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正國
談起云南印象,人們下意識會聯想到著名舞蹈家楊麗萍于2003年創作的全國首部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時至今日仍有大部分人對云南的印象來自該作品,作為云南民族歌舞藝術與文旅相結合最為成功的一部作品,《云南映象》豐富且極具蓬勃生命氣息的本土民族歌舞藝術,真實地展現了濃厚、淳樸的云南民俗文化。《云南映象》的成功,進一步將“神秘”“質樸”“原始”“自然”等概念刻入人們對云南的第一印象之中。筆者之所以“再論云南映象”,原因之一:現代化進程不斷加速,推進云南生活的發展變化,賦予了“云南映象”這一概念的當代語境的轉變與表達;之二:新興的短視頻文藝作品以嶄新的形式描繪云南生活現狀,各門類藝術作品反映生活的獨特形式為觀眾提供了不同的審美感受。以“再論云南映象”為題,對短視頻作品中“云南映象”進行再發現,實則聚焦新興媒體發展下新時代云南形象的轉變與塑造。
學者尼克·史蒂文森曾在《認識媒介文化——社會理論與大眾傳播》一書中提到“媒介文化變成我們當代日常生活的儀式和景觀”。近十年來可謂中國社交媒體、移動網絡發展的黃金時期,新興媒體的介入使得互聯網行業進行了資源重組與再分配,并實現了我國民眾社會交往由現實生活向網絡平臺的擴展與轉移,在此過程中,短視頻平臺以大眾化和時效性、交互性、趣味性等特點迅速吸引大波網民用戶,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2022年8月31日在京發布的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份,我國網民規模高達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74.4%,報告中指出我國短視頻的用戶規模增長最為明顯,達9.62億。近年來,依靠短視頻記錄、分享生活點滴的作品不勝枚舉,作為新興的傳播媒介,在流量大數據的加持之下,短視頻作品已經逐漸成為展示城市形象以及反映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短視頻平臺上分享云南美食、生活、傳統文化的作品更是屢見不鮮。透過這一系列作品,我們仿佛聞到了來自梅里雪山下格桑花的清甜氣息;感受到了來自洱海之上的微風吹來的一絲愜意;更看到了火塘旁蹦出的星點火花;甚至觸碰到昆明老街斑駁墻體上的一道暖陽。
一、“社會加速”與短視頻作品“慢生活”意義生發
由于科技進步、社會變遷不斷加速,人們的日常工作、生活節奏也隨之加快,而在此過程中人們追求自身狀態卻與高速運轉的社會模式相對立,并由此形成了對“慢”節奏的情感共鳴。從很大程度上來講,現代化社會的高速發展在促使人們適應其中的同時,也催生出心里對輕松、愜意生活的渴望。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高質量社會生活需求的增加,“慢生活”逐漸被視作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與健康的生活狀態。2016年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與遠方”在全網引發熱議。這句話以極為抽象而富有詩意的言語描述了當代人生活狀態,更以“詩”和“遠方”來承載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所謂“遠方”與現代都市生活產生對立感,生發出對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田園生活的追求。大部分青年人身處于喧囂的城市,陷入一種機械化、重復性的工作中,產生疲倦感、麻木感,因而迫切渴望能夠逃離城市。短視頻平臺主打“慢生活”理念的作品抓住了人們對心靈烏托邦的追尋以及回歸田園、回歸勞動生活的這一心理,相關作品一經推出,當即獲得許多人的喜愛與關注。
