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萃
小張每天的午飯幾乎看不出來吃過的痕跡,遠遠達不到學校“光盤行動”的標準。
我特地觀察了他吃飯:一口下去只吃了兩三粒米飯;如果打飯時不小心,米飯濺上菜湯,那他就一口都不吃了;吃飯時還必須喝水,這樣就喝不下湯了。
這天中午,配菜是炸雞翅、紅燒冬瓜和雪菜豆腐湯。等到午餐結束的鈴聲響起,我發現他的雞翅已經吃完,飯只吃了一半,其他都沒動。
我決定不慣著他,讓他上講臺在我旁邊繼續吃,并且告訴他:今天無論如何都要吃完,因為這是他自己之前承諾的。
小張拿著飯盒上來,看著他數著飯粒放到嘴里,這時發脾氣又有什么用呢?我還親自喂他吃過飯,可他還是沒有任何改變。
我按捺自己的怒氣,大聲地在全班面前表揚他:“哇,小張真聽話,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吃完的。”
被我這么一夸,小張有些不好意思,飯勺里的飯增加了兩粒。
我發現有效,繼續夸張地說:“吃得真好,不過這樣吃飯,味道太單一。試試吃塊冬瓜,你會發現飯的味道會不一樣。”
被我這么一說,小張有了好奇心,于是嘗試著吃一片冬瓜。這回他準備再撥幾粒飯進勺子時,我從他手里接過勺子:“相信老師,吃完冬瓜后的這口飯要多一點,不然嘗不出飯的味道。來,讓老師幫你一下,大概要這么多的飯。”
我邊說邊幫他挖了一勺飯。
在小張半信半疑地咀嚼的時候,我還特地問他:“嘗出來了嗎?是不是變得不一樣了?”
在我強烈的心理暗示下,小張一點點地吃完飯菜,只剩湯了。
“這可是你第一次‘光盤,你有很大的進步。”小張聽我這么說,拿起碗,咕嘟咕嘟就喝完了湯。
在這次與學生的“交鋒”中,我意識到,教育應該從學生本位出發,設計出符合他們身心特點的方案,讓他們做到自己可以做到的要求。
我設計了一系列幫助學生“光盤”的舉措。
積分獎勵:低年級學生對積分的獲取欲望非常強烈,每天吃完中餐的學生獎勵一分,前十名可額外多得一分。
同伴比賽:讓吃飯這項日常行為變得有趣。讓學生自己尋找比賽的對象,比一比誰吃得快、吃得干凈,獲勝方可以獲得一分。
與教師共進午餐:針對那些邊吃邊玩的學生,特別讓他們在講臺上和教師一起吃飯,便于教師有效督促。
評選“‘光盤之星”:每天都能“光盤”的學生,月底授予“‘光盤之星”獎狀。對于那些爭取其他獎狀比較吃力的學生來說,這是最容易拿到的獎狀。
經過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雖然學生還會時不時地剩些飯菜,但和以前相比明顯改善,出現“光盤”的次數也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