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基敏
(華南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廣州 510642)
龍脷葉(Sauropus spatulifoliusBeille)是大戟科守宮木屬植物,又名龍利葉、龍味葉、龍舌葉,人們常在夏秋兩季采收并曬干該植物的葉片,用于治療肺燥咳嗽、支氣管哮喘等疾病[1]。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 年版)》[2]記載,龍脷葉氣微、微甘、味淡,歸胃經和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和通便的功效。臨床實踐表明,三葉湯(人參葉、龍脷葉、枇杷葉)可緩解咳嗽、咽喉癢痛等肺燥癥狀[3]。然而,對于龍脷葉的相關研究報道不多,其多種作用功效的背后機理探究深度不夠,因此,本研究綜述了龍脷葉的研究進展,為進一步研究和生產開發提供幫助。
劉蓉等[4]對龍脷葉進行了顯微鏡鑒別研究,發現其葉片橫切面上、下面表皮細胞各1 列,下表面細胞相對較小,下表面有氣孔;柵欄組織排列整齊,含有較多草酸鈣簇晶,而海綿組織則相對疏松;此外,龍脷葉主脈在上下表面均有明顯突出,表皮細胞中含有2~3 列厚角組織。主脈維管束則為外韌型,木質部導管徑向排列成行,呈放射狀。韌皮部薄壁細胞內也常含草酸鈣簇晶。丘琴等[5]對龍脷葉的莖進行了顯微鏡鑒別研究,發現龍脷葉的莖皮層寬,含有較多的淀粉粒,纖維束鑲嵌在其中,含有較多草酸鈣簇晶;韌皮部狹小且呈現不規則形狀;木質部寬,射線明顯;髓部大,含有較多淀粉粒。這些特征結合起來可以有效地鑒別龍脷葉,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未來可以通過對龍脷葉其他部位的顯微結構觀察,進一步豐富龍脷葉的鑒別研究,為其質量控制提供更多的科學依據。
在研究初期,姜建國等[6]使用化學鑒定方法對龍脷葉不同萃取部位和水提取液進行鑒別,結果表明,龍脷葉可能含有氨基酸、多肽及蛋白質,糖、多糖及苷類,皂苷、鞣質、有機酸、生物堿、香豆素等化學成分。隨著化學成分鑒定方法的不斷成熟,秦威等[7]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譜-四級桿-靜電場軌道阱高分辨質譜法對龍脷葉乙酸乙酯部位進行化學成分分析和鑒定,推測出12 個化學成分,為油酸酰胺、甜菜堿、膽堿、葫蘆巴堿、杜鵑花酸、奎尼酸、對羥基苯甲酸、原兒茶酸、阿魏酸、枸櫞酸、尿苷和對羥基肉桂酸。丘琴等[8]則利用色譜法對龍脷葉石油醚部位進行分離純化,并通過理化性質和波普數據進行結構鑒定,分離出5 個化合物,分別為正二十八烷醇、豆甾醇、β-谷甾醇醋酸酯、β-谷甾醇和Cyclohomonervilol。
龍脷葉作為一種嶺南特色中藥,常被用于治療上呼吸感染、肺炎等癥狀[9]。隨著對中藥有效成分提取、分離、分析等方法的不斷改進,研究人員對龍脷葉的抗菌活性成分進行了深入研究。譚建寧等[10]研究表明,龍脷葉中含有多種游離氨基酸,如組氨酸、谷氨酸、蘇氨酸等,且總游離氨基酸含量較高,能夠提高機體對部分細菌的抵抗力。為了篩選出龍脷葉的抗菌活性部位,通過連續二倍梯度瓊脂稀釋法,黃燕等[11]探究了龍脷葉水提取物和不同濃度乙醇提取物對多種細菌的抑制效果,并對其進行了比較。研究結果顯示,龍脷葉水和50%乙醇提取物具有較強的抑菌效果,而50%乙醇提取物具有最佳的抑菌效果。此外,還確定了50%乙醇提取物分極性部位最低抑菌濃度。何顯科等[12]通過使用二倍連續稀釋法探索龍脷葉乙酸乙酯萃取液的抑菌效果,結果表明,龍脷葉乙酸乙酯提取物對多種細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再次證明龍脷葉具有抗菌活性成分。因此,龍脷葉具有多種游離氨基酸成分,且具有較強的抑菌效果,有望成為治療呼吸系統感染等疾病的潛在藥物。
龍脷葉生長在中國廣東、廣西及福建,被廣泛用于治療咳嗽、上火等癥狀,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在《嶺南采藥錄》和《常用中草藥手冊》中都有關于龍脷葉治療痰火、咳嗽、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和上呼吸道炎的記載。其中,《嶺南采藥錄》[13]中提到可以用龍脷葉煮豬肉湯飲用,而《常用中草藥手冊》[14]中建議用10~20 g的龍脷葉煮水煎服。
研究表明,龍脷葉中的有效成分具有很好的止咳抗炎的功效。汪小根等[15]使用水蒸氣蒸餾法提取龍脷葉中的揮發油,并使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的方法分析揮發油中的16 種成分。根據文獻報道,揮發油中的金合歡基丙酮具有平喘止咳的藥理作用,對于肺炎和扁桃體炎有治療效果[16]。何鵬等[17]通過測定龍脷葉,發現其中一種有效成分叫作山柰酚-3-O-龍膽二糖苷,具有抗炎和止咳等功效。庾麗峰等[18]研究發現,龍脷葉乙酸乙酯部位中的原兒茶酸和咖啡酸具有治療咳嗽和抗炎的作用。何顯科等[19]通過提取龍脷葉中的總黃酮來探索其止咳抗炎的功效,試驗結果顯示,龍脷葉總黃酮可以明顯減輕由卵蛋白誘導的哮喘大鼠的癥狀,并減少哮喘大鼠肺內炎性細胞浸潤和調控大鼠氧化應激反應,推測其作用機理可能是通過抑制PI3K/AKT 信號通路的激活。
