重大關系,也與地域文化密不可分,特別是隨州的地域文化,自然而然影響歐陽修的一生。
隨州(今湖北隨州),有祭祀歐陽修的傳統。歐陽修二叔歐陽曄徙居于此,其青少年時期亦長期寄居于隨州。自明代中葉以來,隨州開始祭祀歐陽修。《隨州志》(同治八年刻本)卷一四《古跡·白云樓》云:“明弘治中,知州李充嗣鑿城西地為夜光池,于池南壘土為基,高與城等,復建是樓(白云樓),下置‘白云書院以祀歐陽文忠公。”同卷《古跡·夜光池》又云:“池之前即‘白云書院,故宋歐陽子祠堂也。”[2]隨州沒有宏偉壯觀的山峰,也沒有波瀾壯闊的江河,但這里的一山一水提供了優越的環境,影響著人的品質和思想,這種品質和思想以一種獨特的方式改變了歐陽修。
隨州民風民俗對歐陽修的影響是深刻的。哺育歐陽修的隨州“風土”是勤勉踏實的樸學。隨州人民勤儉,致力于莊稼之事,崇尚樸學,不浮夸。隨州人認為豐五谷才可立性命,養家小,所以“其民勤儉力穡少末務”[2]。隨地有許多耕讀世家,如州南有大姓李氏就多藏書,其子好學。在隨州樸學風土中長大成人的歐陽修,同時經歷了“力自營贍”的生活。這在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中,讓其體會到生活的不易,不可浮夸。他領導宋之古文運動的文化人格的形成,自然離不開這種崇樸學、不浮夸的風土人情影響。當是國家學習風氣不正,要想考進士,入仕途,人們不能不“姑隨世俗作所謂時文者”[3]293。因為“是時天下學者楊、劉之作,號為時文,能者取科第,擅名聲,以夸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4]170歐陽修也是這樣,在隨州,他像全國的讀書人一樣認真學習。“夫時文雖曰浮巧,然其為功,亦不易也。仆天姿不好而強為之,故比時人之為者尤不工,然已足以取祿仕而竊名譽者,順時故也。”[3]293但是浮華的時文并非其取向,他學時文入仕后,卻成了時文的否定者。天圣五年(1027)春,歐陽修第一次離開隨州,前往汴京參加科舉。初出茅廬的歐陽修描繪了京都的繁華,作《漢宮》 《禁火》 《傷春》等紀行詩,與閉塞的隨州形成鮮明的對比。是年落榜,使歐陽修認識到隨州文化資源的匱乏,為提升能力開闊視野,天圣六年(1028)前往漢陽拜訪胥偃。
二、家庭教育的影響
大中祥符三年庚戌(1010),歐陽修四歲,王明清《揮麈后錄》卷六引呂漆所撰歐陽觀墓志:“大中祥符三年三月二十四日終于官。”[5]父親歐陽觀任職時不幸病逝,于是母親鄭氏攜歐陽修投靠在隨州任職的叔父歐陽曄。歐陽修《瀧岡阡表》云:“修不幸,生四歲而孤。太夫人守節自誓,居窮,自力于衣食,以長以教,俾至于成人。”[1]700由此可見,歐陽修父親去世之后,母子生活陷入困頓。由于家里貧窮,鄭氏親自教兒子讀書學習。《宋史·歐陽修傳》:“四歲而孤。母鄭守節自誓,親誨之學,家貧,至以荻畫地學書。”[6]歐陽修母親“畫荻教子”的故事廣為流傳,家庭貧困并不會阻礙鄭氏培養兒子,她以荻草稈為筆,以沙土為紙,一筆一劃教兒子認字。母親鼓勵歐陽修不能茍且迎合世人,而應堅守氣節,才能自如應對遇到的磨難。即使歐陽修貶官夷陵,鄭氏夫人依然談笑如常。她認為家境貧窮困苦,若能把生活過得有條理,能安定處在這種環境中,便能處之泰然。鄭氏夫人不僅教兒子讀書學習,而且教誨兒子如何為人處世,將歐陽觀生前事跡講給歐陽修,鄭氏用歐陽觀做官的言行影響著歐陽修思想性格的形成。一生清廉的歐陽觀沒有留下一間房屋、一塊土地。從母親口中,歐陽修對父親有了清晰的認識,俸祿不高卻廉而好施,秉公執法而體恤人民,父親的言行舉止無疑對歐陽修思想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這得益于鄭氏夫人的深明大義,教子有方。雖然父親早亡,但母親鄭氏日復一日地教導對歐陽修的影響是極大的。沒有父愛的環境讓歐陽修思想早熟,對世態炎涼、人情冷暖更敏感。
