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張銀萍(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中風是一種由血管性原因引起的腦血管疾病,其康復周期長、經濟負擔重,是一種致殘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的單病種,臨床上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其中,中風后失眠(PSI)為最常見的癥狀,以睡眠時間和深度為特征,輕則難以入睡,重則易一夜無眠[1]。諸多中風患者因PSI影響嚴重,甚至還會出現軀體-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抑郁、焦慮、認知減退等,嚴重的還會加重腦卒中的發病。PSI與其他睡眠問題不同,臨床醫務工作者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發病機制,其以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為主,睡眠不足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從而影響患者的康復和預后[2]。因此,實施有效的治療與護理輔助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將分析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期間收治的62例PSI患者的臨床資料,探討應用芳香療法聯合頭部穴位按摩的效果,以期對臨床治療工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現總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2021年5月-2022年12月期間收治的62例PSI患者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對照組[31例,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齡32-85歲,平均年齡(63.25±6.33)歲]和試驗組[31例,男性14例,女性17例,年齡35-85歲,平均年齡(63.36±6.41)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與支持。
診斷標準:①入院接受影像學檢查,符合《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3]和/或《中國腦梗死中西醫結合診治指南》[4]中有關腦梗死或腦出血的診斷標準;②中醫診斷符合《國際睡眠障礙分類》(第三版)[5]的標準;③中醫失眠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不寐”病的相關診斷標準。
納入標準:①同時符合腦中風與失眠的診斷標準,首次發病且失眠癥狀出現時間為1-3個月;②年齡在18歲以上;③匹茲堡睡眠質量評分(PSQI)>6分;④均自愿參與本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非首次發病或存在嚴重并發癥者;②伴有顱內器質性疾病、軀體疾病、精神心理疾病者;③存在酗酒、助眠藥物和精神藥物濫用情況的患者;④對本試驗所用藥物存在過敏者。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藥物治療聯合常規護理的方式:對中風后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和康復訓練,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腦中風的相關知識,提高其對中風病的認識,并定期進行健康教育,加強對中風后失眠的認識和防護,減少患者的焦慮心理,指導其合理攝入飲食,規范用藥治療,進行功能鍛煉以及調整自我的情緒。常規護理還包含營造安靜、整潔、無噪音的護理環境,做好必要的心理護理,指導患者按照作息規律睡覺等。藥物治療則隨患者疾病發展情況遵醫囑用藥。
試驗組在此基礎上采用芳香療法聯合頭部穴位按摩:指導患者取仰臥位,將10%的芳香精油(江西中醫院校現代中藥制劑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制)其滴于患者手掌,囑其雙手搓揉,讓精油散發出香味,雙手放在鼻腔下,用鼻腔輕輕細嗅30s,然后用10%的芳香精油滴在護理人員手掌上,涂抹于患者頭部;如果精油有揮發的跡象,可以適當地增加劑量,使患者皮膚充分吸收精油。然后采用頭部經脈梳理介入,選擇牛角梳,梳齒間隔0.5cm,從頭頂的發梢轉動,力度適中且均勻,慢慢轉動,由輕到重,力度均勻,著重于督脈、肝膽、膀胱、三焦經。其次,由額頭的發際向后梳理,首先是督脈經穴,然后是膀胱經穴。梳頭的角度、力道可以根據患者的經脈分布和自身感受進行調節,同時要注意詢問患者的感受和皮膚的耐受性,力道要從輕到重,盡量讓患者舒服。于每日睡前30min進行,每日1次,治療持續4周。
1.3觀察指標 ①PSQI評分:總分數為0-21分,分數越高說明睡眠質量越差;②NIHSS評分:總分0-45分,得分越高說明神經功能損害程度越大;③生活質量評分:采用SF-36量表對患者家屬進行問卷調查,本研究主要進行軀體功能、總體健康狀況、心理角色、情感職能四個方面的研究,每項100分為滿分,分值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好;④護理滿意度:根據自制問卷調查評估,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四個維度,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每組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計數資料用n(%)記錄、計量資料用(±s)記錄,使用SPSS20.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兩組同時間點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4周后的PSQI評分與NIHSS評分比較 試驗組兩項指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4周后的PSQI評分與NIHS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4周后的PSQI評分與NIHSS評分比較(±s)
?
2.2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試驗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
2.3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試驗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由于中風后的腦組織病理變化,如5-羥色胺、乙酰膽堿等神經遞質引起的神經內分泌紊亂,使PSI的發病率明顯增高。國外關于腦卒中的治療指導方針是:安全、有效的非藥物干預更能滿足患者的身體需要;現代非藥物療法主要采用的是心理和行為的介入,但其操作過程繁瑣,對醫患有嚴格的要求,難以推廣。
中醫治療失眠是一種有效的方法,PSI屬于“因病致不寐”范疇。在《黃帝內經》中提出“陽不入陰”的病機學說,以營衛陰陽為主;《靈樞·大惑論》中有記載:“衛氣不能入陰,而常存于陽,存于陽,陽氣滿;陽氣滿,陽蹺盛;而不能入陰,則陰氣不足,故目不閉。”后人根據前人的理論,結合失眠的病機發展,提出虛火痰瘀四大病源,認為其治療應以靜心養神定志為主。頭部是人體的精神之源,含有多種經絡與穴位。可以通過頭部的穴位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滋養身體和溝通表里的效果。臨床研究也證明,運用經絡穴位療法可以有效地治療中風、失眠等病癥,可以通過反饋調節大腦皮質和腦干上行活化系統的功能,調節中樞神經激素、神經遞質,調節內分泌,糾正神經機能障礙,同時在治療過程中,良好的醫患交流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自信,改善癥狀,緩解焦慮和抑郁情緒,建立信任。因此,芳香療法聯合頭部穴位按摩能夠有效預防不良反應,更為安全。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4周后,試驗組的NIHSS評分為(22.71±6.17)分,低于對照組的(26.31±7.08)分(P<0.05),該結果與黃國民[7]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符,其結果中,干預8周后,觀察組(熱敏灸療法聯合穴位按摩)的NIHSS評分為(7.41±1.29)分,低于對照組(抗痙攣組)的(9.72±1.46)分(P<0.05),上述情況均能夠說明在PSI患者中,采用穴位按摩聯合一定的熱敏或熱敷療法,可以有效地促進肌肉張力、神經功能的恢復,同時也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進一步為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奠定基礎。此外,本研究還顯示:試驗組的生活質量中總體健康狀況為(82.52±6.33)分,較對照組的(73.31±6.25)分更高,郭喆[8]等人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生活質量(QLI)評分均明顯升高,觀察組(穴位按摩聯合中藥熱奄包組)QLI評分為(26.59±8.03)分,高于對照組(僅用穴位按摩組)的(21.35±7.64)分(P<0.05),兩項研究結果存在一致性。此外,本研究中試驗組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上述情況均能夠說明芳香療法聯合頭部穴位按摩較之于西藥治療與常規護理,具有更明顯的干預效果,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與神經功能,從而改善預后,提高臨床治療效率與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在PSI患者中,應用芳香療法聯合頭部穴位按摩具有較為積極的臨床療效,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有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提高臨床效率,值得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