在龍脷葉治療止咳抗炎功效機理的研究中,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有對龍脷葉特定的萃取部位驗證其止咳抗炎的功效,并針對所研究的萃取部位進行功能機理研究。丁聰等[20]通過對小鼠使用氨水引咳法來測試高、中、低劑量龍脷葉水提取的止咳效果,發現3 個劑量均能增強小鼠喉管酚紅的分泌量,具有很好的止咳效果。另外,陳素雯等[21]采用注射卵清白蛋白與氫氧化鋁致敏,通過后霧化吸入卵清白蛋白來激發復制大鼠哮喘模型,并給模型組大鼠灌服龍脷葉水提取物和其他藥物,觀察模型組大鼠肺組織病理改變情況并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技術(ELISA)檢測血清中IL-5、TXB2和6-Keto-PGF1α 的濃度水平。結果顯示,灌服龍脷葉水提取物的大鼠炎性細胞明顯減少,炎性病理明顯減輕,血清指標發生改變,推測龍脷葉水提取物是通過降低炎性細胞濃度水平從而減輕炎性病理改變,恢復大鼠的肺功能。黃桂瓊等[22]使用小鼠氨水引咳法和檢測小鼠喉管酚紅的分泌量來驗證龍脷葉乙醇提取物的部位作用功效,發現龍脷葉乙醇提取物也能增加酚紅分泌量,延長咳嗽潛伏時期,減少咳嗽次數。在止咳抗炎機理探索上,使用了LPS 誘導急性肺損傷大鼠模型,通過ELISA 法檢測肺灌洗液中炎癥細胞因子TNF-α 和IL-1β 的表達,發現龍脷葉乙醇提取液能夠顯著降低這兩種炎癥因子的表達水平。
在對龍脷葉進行不同萃取部位抗炎和止咳的測試中,研究者選取具有顯著效果的部位進行其機理的探索。丘琴等[23]采用氨水和辣椒素引咳小鼠,分別使用龍脷葉不同萃取部位進行止咳測試,得到龍脷葉75%乙醇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對小鼠具有止咳作用。為了進一步研究龍脷葉止咳的機理,使用納洛酮和格列本脲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斷龍脷葉醋酸乙酯部位提取物的止咳作用,揭示了該部位的止咳作用與呼吸中樞系統中阿片受體和KATP 通道有關。此外,丘琴等[24]也對龍脷葉抗炎活性部位以及作用機制進行研究,通過采用小鼠棉球肉芽腫和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等小鼠模型和ELISA 雙抗夾心法,測定龍脷葉活性部位提取物對急性胸膜炎大鼠中促炎細胞因子TNF-α、NO、致炎介質PGE2、丙二醇、MDA 含量的影響,結果顯示,龍脷葉的抗炎活性部位為正丁醇、乙酸乙酯、95%乙醇部位,龍脷葉正丁醇和95%乙醇部位提取物抗炎作用機制主要是抑制PGE2、NO、TNF-α 的生成,而龍脷葉乙酸乙酯部位提取物主要與抑制PGE2 和TNF-α 的生成有關。因此,這些研究結果對龍脷葉的臨床和開發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在臨床研究中,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是變態反應性疾病[25],其中,咳嗽變異型哮喘是常見的疾病。在這種疾病的發病機制中,存在輕度黏膜水腫、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和淋巴細胞等病理變化,這一過程存在由lgE 介導的I 型變態反應[26]。林慧等[27]的研究通過使用大鼠被動過敏模型和致敏豚鼠引喘法,研究了龍脷葉抗過敏的作用。研究發現,龍脷葉水煎提取液可以抑制大鼠由卵蛋白引起的過敏反應和豚鼠支氣管的痙攣,這表明龍脷葉高劑量的水煎提取液能通過抑制Ⅰ型變態反應來抑制釋放過敏性介質,從而實現抗過敏作用。
研究表明,氧化損傷與現在常見的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系,多余自由基的產生是氧化損傷的誘導因素,在正常情況下機體能夠平衡自由基的產生并清除,但當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和理化損傷時,體內產生大量的自由基,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造成由氧化損傷引起的相關疾病以及衰老[28]。陸秋娜等[29]考察了龍脷葉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對DPPH·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和還原三價鐵的能力,證明了龍脷葉提取物是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劑。此外,張素斌等[30]研究了龍脷葉中多酚的抗氧化性能,發現龍脷葉多酚對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以及還原力均要強于抗壞血酸,這些研究都表明龍脷葉具有較強的抗氧化能力。