另一個對歐陽修成長有重要影響的人是歐陽曄,他是歐陽修的三叔,他的相貌、個性都與兄長歐陽觀相像。歐陽修在《尚書都官員外郎歐陽公(曄)墓志銘》中說:“修不幸幼孤,依于叔父而長焉。嘗奉大夫人之教曰:‘爾欲識爾父乎,視爾叔父,其狀貌起居言笑,皆爾父也。修雖幼,已能知太夫人言為悲,而叔父之為親也。”[1]737時任隨州推官的歐陽曄洞察秋毫,德才兼備,利用自己的智慧巧破殺人斗毆案件,且不徇私利,不畏強權,大洪山奇峰寺僧人斂財一事亦明辨是非。叔父歐陽曄也是教歐陽修讀書的人,兵部府君(叔歐陽曄)閱之,謂韓國太夫人(母鄭氏)曰:“嫂無以家貧子幼為念。此奇兒也,不唯起家以大吾門,他日必名重當世。”[7]他認為侄子是個奇才,將來必能光宗耀祖,有所作為。宋人王栐《燕翼詒謀錄》:“歐陽修少孤,其叔父教之學。”[8]少年歐陽修已顯露出異于常人的才能。叔父對歐陽修關懷備至,以身作則,樹立了好榜樣。
三、歐陽修在隨州的交游
宋代重交游,文人之間的交游成為時代風尚。青少年時期的歐陽修與李氏長子李公佐交好,從小便是要好的朋友,常游玩于其家。多年后李公佐在家中增建亭臺樓閣,請求歐陽修為其作記,歐陽修感念兒時美好回憶,欣喜寫下《李秀才東園亭記》:“城南李氏為著姓,家多藏書,訓子孫以學。予為童子,與李氏諸兒戲其家,見李氏方治東園,往求美草,一一手植,周視封樹,日日去來園間甚勤。”[9]嘉佑四年(1059)李公佐擔任襄陽令,歐陽修作《送襄陵令李君》[10]:
綠發襄陵新長官,面顏雖老渥如丹。折腰聊為五斗屈,把酒猶能一笑歡。
紅棗林繁欣歲熟,紫檀皮軟御春寒。民淳政簡居多樂,無苦思歸欲掛冠。
青少年的友誼一直延續,詩作既勸勉摯友不必思想家鄉,民風淳樸,為政寬簡有許多快樂,又對朋友的關愛溢于言表。
宋祁與歐陽修同為應山縣連舜賓門下,《宋史》卷四五八《連庶傳》載:“始與弟庠在鄉里時,宋郊兄弟、歐陽修皆依之。”[11]13446又《應山縣志》卷中“藝文”條載明朝顏木詩《法興寺》:“連公富好禮,義方訓厥子。二宋及歐陽,皆其門塾士。”據嘉靖《應山縣志》卷下載王莘《連都官墓志》云:“宋元獻公暨其弟景文公,皆游于處士之門,而歐陽公交際尤密。”[12]《嘉靖應山縣志》卷上“流寓”條載:“歐陽修,廬陵人,嘗游于連處士之家,與二連相友善。”[12]由此不難看出,歐陽修與宋祁為同門,關系密切,有著深厚的感情。
四、歐陽修與韓愈的淵源
歐陽修與韓愈的關系可以溯源到其十歲時,歐陽修在城南李彥輔家中讀到殘缺的《昌黎先生文集》。《李秀才東園亭記》:“予為童子,與李氏諸兒戲其家。”[1]1671青少年時期的歐陽修與李氏孩童游玩于其家,李氏家境殷實,藏書頗豐,歐陽修好學,常常借李家書籍閱讀、抄錄,抄錄未完成,歐陽修就已經牢記成誦。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寫道:“予少家漢東。漢東僻陋,無學者;吾家又貧,無藏書。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堯輔頗好學,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有弊筐貯書在壁間,發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讀之,見其言渾厚而雄博。然予猶少,未能悉究其義,徒見其浩然無涯若可愛。”[1]1927在城南李彥輔家中嬉戲玩耍,從墻角的柜子里發現一個沉甸甸的破筐子,打開一看,里面裝滿了破舊不堪的書籍。其中有一部殘缺不全的《昌黎先生文集》,只有六卷,而且書頁散亂,首尾顛倒。對于韓愈這位大文豪,歐陽修早已聽聞其名,但是一直沒有機會拜讀韓愈的作品。他當即向李家借這部殘書,李家主人也慷慨地送給了他。韓愈文章洶涌澎湃的氣勢深深地吸引并感染了歐陽修,他覺得文章內容精深博大,氣魄沉雄豪壯。少年歐陽修從此傾心于韓愈古文。