在現代社會,人們很難從真正意義上擺脫現實中的一切去追求所向往的生活,而B站、抖音、小紅書、微博等網絡平臺關于田園生活的記錄則成為一種精神寄托。例如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以鏡頭分享自己修理菜園、種棉制衣、釀酒、烹飪的過程,其中一條名為“水稻的一生”的視頻,花費近一整年的時間記錄并剪輯,其中對山村風光的分享、對田園勞動的記錄,引發了千萬網友對簡單、質樸生活的本質追求。在技術手段的支持下,鏡頭中所呈現出的鄉村生活富有浪漫詩意,引發了人們對鄉村生活的無限遐想。抖音用戶彭傳明的作品中關于非遺傳承手工制作、古法妝品復原,不僅以精湛的技藝向世人展示我國傳統古法技藝,同時其勤勞、樂觀的態度令人深陷于其鏡頭所呈現的“勞動創造生活美”中。短視頻作品在短短幾分鐘內,將繁重的勞動過程以及漫長的作物生長過程進行壓縮、剪輯,以極具觀賞性的畫面分享田園生活的趣味性,運用鏡頭語言向觀者講述一個又一個關于“慢生活”的美好故事,這也造就了短視頻平臺的“慢生活”熱潮。
二、短視頻作品“云南熱”現象的原因
近年來,各大短視頻平臺上關于云南旅居生活、田園生活的作品愈來愈多,或許是“告別快節奏生活,擇一處山鄉而棲”的隱居心理對當代青年人的影響,許多平臺涌現大批主打“慢生活”的視頻博主,而其中又以云南地區較為典型。實際上,我國古代早就有“結廬山水間,人生自得意”的田園詩派以詩作對“慢生活”進行記錄,從陶淵明到謝靈運,再到孟浩然、李白、范成大等著名詩人,都曾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山水田園詩作。筆者認為,現下以短視頻的形式延續山水田園風格的作品,續存了國人的詩意情懷。而深入分析短視頻記錄云南“慢生活”熱潮的成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地緣優勢與人文優勢
云南地處于我國西南邊陲,受亞熱帶季風氣候的影響,省內立體氣候特點較為顯著且類型眾多,因“四季如春”的氣候特征,昆明也被冠以“春城”的美稱。石林、普者黑險奇的喀斯特景觀;西雙版納蔥郁的熱帶雨林;香格里拉的雪山群峰以及瀾滄江、怒江、金沙江、獨龍江在內的六大江河奔流峽谷間等自然風光,壯麗的風景與多樣的地貌奇觀形成了云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千百年來云南以獨特的自然景色與人文風情,吸引了無數游客。
(二)故土情懷的羈絆與喚醒
“對故鄉的依戀是人類的一種共同情感。 它的力量在不同文化中和不同時期有所不同,聯系越多,情感紐帶就越緊密”。[1]受求學、工作等因素制約,大多當代都市青年背井離鄉到陌生的城市生活,但對故鄉的依戀作為一種難以割舍的情感始終被不斷喚醒,“故土情懷”這一中華民族血液中傳承千年的文明基因,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心理。筆者注意到在短視頻平臺上分享關于云南作品的仍以返鄉青年為主體,這部分群體大多厭倦了城市工作生活的壓力而紛紛返鄉拍攝短視頻記錄鄉野生活,“返鄉”常常作為他們所分享的視頻中的關鍵詞,這不僅突出了個人身份的轉變,同時也突顯了“故土情懷”的影響與作用。
(三)勞動創造趣味與美好
短視頻中所記錄的烹制美食、播種施肥、修建庭院甚至喂鴨、養鵝等活動,都以一種極其自然的勞動方式出現,在勞動換取生活所需的潛意識下,這樣的勞作被視作愉悅的自發性行為,而這與都市工作謀生心態往往不同。同樣在付諸勞力的情況下,前者是自愿的、趣味的,而后者則更傾向于受迫的、枯燥的。在短視頻中勞動創造美好生活滿足了人們對田園勞作生活的向往與遐想,其間的趣味性也催生出人們心中對該種生活方式的好奇。
獨特的地緣優勢、當代都市青年的“故土情懷”以及趣味田園勞作生活等因素,是形成云南短視頻熱潮的原因,當然,地方文旅的發展與助力以及自媒體產業化發展的推動作用也不可忽視。總之,關于云南生活的短視頻作品所呈現出的“慢生活”形象逐步開始與人們傳統觀念上“原始”“自然”“神秘”“粗獷”等印象相融合而產生了新的時代意味。
三、重塑:短視頻作品中云南“慢生活”之美
2017年“滇西小哥”入駐微博平臺,發布“一席一果”“花期有食”等系列視頻,收獲了超過800萬粉絲,轉評贊高達1500萬余次,藏在深山的美食與飽含地域特色的烹制手法,觸及人們對舌尖上“滇味”的渴望;抖音用戶“阿園的城市逃跑計劃”的一條圍坐火塘旁“最好的一頓飯”視頻,記錄了云南鄉村的純真之旅,跳動的焰火中映照出滿滿的人情;而2023年主打田園牧歌、生活治愈系的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取景大理鳳陽邑,云苗村、有風小院、洱海,浸潤了“悠悠地生活”“滿滿的人情”,更是勾動400余萬人對大理旅居生活的憧憬……