龍脷葉具有抗炎作用,同時也具有鎮痛作用。甄漢深等[31]的研究評價了龍脷葉水提取液的鎮痛作用效果,采用了扭體法和熱板法。研究結果表示,龍脷葉水提取液能夠顯著減少小鼠發生扭體反應的次數,對化學刺激引起的疼痛有明顯的抑制作用,且具有外周鎮痛作用,但該水提取液不能延長小鼠熱痛反應的潛伏時間或提高小鼠的痛閥。
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關注龍脷葉的抗炎、抗菌、鎮痛等藥用功效,而關于其抗腫瘤作用缺乏研究[32]。李童等[33]通過對晾干的龍脷葉進行回流提取,獲得混懸液,再使用正丁醇、石油醚、乙酸乙酯3種溶劑進行萃取,得到對應的萃取物和水溶劑萃取液。使用上述制得的4 種萃取物培養SGC-7901、BEL-7404 和MCF-7 3 種癌細胞,并使用CCK8 法檢測細胞活力大小。結果顯示,龍脷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和石油醚萃取部位對3 種癌細胞都表現出明顯的抗腫瘤效果,其中乙酸乙酯萃取部位抗腫瘤活性大于石油醚萃取部位,抑制效果隨著藥物濃度的增大而增強。然而,龍脷葉抗腫瘤作用的機理和有效成分尚需進一步探索。
中國是乙型肝炎病毒的高發區,通常采用HBsAg、HBsAb、HBeAg 等指標進行乙型肝炎的診斷,其中,HBeAg 通常被視為反映病毒復制活躍性和傳染能力的重要指標。如果血清中檢測到HBeAg,表明病毒在肝臟器官內大量復制和繁殖,且具有較強的傳染性[34]。徐燕萍等[35]使用ELISA 技術對250 種中草藥水提取物進行抗HBeAg 試驗,并綜合評價其藥效指數。設定5種劑量(0.3、0.6、1.2、2.5、5.0 mg/100 μL)、3 種接觸時間(立刻、1 h 和2 h)和2 種濃度(10.92、14.26 P/N 比值)的10 項P/N 比值的均數來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表明,龍脷葉水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HBeAg 的作用。
中藥的質量分析可以采用指紋圖譜技術進行研究。索彩仙等[36]以Agilent SBC18 柱(150 mm×2.1 mm,1.8 μm)為色譜柱,把甲醇(A)-0.4% 磷酸(B)作為流動相,控制液體流速在0.30 mL/min,柱溫30 ℃,檢測波長為349 nm,并使用SPSS 軟件對16 批龍脷葉藥材的數據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指紋圖譜有8 個共有峰,其中峰8 確定為山柰酚-3-O-龍膽二糖苷色譜峰,該物質為龍脷葉止咳抗炎的主要有效成分。黃紅泓等[37]選擇高效液相色譜法對10 批不同產地的龍脷葉使用Phenomenex(4.6 mm×250 mm,5 μm)色譜柱進行分離分析,把乙腈-0.1%冰醋酸作為液體流動相進行梯度洗脫,檢測波長305 nm,保持柱溫為30 ℃,流速為1 mL/min,結果表明,有8 個共有指紋峰,其中峰2 確定為山柰酚色譜峰。然而,以上方法仍未能對各共有峰中的成分進行確定,各色譜峰中的峰譜與龍脷葉中的成分未能精確對應。李兵等[38]使用HPLC 法進行龍脷葉質量控制研究,色譜柱為Phenomenex ODS Hypersil C18,流動相為乙腈-0.1% 磷酸(13∶87),檢測波長為323 nm。結果表明,龍脷葉中的咖啡酸在0.024~0.600 mg/mL 呈良好的線性關系(r=0.999 9),該方法簡單、精確且具有較好的重復性,為龍脷葉質量標準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
國家對中藥行業進行了大力扶持,特別是在“十四五”規劃中,更加注重中醫藥振興發展工作。作為中國傳統中藥,龍脷葉在古典書籍和現代研究中都被證明具有止咳抗炎、抗菌、抗癌等重要功效,現代科學藥理學家的分析也同樣證實了其含有相關的有效成分。然而,對于龍脷葉功效中的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還比較匱乏,需要研究者更加深入研究和確定其發揮功效的有效成分。此外,對龍脷葉的栽培和擴繁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較少,這對進一步開發龍脷葉有重要影響。因此,科研工作者需要加強對龍脷葉的深入研究,發掘其更多的藥用價值,同時加強對其栽培和擴繁利用的研究,促進中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