在宋初文壇上,古文衰落,駢儷盛行,以徐鉉、李昉、陳彭年等為代表的一批宿學碩儒,承繼五代余風,詩文艷冶華麗,論卑而氣弱。到了真宗、仁宗時代,文壇出現以楊憶、劉筠、錢惟演為代表的西昆體,為文宗法李商隱,講究聲韻、對偶,追求辭藻、典故。一時間,五代卑弱文風,掃蕩殆盡,駢詞麗句,風行天下。當時盛興駢文,擅長作駢文的人,就能登科第、擅名聲,夸耀于世。因此,當時社會上很少有人知道韓愈其人和韓愈其文。少年歐陽修這次偶然的發現,使他有幸結識韓愈古文,并為將來的北宋詩文革新埋下種子。歐陽修始終珍藏這部韓文舊本,并廣為搜尋天下善本,不斷參校修訂,使它成為歐陽家門的傳家舊物。
歐陽修受韓愈的影響很大,他認為天下的文章,只有韓愈的文章最好。所以他說:“學者當至于是而止爾!”[1]1927但當時科考時興的是浮糜艷麗的西昆體。仁宗天圣元年(1023),歐陽修17歲,首次參加隨州州試,因賦逸官韻而落榜。因此意識到自己如果繼續沿著韓愈的文風走下去,將永無出頭之日。為了考個一官半職,必須改學“西昆體”,這卻是歐陽修極不情愿的事。歐陽修試圖找一條路,既能兼顧韓愈的文風,也能考上個一官半職。三年后,州試得以通過,由隨州薦名,參加天圣五年(1027)春天的禮部貢舉,再次落榜。原來“能者取科第,擅名聲,以夸榮當世,未嘗有道韓文者”,[1]1927 韓愈文章雖然氣勢恢宏,然而,當時敲開仕途大門的卻是盛行的駢文。
歐陽修學習韓愈的主要成就,或許不是“文以載道”的道統論,而主要是強調在散文創作中將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統一起來,強調作品必須有作者個人的特色。因此其創造了一種與韓文不同的散文風格。與以氣勢雄壯見長的韓文不同,歐陽修文則以情韻優美而見長。清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有這樣一段話:“歐公文學韓而頗不似韓,此公文之所以能于八家中自樹一幟也。”[13]
五、結語
綜上,歐陽修剛正不阿的氣節、廣博多學的才識,離不開隨州的成長經歷。正是這樣的經歷,造就了一代文豪,塑造了一個時代的文人士大夫的形象。青少年寓居隨州的生活經歷,無論是自然環境還是家庭教育,抑或是隨州交游,都對其文學創作、文風變革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林佳瑜(1998—),女,福建漳州人,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在讀。
注釋:
〔1〕(宋)歐陽修.歐陽修詩文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清)孫文俊.隨州志[M].卷十四.同治八年刻本.
〔3〕陳新;杜維沫.歐陽修選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4〕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M].北京:中華書局,2010.
〔5〕王明清.揮麈后錄[M].卷六,四部叢刊景宋鈔本.
〔6〕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M].居士集卷二十五,四部叢刊景元本.
〔7〕歐陽文忠公集[M].附錄卷五,宋慶元二年周必大刻本.
〔8〕王栐.燕翼詒謀錄[M].卷一,明歷代小史本.
〔9〕歐陽修.歐陽文忠公集[M].外集卷十三,四部叢刊景元本.
〔10〕歐陽修.文忠集[M].卷一三,文淵閣四庫全書.
〔11〕(元)脫脫等.宋史[M].卷四五八.中華書局,1977.
〔12〕(明)顏木纂.嘉靖應山縣志[M].明嘉靖刻本.
〔13〕袁枚.隨園詩話[M].卷六,清同治八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