在新媒體的傳播與影響下,“云南生活”不再僅僅限定于某一個村落或者城市,記錄者也由專業的攝影技術人員向普通大眾轉移。在短視頻平臺上,大多數視頻博主并沒有專業的學習背景,甚至沒有專業的拍攝設備,但在鏡頭下所呈現出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都著力于呈現云南“慢生活”的美好時刻,這使得短視頻作品中的云南生活逐步發展為“有意義的生活”,而所謂的“有意義”,實際上是短視頻作品云南生活“慢”字所呈現出的審美體驗。
(一)技術與生活共融下的自然之美
短視頻作品制作包含了視頻拍攝、視頻剪輯以及特效制作等3個環節,而其中拍攝與剪輯所占的比重較大,在二者的協同作用下產生了“鏡頭語言”,從而將所記錄的尋常生活娓娓道來。為突顯“慢生活”的特點,短視頻作品鏡頭語言大多經過精心的設計,或是利用廣角實現俯瞰全景的拍攝,或是運用微距、特寫近距離捕捉細微變化。不僅如此,視頻剪輯技術也在短視頻作品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常見的手法包括變速、摳像、畫中畫以及倒放等等。如視頻博主——滇西小哥,在一則名為“云南深山里種著的藥精靈”的視頻中,運用特寫鏡頭,聚焦于葉片上露珠地慢慢滴落,而身后虛化的山路上,主人公緩緩向深山走去,塑造一種“慢”的既視感,又呈現出踏著薄霧奔向縹緲群山的虛幻美感。
影像技術悄然融入短視頻創作當中,為作品塑造云南“慢生活”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支撐與便利,在此過程中,鏡頭語言下的生活場景成為主體,與影像技術相融合,在俯瞰與仰視之間,在倍速或是漸慢變化之中,為觀眾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去觀察、體會生活中的變化,盡顯技術與生活共融之下的自然之美。
(二)虛擬與現實閃回間的遐想之美
在互聯網空間開放化與信息大數據算法的推送下,人們仿佛已經習慣并接受了短視頻作品對于“慢生活”的描述,短視頻平臺吸引著來自各行各業對“慢生活”的向往者,并在網絡世界中為觀眾開辟了一片“信息田野”,現實的田園生活被容納在虛擬的網絡空間。次元碰撞迸發出新的想象,觀眾也由此沉浸于短視頻作品中所呈現的“慢生活”氛圍中,或是前一秒身處擁擠地鐵上,轉而思緒被帶向鄉間小道,或是在汽笛轟鳴之時蟲鳴聲引我們奔向兒時的稻田。
短視頻作品成為田園生活的數字載體,也成為人們精神上“重返田野”追求慢生活的通道,在虛擬與現實的交錯之間,構建出一種極其復雜的審美體驗與認知體驗,在對比、連貫、想象之中快速而強有力的現實閃回,令“慢生活”嵌入一種自由遐想的美好。
(三)生態與人文浸潤中的質樸之美
視頻博主——“阿園的城市逃跑計劃”,在云南生活系列視頻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博主駕駛汽車前行在傍晚鄉村小路上,迎面而來的老者夾雜著方言的親切招呼,在陌生的環境中沖破了言語、身份的隔閡,畫面中不僅云霞被夕陽暈染,觀者也為這種親切、溫情的氛圍所感染。短視頻作品中的云南“慢生活”不僅著重于對秀麗清凈的山光水色的記錄,同時也強調表達真誠質樸的人文情懷。尋常生活中充斥著煙火氣息的畫面,仿佛更能滿足當代人的審美,勾起了人們對“慢生活”鏡頭畫面所滲透出的自然、溫暖、純真、恬靜的遐想,體現云南“慢生活”的質樸之美。
四、結語
當前,社交短視頻實現了生活與審美的完美結合,所描繪的生活場景以“慢下來,去品味,去感受,去生活”為原則,使得日常生活審美化在短視頻平臺上成為一種生活態度與選擇。短視頻平臺的普及為云南城市形象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契機,作品所呈現的云南“慢生活”形象不僅折射出當代人對“精神家園”的永恒追求,也體現當代云南生活藝術化、審美化為一體的發展趨勢。“慢”在當代社會是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審美追求,而當前云南生活主打慢節奏的模式,既是一種當代生活美學的構建,也是一種城市形象的塑造。
注釋:
〔1〕段義孚.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M].王志標,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